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教程下载地址:http://www.armbbs.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6980
本章节为大家介绍终极调试方案Event Recoder,之所以叫终极解决方案,是因为所有Link通吃,支持时间测量,功耗测量,printf打印,RTX5及其所有中间件调试信息展示。
目录
第8章 STM32H7的终极调试组件Event Recorder
8.1 重要提示(必读)
8.2 Event Recorder简介
8.2.1 Event Recorder的特色
8.2.2 Event Recorder是如何工作的
8.2.3 Event Statistics时间测量功能
8.2.4 Event Statistics功耗测量功能
8.2.5 Event Recorder的实现原理
8.3 创建工程模板和注意事项
8.4 Event Recorder事件记录的实现
8.5 Event Recorder实现printf重定向
8.6 Event Statistics 时间测量功能的实现
8.7 Event Statistics 功耗测量功能的实现
8.8 Event Recorder对RTX5及其所有中间件的支持
8.9 JLINK配置说明
8.10 STLINK配置说明
8.11 CMSIS-DAP配置说明
8.12 ULINK配置说明
8.13 配套例子
8.14 总结
前面的专题教程中为大家讲解了使用SEGGER的RTT功能来替代串口打印,比较方便。只是这种方法限制用户必须使用JLINK才可以。而使用Event Recorder的话,无此限制,各种LINK通吃。只要是MDK支持的即可。
Event Recorder是MDK在5.22版本的时增加的功能,到了5.25版本后,这个功能就更加完善了,增加了时间测量和功耗测量的功能。
此调试组件不需要用到SWO引脚,使用标准的下载接口即可。以我们的开发板为例,用到VCC,GND,SWDIO,SWCLK和NRST。大家使用三线JLINK-OB也是没问题的,仅需用到GND,SWDIO和SWCLK。
下图分别是20pin的标准JTAG引脚和SWD( Serial Wire Debug)引脚,一般SWD接口仅需要Vref,SWDIO,SWCLK,RESET和GND五个引脚即可,SWO(Serial Wire Output)引脚是可选的。有了SWO引脚才可以实现数据从芯片到电脑端的数据发送。
SWV是由仪器化跟踪宏单元ITM(Instrumentation Trace Macrocell)和SWO构成的。SWV实现了一种从MCU内部获取信息的低成本方案,SWO接口支持输出两种格式的跟踪数据,但是任意时刻只能使用一种。两种格式的数据编码分别是UART(串行)和Manchester(曼彻斯特)。当前JLINK仅支持UART编码,SWO引脚可以根据不同的信息发送不同的数据包。当前M3/M4可以通过SWO引脚输出以下三种信息:
Event Recorder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来看下面这张图:
在截图的左下角有个Memory内存区,在这个内存区里面有一个缓冲Event Buffer,其实就是一个大数组。MDK通过访问这个数组实现消息的图形化展示。为了正确的图形化展示,数组缓冲里面的数据就得有一定的数据格式。而这个数据格式就是通过左侧截图里面的Event Recorder和Event Filter来实现的。Event Recorder的API实现数据记录和整理,Event Filter的API实现数据的筛选,从而可以选择哪些数据可以在MDK的Event Recorder调试组件里面展示出来。
这就是Event Recorder的基本工作流程。
Event Statistics提供的时间测量功能简单易用,在测试代码前后加上测量函数即可:
在本章教程程的8.6小节为大家详细进行了讲解。通过这个时间测量功能,用户可以方便测试代码的执行时间,从而根据需要,进行合理的优化,提高代码执行效率。
Event Statistics提供的功耗测量功能,当前只有KEIL的ULINKplus支持此功能,由于ULINKplus价格不便宜,一套5000多,大家作为了解即可,实际效果如下:
每条Event Recorder消息是由16字节的数据组成,32位的ID,32位的时间戳,两个32位的数据,共计16个字节。其中32位ID最重要,格式如下:
Component number指定事件消息所属的软件组件,也可用于过滤:
看了下Event Recorder的源码,每条消息大体是一样的:
typedef struct {
uint32_t ts; // Timestamp (32-bit, Toggle bit instead of MSB)
uint32_t val1; // Value 1 (32-bit, Toggle bit instead of MSB)
uint32_t val2; // Value 2 (32-bit, Toggle bit instead of MSB)
uint32_t info; // Record Information
// [ 7.. 0]: Message ID (8-bit)
// [15.. 8]: Component ID (8-bit)
// [18..16]: Data Length (1..8) / Event Context
// [19]: IRQ Flag
// [23..20]: Sequence Number
// [24]: First Record
// [25]: Last Record
// [26]: Locked Record
// [27]: Valid Record
// [28]: Timestamp MSB
// [29]: Value 1 MSB
// [30]: Value 2 MSB
// [31]: Toggle bit
} EventRecord_t;
其中参数成员info最重要,也就是前面说的32位ID,这里的说明与前面的说明稍有不同。这里是经过处理后,实际存储到Event Recorder缓冲里面的数据。
对于Event Recorder,大家了解了这些知识点基本就够用了。
Event Recorder工程的创建比较简单,这里分步为大家做个介绍。
第1步:准备好一个使用MDK5.25或以上版本创建的工程模板。
第2步:安装ARM_Compiler V1.4.0或以上版本(如果有最新版,直接安装最新的),详情见帖子:
http://www.armbbs.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7175 。
第3步:打开MDK5.25或以上版本创建的RTE环境。
第4步:通过RTE环境,为工程添加Event Recorder功能。
第5步:为了实现printf重定向,我们需要将STDOUT的输出方式改为Event Recorder,即选项里面的EVR。
第6步:打开通过RTE环境为工程添加的文件EventRecorderConf.h,配置如下:
这里主要设置方框里面的两个参数。
Number of Records:表示Event Recorder缓冲可以记录的消息条数。
Time Stamp Source:表示时间戳来源,有如下四种可以选择,我们这里使用DWT时钟周期计数器。
由于选择的是DWT,因此EventRecorderCong.h文件中的Systick Configuration配置就不用管了。
==========================
通过上面的6步就完成了Event Recorder功能的添加,效果如下:
添加完成后,还有非常重要的两点要特别注意:
下载并导入到MDK后,需要大家更新自己现有工程CMSIS文件里面的头文件,可以直接将CMSIS文件夹中Include文件里面的所有文件全部删掉,替换为MDK安装目录如下路径里面的所有头文件:
ARM\PACK\ARM\CMSIS\5.4.0\CMSIS\Include。保证头文件都是最新的5.4.0版本。
注意这两点后,就可以使用Event Recorder的功能了。
Event Recorder的使用也比较省事,这里也分步为大家进行说明:
第1步:初始化,仅需添加如下两行代码即可。
/* 初始化EventRecorder并开启 */
EventRecorderInitialize(EventRecordAll, 1U);
EventRecorderStart();
第2步:调用Event Recorder的API就可以使用了,主要有以下三个API:
EventRecord2:可以发送两个32位数据。
EventRecord4:可以发送四个32位数据。
EventRecordData:可以发送字符串。
显然这三个函数没有printf使用方便,所以对于这三个函数,大家做个简单的了解即可。教程配套例子里面有调用到这三个函数,可以操作熟悉下。这三个API的说明是在对应的help文档中,即MDK安装目录路径:/ARM/PACK/Keil/ARM_Compiler/1.6.0/Doc/General/html/index.html。
第3步:进入调试状态,选上周期更新:
点击全速运行:
然后将Event Recorder调试组件展示出来:
效果如下:
另外,这里有个知识点需要大家了解下,如果程序里面也调用了Event Statistics时间测量函数,那么也会在这个界面里面展示消息的,如何才能仅展示大家想看的功能呢?这就需要用到Event Recorder支持的筛选功能。使用这个功能需要大家先暂停全速运行,然后点击下面这个选项:
弹出的界面里面可以设置哪些选项显示,哪些选项不显示(勾上表示显示),我们这里取消Event Statistics的显示,设置完毕后记得点击OK按钮。
这就不展示Event Statistics的内容了。再次启动全速运行前,下面这个选项的对勾别忘了勾上。
实现printf输出需要用到MDK调试组件中的Debug(printf) Viewer,输出效果就跟大家使用串口调试软件一样,可以输出中文和英文。
MDK的printf调试组件使用方法跟本章8.4小节中的说明一样,点击调试,选中周期运行,然后显示Debug(printf) Viewer调试组件:
效果如下:
另外,还有一个知识点需要给大家做个补充,使用SWD接口的SWO引脚也是可以做串口打印的,并且也是通过这个调试组件Debug(printf) Viewer进行输出。只是这种方式的性能没有Event Viewer强,而且要多占用一个SWO引脚。
关于SWO输出方式可以看此贴:http://www.armbbs.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26 。
时间测量功能简单易用,仅需一个起始函数,一个停止函数即可。当前支持4组,每组支持16路测量,也就是可以同时测量64路。
时间测量的API函数支持多任务和中断里面随意调用。
1、 测量起始函数:EventStartG (slot) 或者EventStartGv (slot, val1, val2)
2、 测量停止函数:EventStopG (slot) 或者 EventStopGv (slot, val1, val2)
这里也分步为大家说明Event Statistics时间测量功能的使用方法。
第1步:初始化,仅需添加如下两行代码即可。
/* 初始化EventRecorder并开启 */
EventRecorderInitialize(EventRecordAll, 1U);
EventRecorderStart();
第2步:在要测量的代码前后加上起始和结束时间。
EventStartA(0);
测量的代码部分
EventStopA(0);
这里是用分组A的测量通道0。
第3步:跟本章8.4小节讲解的一样,点击调试,选择周期更新选项,然后全速运行。
第4步:全速运行后,显示Event Statistics调试组件。
比如我这里简单的测试了一个5ms的延迟函数,效果如下(测量时间是动态更新的):
另外要注意一点,微秒的时间单位us可能无法正常显示,这个是没有关系的:
当前仅KEIL自家的ULINKplus支持功耗测量功能,这款下载器不便宜,一套5000多,大家有个了解即可,我们这里就不做讲解了。
后面做RTX5及其所有中间件的教程时会为大家做讲解,这里让大家看下效果: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使用JLINK,这里将JLINK配置中关键的几个地方做个说明。
注:如果大家调试状态弹出SWD配置时钟超出范围的问题,可以考虑将上面截图中的Enable选项的对勾取消掉即可,但内核时钟一定要修改为芯片的主频。
另外,进入调试状态后,右下角的时间是否正常更新都没有关系: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使用STLINK,这里将STLINK配置中关键的几个地方做个说明。
另外注意,进入调试状态后,右下角的时间是否正常更新都没有关系: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使用CMSIS-DAP,这里将CMSIS-DAP配置中关键的几个地方做个说明。
另外注意,进入调试状态后,右下角的时间是否正常更新都没有关系:
由于手头没有ULINK,这里就不做讲解了。如果大家需要相关配置,按照前面小节三款LINK的配置照葫芦画瓢搞一下即可,或者在MDK安装目录的路径ARM\Hlp下有对应的文档说明:
本章节教程配套了如下例程,仅MDK版本。
具体代码实现也比较简单,以V6开发板为例,定义一个TIM6的中断,中断频率是500Hz,通过Event Statistics测量中断的执行频率。代码如下:
#include "bsp.h"
#include "EventRecorder.h"
/* 定时器频率,500Hz */
#define timerINTERRUPT_FREQUENCY 500
/* 中断优先级 */
#define timerHIGHEST_PRIORITY 10
/*
*********************************************************************************************************
* 函 数 名: vEventRecorderTest
* 功能说明: 创建定时器
* 形 参: 无
* 返 回 值: 无
*********************************************************************************************************
*/
void vEventRecorderTest(void)
{
bsp_SetTIMforInt(TIM6, timerINTERRUPT_FREQUENCY, timerHIGHEST_PRIORITY, 0);
EventStartB(0);
}
/*
*********************************************************************************************************
* 函 数 名: TIM6_DAC_IRQHandler
* 功能说明: TIM6中断服务程序。
* 形 参: 无
* 返 回 值: 无
*********************************************************************************************************
*/
void TIM6_DAC_IRQHandler( void )
{
if((TIM6->SR & TIM_FLAG_UPDATE) != RESET)
{
EventStopB(0);
EventStartB(0);
/* 清除更新标志 */
TIM6->SR = ~ TIM_FLAG_UPDATE;
}
}
效果如下,测量的平均频率是1.98ms,与我们设计的500Hz基本符合:
应用程序的设计如下:
#include "bsp.h" /* 底层硬件驱动 */
#include "EventRecorder.h"
/*
*********************************************************************************************************
* 函数和变量
*********************************************************************************************************
*/
extern void vEventRecorderTest(void);
uint8_t s_ucBuf[10] = "armfly";
/*
*********************************************************************************************************
* 函 数 名: main
* 功能说明: c程序入口
* 形 参:无
* 返 回 值: 错误代码(无需处理)
*********************************************************************************************************
*/
int main(void)
{
uint8_t ucKeyCode; /* 按键代码 */
uint32_t t0 = 0, t1 = 0, t2 = 0, t3 = 0, t4 = 0;
/* 初始化EventRecorder并开启 */
EventRecorderInitialize(EventRecordAll, 1U);
EventRecorderStart();
bsp_Init(); /* 硬件初始化 */
bsp_StartAutoTimer(0, 200); /* 启动1个200ms的自动重装的定时器 */
/* 测量中断周期 */
vEventRecorderTest();
/* 进入主程序循环体 */
while (1)
{
bsp_Idle(); /* 这个函数在bsp.c文件。用户可以修改这个函数实现CPU休眠和喂狗 */
/* 判断定时器超时时间 */
if (bsp_CheckTimer(0))
{
EventStartA(0);
EventStopA(0);
EventStartA(1);
bsp_DelayMS(5);
EventStopA(1);
EventStartA(2);
bsp_DelayMS(30);
EventStopA(2);
t0++;
EventStartAv(3, t0, t0);
bsp_DelayMS(30);
EventStopAv(3, t0, t0);
}
/* 按键滤波和检测由后台systick中断服务程序实现,我们只需要调用bsp_GetKey读取键值即可。 */
ucKeyCode = bsp_GetKey(); /* 读取键值, 无键按下时返回 KEY_NONE = 0 */
if (ucKeyCode != KEY_NONE)
{
switch (ucKeyCode)
{
case KEY_DOWN_K1: /* K1键按下 */
t1 += 1;
t2 += 2;
EventRecord2(1+EventLevelAPI, t1, t2);
t3 += 3;
t4 += 4;
EventRecord4(2+EventLevelOp, t1, t2, t3, t4);
EventRecordData(3+EventLevelOp, s_ucBuf, sizeof(s_ucBuf));
break;
case KEY_DOWN_K2: /* K2键按下 */
printf("K2按键按下\r\n");
break;
case KEY_DOWN_K3: /* K3键按下 */
printf("K3按键按下\r\n");
break;
default:
/* 其它的键值不处理 */
break;
}
}
}
}
应用程序里面主要实现了三个功能:
1、利用测量分组A实现4路时间的测量(第1路什么也没有测量,可以用来表示这两个函数本身执行占用的时间)。每100ms测量一次时间,效果如下:
2、利用函数EventRecord2,EventRecord4和EventRecordData发送消息事件。按下按键K1进行更新,效果如下:
3、基于Event Recorder的printf重定向。按下按键K2或者K3会打印消息,效果如下:
Event Recoder还是非常实用的,建议大家多使用几次,熟练掌握。基本用上几次就上瘾,离不开了,的确是工程调试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