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能输出:知乎交互体验的几个肤浅问题思考

1.为什么知乎的回答问题在最下端,藏得这么低

2.知乎没有等级体系,用户依然活跃

3.知乎的页面,用户头像为毛要远离用户名

低能输出:知乎交互体验的几个肤浅问题思考_第1张图片

1.为什么知乎的回答问题在最下端藏得这么低

         果壳网也采用同样的做法

        既然是问答网站,在知乎的场景下,用户自然有回答问题的冲动,为什么却要将回答框放置在地面。定位问题:知乎定位为网络问答社区,一个氛围友好而且理性的社区。。回答没有标准答案,也不会被楼主采纳为最佳答案,更像一群人在讨论一个问题,有着典型SNS社区的性质,是SNS与问答的整合,因此知乎的回答更像回帖,沿袭一般SNS论坛的做法,将发帖框放置在最下端。

       百度知道,我用百度知道比较早,05年上初中时经常提问(数学问题和青春期【】【】)。百度知道最初定位为问答平台,一问一答,楼主采纳最佳答案,回答框直接在问题的下方。而不被采纳的答案安排在下层。可见百度知道追求的是标准。

启示:根据产品的定位和性质,决定产品的结构布局、交互。

2.知乎没有等级体系,用户依然活跃

各种SNS论坛皆有积分等级机制,来激励用户发帖,提高活跃度。百度知道也采纳了财富值和头衔来促进用户。知乎却抛弃这一做法,但参与度很高。

我认为知乎是一个平等,信息对称的社区,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而且知乎不单纯以人气为基础,而是信息的质量和精英信息的高产。

其次高质量的内容与分享自然能吸引大量用户,而网络大牛(例如张佳玮等)的加入,也会从豆瓣、微博天涯带来一大批粉丝。而积分制度只不过是一个辅助制度,有没有都行。

其他人补充的回答:知乎抓住了人性中的一个优点:分享。人其实是渴望分享的动物,分享其实也是有回馈的,他能让你建立威望。你回答得越多,就越显得你知识渊博,你的威望就越高。如果说微博、SNS等产品是满足了人的社交(社会关系)需求的话,那么,知乎等问答社区则是满足了人的最高层次的两个需求:尊重(社会承认)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1.提问处有分享按钮

2.每一条回答都有分享按钮

3.右侧栏也有“分享问题”的字样

这三点正好验证了,这个人的分析。

启示:1.若没有高质量的内容和信息,还是增加积分制度来人为推动用户参与,针对刚开始做的社区

2.根据实际情况,分享到社交媒体。有几样东西可以分享:1.抢到的来之不易的优惠 2.显得自己高达上的内容;3.与众不同的内容。

3.知乎的页面,用户头像为毛要远离用户名

是因为不想头像抢了名字与一句话介绍的光?想弱化头像的作用突出个性的名字与介绍以及内容?

————————————————————

知乎另外几点创新之处:

1.折叠部分答案,折叠的里有是大量用户对这条回答标记为“没有帮助”。优点很好地提高了呈现内容的质量。

2.排序:根据时间排序和投票数排序。给用户筛选出高认同度的回答。

3.感谢达不到赞的高度但总比什么也没有强。赞更带有感情色彩,感谢则是理性的报答。也是给回答者的回馈之一。

4.问题话题标签

知乎的败笔:

1.收藏答案 :收藏之后没有提醒是否成功,没有落实的感觉。多次收藏文章却没有成功,原因是没有点收藏夹,“我的收藏”藏得也比较深。

2.首页的导航栏与微博雷同:首页-话题-发现-消息

话题与发现功能重叠,个人觉得可以合并。

3.知乎手机客户端无力吐槽了。已经卸载,忘记有哪些痛点,还不如用浏览器打开web版。

你可能感兴趣的:(低能输出:知乎交互体验的几个肤浅问题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