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20)《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文/书山花开

❂原诗

负疴颓檐下,终日无一欣。药石有时闲,念我意中人。

相去不寻常,道路邈何因?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

道丧向千载,今朝复斯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老夫有所爱,思与尔为邻。愿言诲诸子,从我颖水滨。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55】

抱病在破屋檐下坐卧,终日没有片刻欢颜。

有时药石暂停不用,禁不住要将朋友思念。

相隔不近,但也不算很远,却为何感到长路漫漫?

周生讲述礼子的儒道,祖、谢立即响应至其身边。

儒道沦丧将近千年,今天才重新听到,何等喜欢。

可惜马队旁不是讲经的场所,勤勉校书也是徒然。

我爱好古书、崇敬儒道,很想与你们相邻盘桓。

愿意奉劝诸位一句,还是同我一起躬耕在颖水的旁边。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60】

破败茅屋抱病居,终日无事可欢欣。药石时而得间断,经常思念我友人。

彼此相隔并非远,路途遥遥是何因?周生传授孔子业,祖谢响应遂紧跟。

儒道衰微近千载,如今于此又听闻。马厩岂能作讲舍,尔等校书太辛勤。

我虽年迈有所好,愿与你们作近邻。真心奉劝诸好友,随我隐居颖水滨。

❂解释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53】

本诗写于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陶渊明五十二岁。本年八月,刘裕北征后秦,世子义符留守建康,延请周续之馆于安乐寺讲《礼》月余,复归庐山。“(江州)刺史檀韶请续之出,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雠校。所住公廨,近于马队。是故渊明示其诗。”(萧统《陶渊明传》)又据《宋书•檀韶》云:韶“贪横,所莅无绩”。“道丧向千载,今朝复斯闻”,这本是极使人高兴的事;但是请几个饱学之士在马队旁边校书讲《礼》,而马队是武事的畜力所在,这就非常不协调,且多少具有滑稽的味道了。诗人对周、祖、谢三位本人还是很友善的。诗中扬抑交替,最后善意相招,显示了渊明继承了传统的婉讽特色。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58】

此诗作于晋义熙十二年(416),陶渊明五十二岁。萧统《陶渊明传》说:“刺史檀韶苦请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雠校。所住公廨,近于马队。是故渊明示其诗云:‘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从诗中“意中人”等语中可以看出,陶渊明与周续之等三人亦为知交好友。陶渊明认为他们校书讲《礼》,十分勤苦,这是对孔子之业的发扬光大,值得赞扬;但他们的所居之处近于马队,与所从事的事业极不相称,未免滑稽可笑。所以诗中有称扬,也有调侃,最终以归隐相招,表明了诗人的意趣与志向

【唐满先《陶渊明诗文选注》,p146】

晋、宋时有些假隐士,“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先是隐居,沽名钓誉,后照样出来做官,象本诗中所嘲讽的周续之就是这样。陶渊明就和他们不一样,正如宋代朱熹所说的:“晋、宋人物,虽日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是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张彦《陶诗今说》,p97】

从这首诗中可看出诗人陶公非常钟爱隐居和友情。归耕已十余年,干农活虽苦,但已习惯,故隐居之心弥坚。纵然,文人变农夫,但“好读书”已成自然,故期文友为邻,招之相聚,切磋共进,苦中求乐。二十年前读本诗以为“消极”之作,今又读之,似觉不妥。

【《中国诗苑精华 陶渊明卷》,p102】

宋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二此题下有注:“时三人皆在城北讲《礼》校书。”周续之:字道祖,雁门广武(在今山西省境内)人。入游庐山,师事庐山东林寺主慧远,为庐山白莲社十八贤之一。与刘遗民、陶渊明并称“浔阳三隐”。后为江州刺史刘柳举荐与太尉刘裕。萧统《陶渊明传》云:“后刺史檀韶苦请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憔校。所住公廓,近于马队,是故渊明示其诗云:“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又据《宋书·植韶传》载,檀韶任江州刺史,在刘柳之后,始于义熙十二年(416)。这年八月,刘裕挥师北伐,其子刘义隆将周续之接至建康(今南京市)讲经,一个多月后,周续之又回到庐山。擅韶请续之、祖企、谢景夷三人在城北讲《礼》,大约是在这年冬天。祖企、谢景夷:生平事迹不详。郎:对士人的美称。清温汝能评此诗曰:“靖节姑示以己之安闲,中则抑扬其词以深规之,末用冷讽,语虽诙谐,意本切。古人交谊不苛,于斯可见。”(《陶诗汇评》卷二)足以发此诗之意旨,姑录以备考。

【辑评】(金融鼎编注《陶渊明注新修》,p156)

蒋薰评《陶渊明诗集》卷二:周掾续之,为浔阳三隐中人,不同于祖谢,乃应江州檀韶之命,讲《礼》城北,固有不满于元亮者。其言从我颖水,盖招之也。

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二:起手纤曲有情,“道丧”二句一扬,为下抑之张本,末结出风刺本意,婉而多风,即起处“相去不寻常,道路邈何因”,一诘便已含讽刺之意,隐然见我自抱病固穷,而若辈何以违离于咫尺之地,得非贪荣慕利,守道不终而然耶?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19)《游斜川并序》

你可能感兴趣的:(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20)《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