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说到,随着楚昭王的逃亡,吴军非常顺利地攻下了郢都。
吴军以战胜者的姿态进入楚国,对于楚国没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吴军显然没有做好长期统治楚国的想法。因为他们来到郢都,对他是大肆破坏。
据《左传》记载,吴国进入郢都以后
庚辰,吴入郢,以班处宫
各自以官位入住楚国的宫室。在《吴越春秋》中记载更为详细,他说
即令阖闾妻昭王夫人,伍胥、孙武、白喜亦妻子常、司马成之妻,以辱楚之君臣也。
吴王阖闾强占楚昭王的夫人,伍子胥、孙武、伯嚭霸占子常、沈君戌的妻妾,用来羞辱楚国君臣。在《谷梁传》中记载比较明确
君居其君之寝,而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寝,而妻其大夫之妻。
在《淮南子》中记载
烧高府之粟,破九龙之钟,鞭荆平王之墓,舍昭王之宫。
总之,郢都上下,基本上被洗劫一空。这其实说明,在战争前夕,吴军就没有做好一个正确的战略部署。这也必然导致吴军最后的下场。
并且阖闾的儿子子山和阖闾的弟弟夫概,为了争夺令尹子常的府邸还争夺起来,结果侄子没有争过叔叔,子山害怕,只得退出去。
说回楚国君臣,楚昭王匆匆逃亡以后,现在他在哪里呢?
首先,楚昭王一行人,渡过睢水,又渡过长江,来到了云梦泽。
此时楚王正在睡觉,有一伙强盗渐渐地就逼近了楚王。他们并不知道这是楚王,于是用戈刺楚王。在此危难之际,王孙突然惊醒,用身体挡了一下,就把王孙的肩膀刺伤了。
于是楚王一行人,行色匆匆逃到了郧地。
郧地当时的长官,是斗辛。斗辛,是斗成然的儿子。
斗成然原是令尹,但是在楚平王即位以后,和养氏狼狈为奸。最终楚平王把他杀死,
楚令尹子旗有德于王,不知度与养氏比,而求无厌,王患之。九月,甲午,楚子杀斗成然而灭养氏之族,使斗辛居郧,以无忘旧勋。
于是此次楚昭王逃到郧地。
斗辛的弟弟怀就跟哥哥说:我们应该为父报仇,也杀死他的儿子。
斗辛说:
君讨臣,谁敢仇之?君命,天也,若死天命,将谁仇?
他认为,国君以罪过讨伐臣子,本属天经地义。臣子怎么能记仇呢?
于是阻止了弟弟的想法。但是斗辛害怕弟弟还有进一步行动,于是带着另一个弟弟斗巢,护送楚昭王去了随国。
那么我们看,斗辛的做法和伍子胥天壤之别。何以故?原因在于,楚平王杀死伍举一家,本就是莫须有,不足以平人心。但是斗成然,本来就是罪有应得,并且楚平王还把他的儿子封在郧地。所以两者的处理方式的不同,竟然造成了后来的结果,如此不同,不由得深思。
楚昭王逃奔随国以后。
吴军向随国国君说:你我本属姬姓的后代,而你却被楚国吞灭了,上天现在已经表明了心意,让我灭亡楚国,而你又把楚国的后代藏起来。您若顾念周朝的旧情,帮助寡人完成大业,汉阳的土地,尽归你们。
随国本是周朝在汉阳中安插的棋子,就是防止楚国强大。在楚武王和楚文王时期,汉水诸姬陆续归顺楚国。楚国才有后来得以称霸的资本。
很显然,吴王阖闾打亲情牌加利益牌,恩威并施之下,不由得随国人不心动。
在随国国君的宫殿以北,楚昭王住着。而以难,则是吴军驻扎。
楚昭王的哥哥子期,长得很像楚昭王。
他已经嗅出了危险的信号,于是打算用自己冒充楚王交给吴国。
于是子期打点以后,自己来到随国国君这里,打算投降。
结果随国国君此时却忧虑起来,找了占卜师占卜,结果是大凶。
实际上,这怎么可能因为占卜。而是一种可能,如果现在交出楚王,万一楚国复兴,那么随国必然吃不了兜着走。
于是随国人对吴国说:随国和楚国时代友好,楚国保全了我国的存在,如果现在楚国有难,而我们背弃了他,这是不义的行为。若是吴国能够安定楚国,我又如何不听从您的命令呢?
说得很委婉,但是意思很明白。要是你能够安定楚国,彻底把楚国吃掉,那么我就听你的。要是不能,那么就很抱歉了。我可不想楚国复兴,我们背上不义的骂名。
楚国君臣,感激涕零,跟随国人歃血为盟(把子期心口的血割出来盟誓),表示两国永结盟好。
但是据《吴越春秋》记载
是时,大夫子期虽与昭王俱亡,阴与吴师为市,欲出昭王。王闻之,得免,即割子期心,以与随君盟而去。
就是认为,子期虽然和楚王逃亡,但是暗中和吴国联系,表示原意交出楚王。楚王听说以后,才得以免祸。于是他就割子期的血,来和随国盟誓。
可以说,两种描述,一念忠臣,一念奸臣。很有可能是一回事,但是由于史书的描述不同,给后人的感觉完全不同。
最后发生了,伐楚之战的高潮,伍子胥掘墓鞭尸。据《吴越春秋》记载
吴王入郢,止留。伍胥以不得昭王,乃掘平王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左足践腹,右手抉其目,诮之曰:“谁使汝用谗谀之口,杀我父兄,岂不冤哉?”
伍子胥本想杀死楚昭王,为父兄报仇。但是楚昭王几次逃脱。
于是掘开楚平王的墓地,把他的尸体拖出来,鞭打三百。左脚踩在平王尸体的肚子上,右手挖出楚平王的眼睛。
说:谁叫你听信谗言,杀我父兄,难道他们不冤枉吗?
这个故事,千古流传。在汉代所著的《白虎通义》中记载,说
子得为父报仇者,臣子于君父,其义一也。忠臣孝子所以不能已,以恩义不可夺也。故曰:父之仇不与共天下,兄弟之仇不与共国,朋友之仇不与同朝,族人之仇不共邻。故《春秋传》曰:“子不复仇,非子。”檀弓记。
但是我们要问,掘墓鞭尸一事真实存在吗?我们来看各种史料,
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尸以报父雠。(《吴太伯世家》)
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伍子胥列传》)
吴兵遂入郢,辱平王之墓,以伍子胥故也。(《楚世家》)
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季布栾布列传》)
十吴、蔡伐我,入郢,昭王亡。伍子胥鞭平王墓(《十二诸侯年表》)
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吕氏春秋》)
子胥将卒六千,操鞭捶笞平王之墓而数之曰:“昔者吾先人无罪而子杀之,今此报子也。”(《越绝书》)
阖闾伐楚,五战入郢,烧高府之粟,破九龙之锺,鞭荆平王之墓,舍昭王之宫(《淮南子》)
我们可以看到,在《吴太伯世家》、《伍子胥列传》、《吴越春秋》三部,记录的是,伍子胥掘墓鞭尸。
而其余史书,只是说,伍子胥鞭平王之墓。
并且太史公在更为严禁的《十二诸侯年表》,记录的也是墓而非尸。为什么他要在《伍子胥列传》记载掘墓鞭尸之事,并且记载也极为详细。原因在于,伍子胥就是司马迁本人的化身,他要用伍子胥的形象来寄托自身的思想。
在战国成书《吕氏春秋》,也是这个记载。
我们可以有一定把握认定,伍子胥并没有掘墓鞭尸,而有可能鞭打墓。
而《吴越春秋》,本来内容就荒诞不经。什么干将莫邪、会飞的金钩之事都是由此而来。
有历史学家甚至说,楚平王都死了十几年了,早就成朽木了,如何鞭尸?
包括《左传》、《国语》连鞭尸的时期,都没有提到。如果真的有发生,怎么可能不提到呢?
但是,是不是掘墓鞭尸,完全没有贬损伍子胥的形象。伍子胥的形象,《史记》说得非常清楚
太史公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白公如不自立为君者,其功谋亦不可胜道者哉!
太史公说:害人怨毒之心对于人太厉害了。国君尚且不能和臣子结下仇怨,何况地位相同之人呢?假使当年伍子胥和父兄一起死去,如同蝼蚁一般。但是伍子胥放弃小义,洗雪耻辱,名垂后世。可悲啊,当伍子胥在江边困窘的时候,在道路乞食的时候,志向有丝毫忘却郢都的耻辱吗?所以隐忍而成就功名,不是烈丈夫,如何能达到如此的境地呢?
所以,伍子胥的性格,用一个烈字,非常准确。
伍子胥自己说
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复仇,在当时和后世,都不违背道德感。否则后世也不会逐步添加伍子胥的故事。在《公羊传》说
曰:事君犹事父也,此其为可以复雠奈何?曰:父不受诛(无辜受害),子复雠可也;父受诛,子复雠,推刃之道也。复雠不徐害,朋友相卫,而不相迿,古之道也。
包括后世,吴越一带人,都非常尊奉伍子胥。甚至伍子胥是端午节起源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