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但是”太有魔力吗?不是!是你行动的意志并没有那么坚决。究其根本,是你太害怕失败又总以为会有完全能避免失败的选择。
有一种人,跟他沟通几乎不用听他全部的长篇大论,你只要竖起耳朵等待一个“但是”这样的转折就好,因为无论他前面说了什么都不关键,只有“但是”后面才是他要表达的重点。
“我想辞职,但是我怕找不到好工作。”
“我想买照相机,但是怕信用卡还不上。”
“ 我想追求她,但是要失败了怎么办呢。”
这样的人好像挺常见,这辈子我们总能碰上千八百个“但是先生”“但是小姐”“但是二叔”“但是表嫂”。好像这个世界里所有的存在都能被”但是”否定,唯有这个“但是”是铁证一样的存在。
其实谁都会偶尔陷入到“但是”的陷阱里,前有狼后有虎,没有一个满分的选择堵住你那句“但是”,所以,我们就在“但是”里苟且下去。
你用一百个理由说服自己去辞职,只要一个“但是”,就能击退前面的振振有词;你有一千种原因想要提分手,只是一次转念一想,“但是”就变成了“然而”你们并没有分手。
这种由“但是”带来的烦恼,就是心理学当中的“趋避冲突”。指同一目标对于个体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的心态。这一目标可以满足人的某些需求,但同时又会构成某些威胁,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使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
这种内心冲突其实是很常见的,每个人都会遇到,暂时的内心矛盾也并不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只是说明我们并未做好选择的准备。可那些总把“但是”挂在嘴边,既不能痛快决定又因为种种“但是”长期纠结痛苦的人,便会启动一种消极的应对模式,不敢直面自己的问题,把借口和托词当做不行动的理由。
是“但是”太有魔力吗?不是!是你行动的意志并没有那么坚决。究其根本,是你太害怕失败又总以为会有完全能避免失败的选择。
往往这些人将自己隐藏的特别深,看起来像是特别渴望成功。他们在换工作时纠结,在追求异性的时候踟蹰,看起来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表现,好像只有具备充分的有利条件,他们才能行动,目标是一击即中。
这种逻辑是他们用来迷惑别人也欺骗自己的套路,因为太想成功所以必须思前想后,才能做出最终选择。因此,自己也常常沉浸在这样的设定里,继续纠结,每次内心的天平向某种选择倾斜时,就会用一个“但是”来推动它倾向于另一方,所以长期处于摇摆的状态,只是思考,却迟迟不行动。
真正追求成功的人一定是“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他们不会滔滔不绝的合理化自己的踟蹰不定,他们会把精力和时间放在行动层面。
那些迟迟不行动,被“但是”捆绑住手脚的人,其实并不在意是否真的会成功,他们在意的是“我不要失败”。而不做选择,便会延缓失败的出现,说不定还会避免失败。
因为一旦选择并付诸行动,就意味着他们有面对失败的可能,毕竟谁也没有办法保证任何一个选择都万无一失,他们承受不了失败,所以干脆就不打算开始。
纵然有一天真的不得不采取行动的话,他们也为失败做好了充分的铺垫。等到他真的没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或是恋爱失败,他会条件反射的告诉自己也告诉别人,“你看,我早说了这事不行吧。”
这时候,最初的“但是”又成了他们告慰失败的理由。
不行动真的会避免失败的出现吗?在我看来,不行动已经是一种失败,因为那意味着你彻底放弃了成功的可能,在机遇面前束手就擒,被失败吓破了胆,这何尝不是自我的彻底投降?
其实,真的没有那么多伺机而动,更何况往往是行动促成了机会本身的产生。你不去追求、你不去尝试找新工作,那么结果就是一定没有机会,你就会一直活在“但是”里,你只能看到“但是”,忽视了其他的可能性。
更何况,你总要有面临选择的那一天,你无法彻底拒绝选择,停留在现在的生活不做改变,也是一种选择。
我不是鼓励每个人在纠结的时候一定要选一条新的路,也不是告诉你安于现状就好。只是最可怕的是,你既不活在当下,也毫无未来可以憧憬,广阔的生活被你过成了局限和狭窄的一条夹缝,这条夹缝就是无数个“但是”组成的纠结人生。
要想逃离这条夹缝,唯一的方法就是,快速择一条路前行,这并不草率,也不仓促。你万分纠结的不过是人生无数个选择之一,它并不能决定你人生的全部,是你把自己看的太轻,又把选择看的太重。
说到底无论哪种选择,都是为了让自己更快乐、更幸福。我虽然无法帮你判定到底哪条路最好,但停留在夹缝里一定不会让你快乐和幸福。
其实我们想一想,就算选择之后真的失败了,又如何呢?没有一个选择能彻底改变你的人生,我们这一辈子,都在不断试错中修正自己、调整步伐,告别错的、争取对的。只要你行动,就又无限趋近了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一步,哪怕只是进一步,也有进一步的欢喜。
早一点选择,即便失败,也能早一点改善,早一点接近成功。
哪怕消极一点说,人生就像一场豪赌,无论开大还是开小,都必须从你掷出色子这一个动作开始。最终无论是输是赢,都好过你活在这些“但是”里要来的痛快。
一时因“但是”左右摇摆必不可免,但过久的停留却不该是人生的常态。别以为拖延那个选择的时刻到来,就可以等到真正最好的选择,因为这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