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码是黑灰产进行账号注册登录、实名认证、奖券礼品领取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大量的“黑卡”(黑灰产用于批量操作的手机号码)以及“猫池”设备,黑灰产能够进行批量的账号注册和登录,进而轻松“薅羊毛”。
目前黑灰产进行“薅羊毛”操作的“黑卡”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从未实名过的手机卡,这种卡往往是在监管规定生效之前开卡;另外一种是利用规定的漏洞而流出的手机卡,如利用企业名义批量申请的物联网卡,伪造实名认证的手机卡等。
顶象技术安全专家在对近期拦截的黑灰产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黑灰产使用的“黑卡”分布趋势明显。例如,虚拟运营商依然是黑灰产“最爱用”的手机号段,归属东莞的“黑卡”最多;而“卡商”、运营商代理、接码平台等则成为“黑卡”的主要提供者。
黑灰产“青睐”虚拟运营商
2016年7月,“徐玉玉案”曝出,虚拟运营商陷入空前的危机。
由于实名制把控不严,渠道管理失控,让诸多的虚拟运营商号段成为了骚扰电话、垃圾短信、电信诈骗的重灾区。在此期间,工信部曾公开约谈三家虚拟运营商,并通过多轮暗访方式,抽查曝光存在违规行为的企业名单,但依然不断有类似问题爆出。导致人们一接收到170、171号码来电就以为是诈骗电话。
人们的直觉似乎没有错。统计显示,黑灰产使用的手机号码中,39%来自虚拟运营商,其次是中国联通(31%)、中国移动(24%)和中国电信(6%)等传统运营商。
根据工信部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初,国内共有42家虚拟运营商,吸引了6000万手机用户(其中3家企业的用户数超过500万户);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移动用户在2017年底已经分别达到8.87亿、2.84亿、2.49亿。虽然虚拟运营商占全国移动用户总数的比重仅4%,但是在“黑卡”与正常号码中的比例已经远超过传统运营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虚拟运营商的手机号码都被黑灰产青睐。统计显示,黑灰产使用的号码最多来自阿里通信,其次是远特通信、迪信通、分享通信、国脉极信、银盛通信、蜗牛移动、朗玛通信、长城移动、海航通信等。
经过了长达5年的试点后,虽然虚拟运营商已经正式商用。但是,如果不再下大力气处理各种电信诈骗的影响,虚拟运营商号码未来发展恐怕依旧不明朗。
经济越发达,“黑卡”数量越多
统计显示,广东、江苏、浙江、辽宁、河北、山东、河南、陕西、上海、北京等是“黑卡”分布最多的地区。
而东莞成为“黑卡”数量最多的城市, 其次是南京、广州、深圳、杭州、上海、沈阳、石家庄、北京、温州等20个城市。
分析发现,黑灰产使用的手机号码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手机用户量有密切相关:手机用户量越大的地区,黑灰产的号段数量也就越多;经济越发达的地区,黑卡号码也就越集中;此外,电商、网贷等平台也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本身就是黑灰产首要瞄准的目标,这也是“黑卡”集中的原因之一。
“黑卡”是如何流入到黑灰产手中的?
黑灰产的这些黑卡从哪里来呢?这离不开一个关键角色——“卡商”。
顶象技术安全专家跟踪发现,大量的“黑卡”通过小规模、多批次的方式流入市场。其中,少数手机号段下集中了几千个“黑卡”,甚至是连号的号码,估计这与运营商经销商、内部员工的个体行为关系非常密切。为了牟取利益,部分人员会冒着违规的风险,寻找手机卡管理的漏洞,将部分号卡批量出售给“卡商”等组织者。
“卡商”们拥有大量特定号段的手机卡,手机卡的数量往往达到几千张,这些手机卡来自不同的运营商。为了消除购买者的疑虑,“卡商”还表示其与运营商的经销商有着固定而密切的合作,还会进行实名认证。除了“卡商”,接码平台、黑灰产自购号码等也是“黑卡”的来源。
“黑卡”的申请、实名信息伪造、利用等流程,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通过在身份黑市上购买大量的个人身份证信息,黑灰产可以不经过严格的认证,就能完成手机号码的开卡程序。而且为了规避日渐严格的监管,黑灰产分子还会通过“养卡”来提升躲避监管的几率。也就是说在开完卡的前几个月中,大量模拟正常用户的操作,让监控系统误以为这是正常的手机卡而对其放松监管。这些黑卡往往被当做优质资源用在一些防范较为严格的服务商中,以骗取系统的信任,牟取大量利润。
防控“黑卡”需多方协同
“黑卡”已经是黑灰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围绕“黑卡”的购买、激活、使用已经聚集了庞大的利益关系。因此,控制黑卡是一项长期任务,也不是单方面的措施就能够奏效的,需要政府、运营商、网络服务提供商等多方面的力量汇聚,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从监督角度来看,手机卡认证实名的法律法规已经证明对于抑制黑卡数量、提升黑卡获取难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强化此法规的力度、封堵相关的漏洞、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打击仍然非常有必要。
从运营商角度来看,由于大量的黑卡都是通过内部员工、部分代理商流出的,因此建议运营商加强对内外部的管理,并对市场上存在显著异常的号段与手机卡进行严密监控,并及时采取管控措施。
从电商等网络服务提供商角度来看,借助顶象全链路、多环节纵深风控体系,有效识别并控制“黑卡”在平台上进行批量注册和登录,在技术和业务上做好双维度的防控,从而有效防范黑灰产的肆虐,保障业务的健康运营。
推荐文章
•百亿补贴下的羊毛党,万亿成交额后的刷单潮
•一则税务通知让“刷单”的电商发抖
•【待领取】如何优雅的度过618网购节?(电商风控必备)
•“地摊经济”背后的业务风险隐患与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