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温妮斯蒂·马丁博士,密歇根大学主修人类学,后于耶鲁大学取得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博士学位,有超过二十年的写作与社会研究经验。目前与丈夫和两个儿子定居纽约市。
关于本书
这本书的英文版于2015年出版,中文版2019年1月刚刚上市,就迅速进入畅销书排行榜。讲的是一个纽约上东区的妈妈,围绕孩子教育的生活记录。但同时,它也是对美国顶级富豪家庭生活的一次人类学卧底式调查和报告。
核心内容
1. 在曼哈顿上东区育儿战争的八卦表象之下,我们既可以看到超级富豪生活的荒谬之处,也能观察到美国精英为了保持阶层地位,有着怎样超乎常人的自律精神。
2. 作者以人类学的视角观察上东区妈妈团,这是一种用学术视角拉开日常生活距离的方式,能够给人带来更多理性思考和判断,人类学的方法,不仅可以用于研究原始部落,更可以运用于个人职场和公司管理。进一步,各种人文学科独特的解释框架,都应该有可能应用于解释观察现实世界,跨界视野的价值正在这里。
3. 现代社会的育儿焦虑,尤其女性面临的巨大压力,部分来源于独自养育孩子。而人类学研究告诉我们,共同养育、社群照顾,是一种根植在人类进化中的特质,即便到了现代社会,也仍然有利用价值。
本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
我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2015年,它的英文版刚刚上市,当时这本书人类学和时尚跨界的题材就引起了我的兴趣。这本书的中文版2019年1月刚刚上市,就迅速进入畅销书排行榜。全书总共20万字。
书的主标题——《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不但长,而且听着有点怪。副标题更长 “一个耶鲁人类学博士的上东区育儿战争”。我来帮你把标题拆解一下,“妈妈”加“育儿”,直指城市中产普遍焦虑的教育问题,说“战争”也不算太夸张,更何况还有个常青藤名校“耶鲁”加持。
“铂金包”听上去有点怪?这只爱马仕最著名的爆款拎包,最便宜的售价也要几万元人民币,珍稀皮革镶钻限量版,更是动辄上百万。而且,就算你觉得自己不差钱,走进爱马仕专卖店,跟店员说要买一个,多半他会有些冷漠加尴尬地告诉你,恐怕要排两三年的队。一个妈妈,为什么会需要这么昂贵的一个铂金包呢?我们后面会讲到。
相反,副标题里的“人类学”三个字,显得势单力薄,不过,如果你知道这本书原本的英文名叫 Primates of Park Avenue,公园大道的灵长目,就会马上嗅出这本书浓浓的人类学气质。
简单概括,这本书是一个纽约上东区的妈妈,围绕孩子教育的生活记录。但同时,它也是对美国顶级富豪家庭生活的一次人类学卧底式调查和报告。
作者薇妮斯蒂·马丁之所以写这本书,跟她独特的人生经历有关,她出生于美国中西部密歇根的一个小镇,那里民风淳朴、传统,生活步调悠闲。作者的母亲热爱人类学和社会学,于是饭桌上的母女谈话、专题性的家庭藏书都离不开人类学话题,又赶上上世纪七十年代,研究黑猩猩的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闻名全球,于是马丁点燃了最初的好奇,考上了家乡密歇根大学,主修人类学。
听到这儿,如果你对人类学有一点点了解,很容易把马丁的未来人生,跟东非大草原某个鲜为人知的原始部落联系在一起。毕竟这是人类学最常见的研究领域。
但马丁的人生轨迹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发生了一次转折,她从安静淳朴的家乡,跑到了五光十色的纽约,在耶鲁念了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博士。来到纽约,各种前卫时尚的文化扑面而来,毕业后马丁离开了纯学术圈,投入了火热的大都会生活——给杂志写稿,当外包编辑,在学校兼课。典型的高知职业女性。
不过就算这样,她赚的钱也就刚刚够交房租、维持生活。她起先住在印度区,后来搬到小瑞典区,这些地段,移民聚集,房租便宜。
马丁是个金发碧眼的漂亮姑娘,35岁的时候,她嫁给了一个收入颇丰的犹太人,先生是土生土长的纽约人。婚后,夫妇俩搬到了纽约下城区居住。注意,马丁此时已经因为婚姻,发生了一次向上的阶层流动。
这里我稍微插播一下纽约曼哈顿岛的大致分区,曼哈顿岛是纽约的财富中心,马丁和丈夫居住的下城区,在岛的最南端,华尔街、自由女神像都在这里。结婚以后搬到这儿,马丁就是从城郊搬到了 CBD。你大概听说过,曼哈顿岛有个中央公园,它的东西两侧就是上城区,西边是上西区,东边就是书名里出现过的上东区,上东区在曼哈顿财富鄙视链最高处,第五大道、公园大道都在这里。
结婚之后,马丁很快生了孩子,怀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她跟丈夫决定搬到上东区。这里人人都是超级富豪,而且超级势利眼。这一次搬家,让马丁的生活再次迎来巨大转折,她开始了作为上东区妈妈的冒险和奋斗之旅,同时开启了长达六年的人类学观察,并最终写成了这本书。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引进过一本美国作家保罗·福赛尔的名著《格调》,在书里,福赛尔把美国社会分成了九个等级,其中,最高等级被他叫作“看不见的顶层”,之所以叫看不见,是因为这个人群极其注重隐私,连八卦狗仔队都不一定能够挖到多少他们的生活细节。这一次,马丁是带着一个人类学家的专业素养,帮你记录和描绘了这个看不见的群体。
我会分成三个问题,带你从不同角度了解这本书。第一个问题,我们八卦一下,世界上最有钱的太太们,日常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当然,讲这个问题,不是为八卦而八卦,我是想跟你聊聊阶层流动和固化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作者用了人类学的视角观察大都市生活,有人批评她,这根本不是一个人类学家的做派,不但哗众取宠,而且是用学术矫情掩盖自己的虚荣,真是这样吗?人类学究竟是不是一个除了研究原始部落,对现代社会毫无用处的古典学科?
第三个问题,我想透过这本书重点关注的亲子教育,跟你聊聊现代社会的育儿焦虑,并且通过人类学和女性主义视角,看看这个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可能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