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以业务为核心的云原生体系?(下)_第1张图片

上一节的最后,我们讲了阶段二可能面临的问题,如果公司想探索互联网模式,会遇到的问题。

例如有的企业推出互联网理财秒杀抢购,原来的架构无法承载近百倍的瞬间流量。
有的企业对接了互联网支付,甚至对接了国内最大的外卖平台,而原来的ESB总线,就算扩容到最大规模(13个节点),也可能撑不住。
有的企业发现,一旦到了互联网大促级别,Oracle数据库是肯定扛不住的,需要从Oracle迁移到DDB分布式数据库,可是怎么个迁移法,如何平滑过渡,心里没底。


其实互联网模式并不是每家企业都需要经过的阶段,但是很多传统企业头部公司乐意探索的方向,例如工业企业有工业互联网,零售行业有新零售,金融行业有互联网金融等。

一、云原生体系演进阶段三:探索互联网模式,优化产品体验

1、互联网模式的特点

有一种误区认为互联网模式就是做一个网站,或者做一个APP。吴恩达在AI Conference的讲座中,提到了他对互联网公司的理解。商场+网站≠互联网公司,也即如果你是一个传统的商场,仅仅是做了一个网站,那不叫互联网化。

如何建立以业务为核心的云原生体系?(下)_第2张图片

真正标识一个互联网公司的,有以下几点:

01 A/B测试,让数据说话

你的网站和APP设计成什么样,是你们一层层汇报,然后让老大决策么?大老板不一定了解客户的偏好,而主观认为的偏好,实际测试的结果往往大相径庭。所以要让数据说话,通过在线测试方案的结果,得出最后的结论,即便做不到迅猛提升,但可保证每次的修改都是正向的。

02 更短的周期

你的应用迭代速度必须足够快,而且根据数据的反馈,不断小步快跑,这需要组织和流程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传统公司几个月升一次级不同,互联网公司几乎每天都升级,当你打开各种APP的时候,你会发现界面动不动就改了。

03 工程师和PM做决策

如何才能快速上线呢?如果每次上线都要一百多人开大会,让老大做决定,那肯定快不了。应该让工程师和PM做决策,他们才是真正听得到炮火的人,需要让他们独立负责一块内容,独立决策,独立上线,独立负责,所有的PM并行工作,才使得更新速度飞快。


二、互联网模式如何解决第二阶段的问题?

互联网模式不仅仅是一个网站和APP的事情,我们还是从企业架构的五个方面来依次阐述。

1、业务架构:架构微服务化,侧重服务治理能力

阶段二的服务化是按照业务领域进程拆分的,而互联网模式下,我们会遇到性能问题,因而需要进一步的拆分。假设第一个阶段我们拆分出来了订单服务,大促的时候,订单服务最容易出现性能瓶颈,我们就以它为例子。性能问题的常用解决方案有:数据库读写分离,数据库分库分表,使用缓存。就像下面图展示的一样,从单一的数据库→到数据库读写分离,缓存使用Memcached→到数据库使用分布式数据库,缓存使用Redis。每次基础设施改变,影响所有业务方,耦合严重,修改复杂。

如何建立以业务为核心的云原生体系?(下)_第3张图片如何建立以业务为核心的云原生体系?(下)_第4张图片如何建立以业务为核心的云原生体系?(下)_第5张图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常用的方式是纵向分层拆分。

  • 原子层generic:将数据库缓存操作封装在这一层,提供原子化接口

  • 组合层compose:组合多次调用,实现复杂的业务逻辑,封装公共业务逻辑

  • controller层:实现特定场景的业务逻辑。

如何建立以业务为核心的云原生体系?(下)_第6张图片


有的时候,当并发量再高的时候,还会进一步拆分。

例如上面的Order-compose服务中,有两部分逻辑,他们的高并发场景完全不同。

一部分逻辑是订单生命周期的管理,也即核心交易逻辑,这部分主要是写入,而且和交易相关,是需要事务能力。另一部分是订单关联状态查询,这部分主要是读取,关联的表比较多,但不需要事务能力。这两部分处理高并发的策略不同,应该拆分出来。

其中Order-Center主要处理订单生命周期的管理,里面涉及状态机,分布式事务,分布式数据库分库分表等。而Order-Searcher主要用于关联查询,如果用分布式数据库,很难找到合适的分库ID,因而使用ElasticSearch,可以各种关联查询,但是不需要事务,只读性能高。

如何建立以业务为核心的云原生体系?(下)_第7张图片

当服务拆分的粒度比较细了之后,就需要服务治理的能力。

第一、服务依赖的管理

就是一个服务到底调用了哪些,被哪些服务调用。如果依赖管理混乱,就会比较痛苦,比如你要发布一个应用,可能不知道该应用被谁依赖,是否有一个特别关键的应用在依赖于我这个应用,我升级了以后是否会引发关键业务的不稳定,是应该白天发布,还是凌晨发布。

第二、调用统计问题

对于调用记录有一个统计和告警。例如接口突然调用失败率增高,接口突然时延增长,都应该及早发现,而不能因为因为一次发布引入一个bug,导致时延变长但无人知晓,等到流量一来,直接就可能压挂了。

第三、服务之间要设定熔断,限流,降级策略

一旦调用阻塞应该快速失败,而不应该卡在那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服务要被及时熔断,不产生连锁反应。非核心业务要进行降级,不再调用,将资源留给核心业务。要在压测到的容量范围内对调用限流,宁可慢慢处理,也不用一下子都放进来,把整个系统冲垮。

2、技术架构:基础设施容器化,统一微服务框架和工具链

为了解决服务治理的问题,需要配备相应的工具链,也即技术架构的部分。

如何建立以业务为核心的云原生体系?(下)_第8张图片

在这个阶段,要实现微服务框架与开源技术栈的统一。一开始微服务做的比较混乱,有用Spring Cloud,有用Dubbo,需要一个统一的开源技术栈。另外,还要构建一个持续集成的平台,通过Agent和虚拟镜像部署软件包。

统一微服务框架之前,我们情况是这样的,一开始用服务注册服务发现,还是比较简单的。后来发现,还需要分流、需要降级、配置中心、认证鉴权、监控统计等,在业务代码之外加的越来越多,大家的代码写得到处都是,而且依赖于不同人的水平不一样,这就是一个当时遇到的问题。

如何建立以业务为核心的云原生体系?(下)_第9张图片

后来我们就把它抽象成为了一个Agent,这个Agent在程序启动的过程中,通过jar直接带起来,使得统一的服务框架组件在Agent里面实现,并且提供统一的界面进行配置,这样业务方可以只写业务代码,基本上就搞定了这件事。

如何建立以业务为核心的云原生体系?(下)_第10张图片

服务数目的增多,对运维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原来是基于虚拟机镜像来构建应用运行环境,因为部署的应用越来越多,我们发现虚拟镜像的模板越来越多,会出现上千个无法复用的模板,好像每个小组织都有自己的一个东西,毕竟它还不是一个标准,所以接下来我们就拥抱了容器的标准。并且Auto Scaling原来是基于虚拟镜像的,现在使用Kubernetes来做。Kubernetes作为统一的对接资源的编排平台,无论是Vmware上,还是KVM机器上,还是物理机上,公有云上,上面都可以有Kubernetes统一平台。这个时候只需要对Kubernetes下发一个编排,就可以实现跨多个地方进行部署。在基于虚拟机的运行环境和PaaS中间件之外,基于Kubernetes也可以有自己的容器镜像和运行环境,以及基于容器镜像PaaS中间件。

3、数据架构:个性化推荐与精准营销,业务融合数据,数据驱动创新

上一个阶段的数据架构,还是将企业的运营情况通过BI报表实时的反馈给领导层,但是仍然需要领导层根据报表,下决策来调整业务。没有和业务真正的结合。到阶段三,数据和业务要真正的融合,实现数据驱动业务创新了。

如何建立以业务为核心的云原生体系?(下)_第11张图片

第一种方式是A/B测试,通过它来优化产品体验。前面咱们讲过了埋点数据的收集,基于埋点数据,我们可以做用户的行为分析,事件分析,漏斗分析,留存分析,粘性分析。对于每一个不确定的Release版本,可以通过A/B测试来决定用户到底喜欢哪个样式。

第二种方式是建立标签体系。给用户打各种标签,从而根据标签进行推荐与精准营销。通过标签建立用户画像,并根据用户画像进行推荐。

如何建立以业务为核心的云原生体系?(下)_第12张图片

第三种方式是提供接口给业务方调用。例如供应商系统需要对供应商进行评级,供应商评级需要供应商的商品销售数据、评论数据、退货数据、质量数据,供应商采购的交期数据等等。数据中台可以提供接口给供应商系统。

4、研发流程:DevOps流程,一切即代码,不可改变基础设施

微服务化之后,对部署上线的流程也有很大挑战,服务的数目会非常多,每个服务都独立发布,独立上线,因而版本也非常多。原来基于虚拟机镜像的部署也遇到了问题,是因为虚拟机镜像实在太大了,动不动几百个G,如果一共一百个服务,每个服务每天一个版本,一天就是10000G,这个存储容量,谁也受不了。这个时候,容器就有作用了。

1)容器作用之一就是环境交付提前,让每个开发仅仅多做5%的工作,就能够节约运维200%的工作,并且不容易出错。

镜像是容器的根本性发明,是封装和运行的标准。原来开发交付给运维的,是一个war包,一系列配置文件,一个部署文档,但是由于部署文档更新不及时,常常出现运维部署出来出错的情况。有了容器镜像,开发交付给运维的,是一个容器镜像,容器内部的运行环境,应该体现在Dockerfile文件中,这个文件是应该开发写的。

此时从流程角度,将环境配置往前推了,要求开发完毕之后,考虑环境部署的问题,而不能当甩手掌柜。运维组只要维护容器平台就可以,单个容器内的环境,交给开发来维护。

这样的好处是:虽然进程多,配置变化多,更新频繁,但对于某个模块的开发团队来讲,这个量是很小的,因为5-10个人专门维护这个模块的配置和更新,不容易出错。如果这些工作量全交给少数的运维团队,不但信息传递会使得环境配置不一致,部署量会大非常多。

2)容器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不可改变基础设施。

容器镜像有个特点,就是ssh到里面做的任何修改,重启都不见了,恢复到镜像原来的样子,也就杜绝了原来我们部署环境,这改改,那修修最后部署成功的坏毛病。

因为如果机器数目比较少,还可以登录到每台机器上改改东西,一旦出了错误,比较好排查,但是微服务状态下,环境如此复杂,规模如此大,一旦有个节点,因为人为修改配置导致错误,非常难排查,所以应该贯彻不可改变基础设施,一旦部署了,就不要手动调整了,想调整从头走发布流程。

5、组织架构:研发和运维融合,应用交付提前到开发,应用治理下沉到运维

到了微服务阶段,实施容器化之后,原来运维该做的事情开发做了,开发的老大愿意么?开发的老大会投诉运维的老大么?

这就不是技术问题了,其实这就是DevOps,DevOps不是不区分开发和运维,而是公司从组织到流程,能够打通,看如何合作,边界如何划分,对系统的稳定性更有好处。

其实开发和运维变成了一个融合的过程,开发会帮运维做一些事情,例如环境交付的提前,Dockerfile的书写。运维也可以帮助研发做一些事情,例如微服务之间的注册发现,治理,配置等,公司的每一个业务不可能都单独有一套框架,可以下沉到运维组来变成统一的基础设施,提供统一的管理。

如何建立以业务为核心的云原生体系?(下)_第13张图片

至此,整个云原生体系建设,才算基本完整了。


●相关阅读 ●

● 如何建立以业务为核心的云原生体系(上)

● 如何建立以业务为核心的云原生体系(中)


Nebulogy 品牌介绍

Nebulogy致力于通过云原生理念,帮助企业构建PaaS平台,提高开发资源利用率,满足应用快速上线和迭代需求,助力企业实现真正应用云化、业务互联网化。

网站:www.nebulogy.com

邮箱:[email protected]

电话:400-105-0300

v2-610a81a4d7e7730f612fd09785bdd876_720w.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