为什么我连本职工作都忙不过来,他却能当个斜杠青年?

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就才华横溢,成就卓著?

为什么有的人不惑之年仍然平庸碌碌,毫无建树?

时间对每个人都一样,一天只有24小时,但相同的时间刻印在不同的人身上,却留下了不同的痕迹。最近有个词很火,叫做“斜杠青年”,源于英文Slash,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斜杠是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张三是谁呢?他是作家/商务咨询/自由撰稿人/编剧/活动策划/猎头/翻译/记者/自媒体。这其中的斜杠,就代表了张三的多重职业和身份。

剽悍一只猫就是一个典型的斜杠青年,他是签约作者/Linkedin中国专栏作者/演讲教练/独立采访人。

彭小六也是一个斜杠青年,他是产品经理/个人知识管理专家/畅销书作家/头牌签约作者。

罗振宇更是一个资深斜杠,他是自媒体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主讲人/互联网知识型社群试水者/资深媒体人/传播专家/原CCTV《经济与法》制片人。

为什么我连本职工作都忙不过来,他却能当个斜杠青年?_第1张图片

为什么这些斜杠青年有那么多时间做那么多事,而且每一样都做到极致?难道他们的时间是每天25个小时的吗?

并不是,只是他们在不浪费时间的前提下,还提高了使用时间的效率。一台电脑不运行任何程序,空闲运作一天,而另一台电脑CPU利用率100%满负荷运作一天,这两台电脑对于数据处理的价值完全不同。人脑也是一样,发呆空想一整天与绞尽脑汁思考一整天,给自身带来成长的价值也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为什么我连本职工作都忙不过来,他却能当个斜杠青年?_第2张图片

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却思想老成,那是因为他思考得多,时间的利用率高,思维的密度大,所以就显得更加成熟稳重。心理年龄这个词就是对此的最好解释。心理年龄大的人仿佛在大脑中度过了比普通人更多的时间,用一年时间活出了别人两年的精彩。

有的人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习惯于随波逐流,知识技能被动接受,能学多少算多少,处于被动领悟的状态。他在一个坑里跌过的跤,必然会在以后的另一个坑里继续跌跤,跌倒的时候也许会幡然醒悟,埋怨自己为什么在相同的地方摔倒,可时过境迁还是会继续重蹈覆辙。

原因就在于没有主动思考,没有归纳总结,没有提高思维的强度与密度,没有开发大脑的潜能。说白了,就是懒得动脑。

为什么我连本职工作都忙不过来,他却能当个斜杠青年?_第3张图片

有句话说的好,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我们或许平时忙忙碌碌的,手头有很多工作要做,很多任务要处理,很多业务要洽谈,看起来很努力的样子,可实质上都是一些表面功夫。而且处理这些事务的时候也用的是老方法、老思路、老习惯、老技能,日复一日,未曾改变。你让一个开了百万公里的老司机再去多开一万公里的时候,你说他能学到什么新的驾驶技能?

回到前文谈到的斜杠青年,他们之所以能做斜杠青年,是因为他们勇于学习,吃得了学习的苦。

或者是延长每天的学习时间,拿下班后的八小时来提升自我。

或者是提升每天的学习效率,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每年比常人多读几本书。

或者是加强思考的深度与密度,闲暇散步的时候也在思考人生。

为什么我连本职工作都忙不过来,他却能当个斜杠青年?_第4张图片

斜杠青年用与常人相同的时间,硬是活出了常人好几倍的人生历程。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成为斜杠青年的可能,很多人依然会守着自己的本职岗位,但是人人都可以尝试多学会点斜杠技能,发展更多的兴趣爱好,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我连本职工作都忙不过来,他却能当个斜杠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