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团队,叫做个人;有一种做项目的感觉,叫鸡肋。
处于一个创业型公司,常常会碰到以下两种情况。
一. 公司人员配备参差不齐,很多岗位都是缺胳膊少腿。每次一开项目,总有种自己即将战死沙场的感觉。
二.老板隔三差五乐呵呵地跟你说,我们又接了一个小项目,客户的要求是快、准、稳。当你一看客户的需求,满满的一篇,只想仰天长啸问候他的十八代祖宗。
我们公司,就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在项目人员配备上,加上老板,我,主程序,支援型前端工程师,能干事儿的,也就四个人。
老板,每天日理万机,总是每次拿到项目,大家一起开个会,就又马不停蹄的去寻找下一个项目了。
就这样我负责搜集用户需求意见,开发进度汇报,提出产品需求,编写文档,还有产品的美术设计。(从美术出身转行至产品岗)
主程序主要负责生产代码,然后调试,测试,构建,部署,同时也会参与很多与客户沟通的工作,从而得到大量的用户反馈。
支援型前端,是在完成自己的工作情况下,协助该项目的进行。有时候,多帮你一点,那感觉,简直就是赚到了。
这样的团队配置,在遇上这种鸡肋项目应该怎么办呢?
最近看了一本韩伟的《世界500强互联网产品经理管理笔记》,想把读书感悟结合我们的具体情况,跟大家分享一下经验。
一.一句话需求
在做模拟项目的时候,我的导师就时常强调说,要用一句话来总结你的产品。对用户来说,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描述你能满足我何种需求。实际工作中,有很多客户,想要通过一次成本,整合自己之前项目的所有资源,这个时候,我们都会建议找到一个最有价值的需求,然后进行开发。能在产品需求的设定上,准确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其实也是一种“精品”。
二 尽快形成上线条件,抢占先机
由于超小型项目一般开发周期较短,所以给我们试错的机会很少。因此我们就要尽量在服务器的环境下进行开发,调试,避免因为环境问题而花大量时间去找原因。
在技术方面,有的时候为了节约成本,我们之前会去下载许多别人的代码进行改写拼凑,可是往往有时候拼凑的模块不是一个体系的,对产品的运维工作造成了很多麻烦。我们在之前的项目中,就遇到过因为复杂的语言环境,频繁出现配置错误的状况。在那之后,我们一致的意见是,尽量使用一种技术去完成整个项目。
抢占先机的重要性,在这里想举一个例子。最近有部剧叫《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异常火爆,有的客户找到我们,想要做一个测试类的h5。对于我们来说,这个项目完全看不到价值,无非就是通过热点达到引流的目的。不过据我所知,该剧即将迎来大结局,喜新厌旧本就是人的本性,按照客户挑三拣四的性子,估摸着项目刚上线,这股热潮就过去了。这种一次性项目,加之没有一个好的产品或者服务给到你引流来的用户,结果必定是之前的所有投入都打了水飘。
三. 做自己产品的用户
每次做完一个项目,测试总是最枯燥的过程。就拿我们来说吧,产品就像自己的娃,无论他有多么多的缺点,自己也是默默接受,但是最受不了不允许别人说长道短。
因此在出厂前,作为他的亲爹亲妈,只能装作不认识,以第一次见面的心态去重新认识,实际上是能够发现比较多的实现和设计缺憾的。
无论他的出厂零件是否足够好,在测试这个环节,我们都以最严格的标准去把关,对他进行最后的完善。
四.正视别人的意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对待同一件产品,所持意见也各不相同。
有时候,在地铁上,看到同类产品,就忍不住多问一句,这个产品的体验怎么样,你觉得哪里比较好?然后自己也下载下来玩,和这个社区下的用户产生互动和沟通 ,挖掘更多新的产品需求。
也会每天去留意自己产品,用户给的反馈,通过这些信息,不断去优化自己的产品,在用户的“教育”下成长起来。
项目结束以后,我们之间会有一个短暂的沟通,相互说一下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但也并非是像大团队那样,整个一个团队作案自首现场。想必这也算人员精干的一点点好处。
总结一下,人员少的情况下,做小项目,需要精简用户需求,保持干净的环境和采用单一技术,速战速决,和用户要达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了。老板,啥时候请我们吃饭?
书籍推荐:
《世界500强互联网产品经理管理笔记》介绍的项目管理知识,是以互联网项目开发为重点实践对象的。和一般项目管理书籍以介绍项目管理的过程为主不同,《世界500强互联网产品经理管理笔记》的重点在于介绍团队中的各个角色,阐述他们在不同类型的项目管理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THE END-
梦鱼,创业界里的小学生,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的人。微信公众号:深夜书桌前(ID:Plz-be-yourself ),坚持分享原创文章,卖鸡汤,也挖坑,希望找到能够一起进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