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我的新中式

作为一个在地产界徜徉几十年的地产人,曾经在各种欧式风情、德式风情、法式风情、地中海风情、新古典风情等各种欧风洋景中度过了漫长没有自信的岁月,各种楼盘,争相以各种洋名自居,譬如欧陆经典、凯旋门、伊丽雅特湾等等,无论万科、龙湖、富力等龙头地产企业,还是华润、中粮等央企,无一例外。在欧式风情的汪洋大海中,中式风格极其的稀缺,记得诺大的沈阳,只有长白岛的一家开发商做了一处中式风格的楼盘,也算遗世独立,自成风景。

其实,崇洋媚外是当时房地产界的一种风气。90年代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西方先进的、盛气凌人的建筑风格、生活方式,俘虏了一大批的精英和知识分子,让中国人感觉老祖宗的东西简直就是落后迂腐的代名词,于是,西式风格成为主流,神州大地上,几乎可以找到西方任何一个地方的名字,导致每有新楼盘面市,都要在欧美的各种风景区、名人居住区中绞尽脑汁。

随着中华民族的强盛,我们的国力在日益增长,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正在悄然回归,中国诗词大会、朗诵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人们之所以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正是源于内心对于诗意生活的渴求,而传统文化则是这种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中式和新中式的建筑、服装,中国的诗词文化,正成为中国人的自豪。中式和新中式,正在迎来自己的时代,诗词里的庭院,不经意的一瞥可能便流连心间。如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白居易的“动摇风景丽,盖覆庭院深”;苏轼的“深深庭院清明过,桃李初红破”;陆游的“昼永蝉声庭院,人倦懒摇团扇”;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式庭院,中国人诗意的栖息之地,表现出古代诗人们对庭院的那份情有独钟。不同的庭院映照着诗人不同的心性,诗人借庭院之景,在一方庭院营造出的空灵、清远、静穆、深邃、幽僻之境。

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曾有这样的论述:“居室与庭院不当作两个分立的个体,房屋本身与庭院相比,反而退处于比较次要的位置。”“无庭不成居”的中国式居住,再次回归中国人的视野。而事实上,在中国传统民居中,一直都是先有庭院,再有居所。院落基本上承载了中国家庭的绝大部分生活,某种意义上,庭院生活即中国生活。因此,庭院的营造,从来都不是单纯建筑形制的模仿或工艺营造,而是建立在对中国式居住的理解之上。

这一次,幸福公社引领了中国庭院营造的新风潮,极致的品质营造更得到了各界的最高认可。回归质朴无华、取精用弘之道,还原高度手工化的细节研磨,将泱泱中华文明与深厚历史积淀融于宅邸之间。推出47—90平小合院,让人赞叹。在比周边价格高出2.5倍的情形下,很快就被成都、重庆、北京的客户抢光,二期比一期房源上涨5000元/㎡,迷弟迷妹们依然抢不到。

说起抢购的原因,客户们霸气回应:“中式的院子,养老最合适,接近50岁,必须考虑养老了。”我们发现,当中国人到一定年纪,都会有“落叶归根”的想法。有一部分有情怀的人,还会滋生出还原真我的想法。最现实的就是找一处房子,能养花种菜,喝喝茶,下下棋,看看天。而这种房子,最好就是中式的院子,关上两扇门,围合的院子里,就是自由的庭院。

为什么到2017年这个节点,新中式建筑开始回归,从骨子里来探讨,其实很简单。这是民族自信心的回归,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接受。而新中式既改良了旧中式一些采光、潮湿、不通透的问题,又解决了自由和舒适的问题,自然得宠。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已经进入了我们的骨髓和血脉,哪怕我们想否认,但无法逃离。就像我们吃了一天面包或披萨,就会十分想念稀粥和大饼油条一样。

最贴合我们心性的建筑,就是中式院落,有庭院、花草、有天有地,有自由。正如园林大师陈从周说的:“以园为家,以曲托命,寄情山水,淡泊人生”。

我相信,中式和新中式院落,一定是中国式众筹的香饽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厉害了,我的新中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