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电影改编自英国女作家特蕾西·雪佛兰根据17世纪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同名画作创作的小说。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素有“北方的蒙娜丽莎”之称,是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齐名的画作。但画中的女主角不详,作家根据画作中的细微表情,虚构了一个暗流涌动的爱情故事。


葛丽叶生长在17世纪荷兰一个卑微的家庭,父亲是一名陶瓷工匠,因为生病不能再工作而生计困难。为了生计,17岁的葛丽叶不得不去别人家里帮佣,而雇主正是维米尔一家。维米尔的价值在其有生之年,并不为人所知一生郁郁不得志,一家人住在岳母家里。岳母的精明强势、妻子爱打扮空洞无内涵连同一大堆的孩子的负累和吵闹,让维米尔一直沉默寡言,只有画画才能让他暂时逃离这个喧嚣的环境。

也许是来自父亲的遗传,葛丽叶对于美有天生的敏感,连普通的蔬菜都能用颜色搭配成美丽的拼盘。第一次在打扫维米尔画室时见到他的画作,葛丽叶便挪不开眼。热爱艺术的心灵是相通的,在帮画家买颜料、研磨颜料、做模特的过程中,两人之间的情愫不知从何时起,已经逐渐萌芽,通过画家跟葛丽叶无意间手指接触的微微颤抖,到画家几乎要抓住葛丽叶的手的微妙剧情,显示了两人感情在克制中暗暗滋长。剧中的男配角是葛丽叶买肉的肉铺老板的儿子彼得,他对葛丽叶几乎是一见钟情。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阳光男孩,金色长发下的一双深邃的眼睛,似乎能洞穿葛丽叶的一切秘密。彼得总在女孩会出现的地方和必经之路上跟随和陪伴,哪个青春少男少女不是这么慢慢走近的呢。而葛丽叶的心却已经被才华横溢的大画家占据了,对彼得的追求表现冷淡。


暗生的情愫终归是要依托肉欲的表达,画家并不避讳葛丽叶在她面前和妻子亲昵,从画家在亲吻妻子时对葛丽叶看似随意的一瞥中,我觉察到了那一刻他其实是把对葛丽叶的肉欲倾注到了妻子身上。而葛丽叶在目睹这一幕后,在下一次跟彼得的约会中也跟彼得亲吻起来,实际上也是把对画家的欲望转嫁到了彼得身上。

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时,葛丽叶在储藏室换头巾洒下一头如瀑的长发,本来躲在门后的维米尔看呆了,走了出来,这时两人四目相对,爱恋之情呼之欲出,但剧情并没有发展。维米尔要求葛丽叶戴上妻子的珍珠耳环以便让他看到珍珠的光芒在脸上的投射,而葛丽叶一开始因为自己没有耳洞而没有同意。但当葛丽叶看到维米尔画中的自己,她震惊了,为了让画家完成画作她甘愿做出牺牲。维米尔在烛光下为葛丽叶刺穿耳垂的那一幕美得让人心碎,维米尔温柔地轻揽着葛丽叶的肩以示安慰,并为她拭去因疼痛而流下的泪珠,维米尔的手指在她的唇边拂过似乎下一个动作就是要亲吻,但维米尔却毅然起身去奋力作画,室内空留画笔在画布上疾走的沙沙声和葛丽叶淡淡的失望。


此时葛丽叶的内心如同脱下衣服等待爱人却不得的狂野,作画完毕随即飞奔去找彼得,把少女的初贞奉献给了他。激情过后彼得头倚着柱子向葛丽叶投射过来探究的眼神十分耐人寻味,似乎他什么都明白。彼得让葛丽叶离开雇主嫁给他掌控自己的未来,而葛丽叶微笑着亲吻他并轻轻摇头,说明了她跟彼得的性其实跟爱无关,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


画家的妻子在画像中看到戴着自己珍珠耳环的葛丽叶,情绪崩溃要赶走葛丽叶。而画家这次并没有出面挽留,他根本不知道如何继续这种没有结局的关系,也许离开对两个人都好。在葛丽叶离去的时候,两个人隔着门一言不发却依依不舍地告别,此时无声胜有声。维米尔只活了43岁就离开了人世,在去世之前,他让仆人把珍珠耳环连同葛丽叶在画中戴过的围巾一起送给了她,至此全剧终,只留下闪烁着少女美好而纯净的光辉和夺目的珍珠光泽交相辉映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_第1张图片

说真的,看这部片让我很伤感,不明原因地数次为剧中人流泪。葛丽叶一直对自己的身份和处境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她从不抱怨也不卑躬屈膝,在那个等级分明的时代,显得特立独行充满性格魅力。而很多人评论说维米尔懦弱,可是维米尔在感情面前的克制恰恰说明了他作为一个男人的承担和责任。17世纪仍旧是阶级观念很强的年代,两个人的身份地位悬殊,而且葛丽叶表现出对维米尔压倒一切的爱,换了别的画家始乱终弃太常见了。维米尔的压抑和克制,一方面是不得已,另一方面恰恰说明了他尊重这位红颜知己,最终只是用画布留住了这份美好的感情。

PS:珍珠是宝石之王,象征着一切的美好包括纯洁、美德、智慧、灵性和爱情等。而珍珠由珠蚌磨砺而成,源自痛苦的光辉却那么光彩夺目,有故事而仍旧保持内心善良的女人都适合佩戴珍珠。

你可能感兴趣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