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计算机网络(三)

初识计算机网络

  • 三、 互联网的组成
    • 1、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 互联网的诞生
      • 三级结构的互联网
      • 以ISP 为核心的互联网
    • 2、互联网的组成
      • 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工作方式
        • 互联网的边缘部分
        • 主机间的两种通信方式(重点)
          • C/S方式
            • C/S方式存在的最大问题
          • P2P 方式
            • P2P方式分析
            • 对等连接方式的特点
        • 互联网的核心部分
          • 核心部分的工作方式
          • 电路交换
            • 电路交换的特点
          • 报文交换
            • “存储转发”原理
            • 报文交换显著特征
          • 计算机的数据传输
          • 分组交换
            • 分组交换的主要思路
            • 分组交换的传输单元
            • 分组交换工作流程
            • 分组交换的优点
            • 分组交换带来的问题
          • 三种交换的比较

三、 互联网的组成

1、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互联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诞生、三级结构的网络和以因特网服务提供者(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为标志的网络。

互联网的诞生

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苏联两大国家处于冷战时期,世界大战貌似一触即发,那么从前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发现:战争中两地的通信保障至关重要,传统的以电话通信为主的电路交换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当正在通信的电路中有一个交换机或者一段链路被破坏后,整个通信电路就要中断,使得作战命令无法及时下达到作战单位。

鉴于此,美国国防部领导的远景研究规划局ARPA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提出要研制一种生存性(survivability)很强的网络,即任意两点之间存在着冗余的链路,当一条链路被破坏后,信息仍然可以从另外一条链路传输到对方。

1983年互联网诞生

1969年ARPA创建了第一个网络模型ARPANET,它是一个单独的网络,并不能将不同的网络互联,直到1983年TCP/IP协议成为ARPANET上的标准协议,使得网络互联成为可能,这就是现在互联网的模型,所以,人们把1983年看作是互联网的诞生时间。

三级结构的互联网

第二阶段的特点是建成了三级结构的互联网。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开始广泛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使用,网络结构分为三级结构:校园网、地区网和主干网

以校园中的互联网使用为例,一个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新浪的主页,首先只能访问校园网,然后由校园网发送请求到地区网,如华中地区,华南地区的网络等等,如果地区网仍然不能解析,那么则请求主干网,如中国计算机公用网等,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网络访问必须通过层次结构进行,不能越级

以ISP 为核心的互联网

第三阶段的特点是以ISP为核心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因特网服务提供者又称为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他们拥有能上网的IP地址,如我国的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公司,用户通过ISP获取IP地址,然后直接访问Internet中的资源,这种网络的访问形式称为目前的主流。

初识计算机网络(三)_第1张图片

初识计算机网络(三)_第2张图片

2、互联网的组成

互联网的功能是提供连通性和资源共享,按照功能来划分,我们可以将互联网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提供共享资源的部分,一个是提供连通性的部分,分别称为边缘部分核心部分

  1. 边缘部分 :边缘部分提供共享的资源,通常就是主机, 这部分直接由用户使用,提供数据、文档、音视频等共享数据。

  2. 核心部分: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 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有些资料上叫做通信子网资源子网

初识计算机网络(三)_第3张图片

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工作方式

边缘部分就是主机,其工作方式意味着主机与主机如何通信。

核心部分就是为主机提供连通性的,意味着如何为两台计算机提供通信服务,如传统的两台电话机,是通过电话线和电路交换实现电话机之间的通信。

首先我们明确一个问题:什么是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我们以用户A通过计算机和用户B聊QQ为例,用户A的主机和用户B的主机通信的本质是什么?准确的说,应该是用户A主机中的QQ程序和用户B主机中的QQ程序在通信,就是进程通信,那么,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本质就是进程通信

互联网的边缘部分

主机间的两种通信方式(重点)

  • 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
    即Client/Server方式

  • 对等方式(P2P 方式)
    即 Peer-to-Peer方式

C/S方式

当客户A要访问服务器B的资源时,A先向B发送服务请求,B在同意请求后为A提供相应的服务。

初识计算机网络(三)_第4张图片

客户机和服务器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客户机处于次要地位,是服务的请求方,而服务器处于核心地位,是服务的提供方

服务器要为众多的客户机提供服务,其要求的软硬件环境都比客户机高,一般客户机端安装客户程序,服务器端安装服务器程序,客户程序和服务器程序各不相同

客户程序具备如下特点:被用户调用后运行,在打算通信时主动向远地服务器发起通信(请求服务)。因此,客户程序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的地址;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和很复杂的操作系统。

服务器程序具备如下特点:系统启动后即自动调用并一直不断地运行着,被动地等待并接受来自各地的客户的通信请求。因此,服务器程序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的地址。一般需要强大的硬件和高级的操作系统支持

C/S方式存在的最大问题

连接数越多速度越慢
当连接服务器的客户数越多时,每个客户端能获得的网络服务会变坏,如当我们从一个文件服务器中下载一个几百兆的电影文件时,当只有我们一个人访问时网络的速度是比较快的,当连接的客户数越多时我们会发现网络的速度明显变慢。

P2P 方式

对等连接(peer-to-peer,简写为 P2P)是指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既然是对等的,就没有主从关系了

只要两个主机都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P2P 软件),它们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

双方都可以下载对方已经存储在硬盘中的共享文档。

初识计算机网络(三)_第5张图片

假设主机A中有一个电影资源,主机D首先连接上了主机A,并向它下载该电影资源,然后主机B也想下载该电影资源,那么它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是向A下载,第二是向B下载,也许B并没有电影资源的完整信息,但是有多少下多少。那么,当主机C也想下载的时候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是不是当与该电影资源连接的主机越多时我的选择会越多,我可以从众多个备选中下载我需要的东西,这种方式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当连接的主机越多时下载速度越快

P2P方式分析

这在传统的C/S方式中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人们把这种方式叫做BT方式,其中文含义就是“biantai变态”方式,早期的Bitcomet软件和现在流行的迅雷软件都是采用P2P方式。

对等连接方式的特点

对等连接方式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只是对等连接中的每一个主机既是客户又同时是服务器

例如主机 C 请求 D 的服务时,C 是客户,D 是服务器。但如果 C 又同时向 F提供服务,那么 C 又同时起着服务器的作用。

互联网的核心部分

网络核心部分是互联网中最复杂的部分。

网络中的核心部分要向网络边缘中的大量主机提供连通性,使边缘部分中的任何一个主机都能够向其他主机通信 (即传送或接收各种形式的数据)。

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 路由器 (router),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

核心部分的工作方式
  • 电路交换
  • 报文交换
  • 分组交换
电路交换

两部电话机只需要用一对电线就能够互相连接起来。

初识计算机网络(三)_第6张图片
更多的电话机互相连通
5 部电话机两两相连,需 10 对电线。

初识计算机网络(三)_第7张图片

N 部电话机两两相连,需 N(N – 1)/2 对电线。
当电话机的数量很大时,这种连接方法需要的电线对的数量与电话机数的平方成正比

使用交换机
当电话机的数量增多时,就要使用交换机来完成全网的交换任务。
初识计算机网络(三)_第8张图片
交换的含义
假设A和B两台电话分别接到了交换机的1和2号口,
当A要和B进行通话时,就将1号口和2号口用电缆连接起来,这样A和B之间就建立起了一条通话线路,
当通话结束的时候再将1号和2号口之间的电缆断开,这样做的目的是进行动态分配通信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这里,“交换”(switching)的含义就是转接——把一条电话线转接到另一条电话线,使它们连通起来。
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出现
早期有专门的电话接线员,转接的工作是由人工完成的,当电话需求多时,显然采用人工的方式是不合适的,后来有了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出现,改用计算机自动完成转接

电话拨打市话场景
初识计算机网络(三)_第9张图片

电话拨打长途场景
初识计算机网络(三)_第10张图片

电路交换的特点
  1. 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的。
    面向连接,其含义是通信时存在着一条实实在在的物理线路,
    举个例子,当我们用家里的座机与对方的座机进行通话时,你可以从你家里的电话线出发一直扯到对方的电话线。

  2. 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

  • 建立连接
  • 通信
  • 释放连接

举个例子,我们用座机打电话时,先拨号,拨号就是建立连接的过程,电话接通后我们开始通话,通话结束后我们挂机,挂机就是释放连接的过程。

报文交换

报文交换最早用在电报通信中,电报通信在20世纪40年代被广泛使用,电报通信的原理如下:用户A要将信息传达给用户B,先将信息发给电报服务部门,如邮局,邮局收到信息后进行存储,然后根据用户B所在的目的地址转发出去,这里邮局承担了一个存储转发的功能。

“存储转发”原理

快递公司的工作原理都是基于“存储转发”的概念,用户到快递公司投递包裹,填写目的地址,快递公司揽件,存储在中转站中,根据目的地址进行转发,最终经过物流和快递员送到对方手中。

报文交换显著特征

报文交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不管用户投送的包裹是大是小,邮局或者快递公司都不能拆分它,需要完整的进行转发和交付。另外,报文交换的时延较长,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现在报文交换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

计算机的数据传输

如果主机A要给主机B发送一个100M的文件,如果这个文件在传输过程中出错了,哪怕是出现了一个很小的错误,你都要重新传一遍,浪费极大的通信资源,能不能把大的文件分成几段发,出错了重传的代价也小?

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的主要思路
  • 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
    初识计算机网络(三)_第11张图片
  • 每一个数据段前面添加上首部构成分组。
    初识计算机网络(三)_第12张图片
    首部中需要标注分组顺序信息,这个分组是原先报文中的哪一段,因为最终数据是要组合起来的。
    然后,将这些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元依次发送到接收端,并且每个分组可以走不同的路径到达对方,那么每个分组的首部中必须还带有目的地址信息
分组交换的传输单元
  • 分组交换网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元。
  • 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假定接收端在左边)。
    初识计算机网络(三)_第13张图片
分组交换工作流程

初识计算机网络(三)_第14张图片

  • 收到分组后剥去首部
    接收端收到分组后剥去首部还原成报文。
    初识计算机网络(三)_第15张图片

  • 最后还原成原来的报文
    最后,在接收端把收到的数据恢复成为原来的报文
    初识计算机网络(三)_第16张图片
    这里我们假定分组在传输过程中没有出现差错,在转发时也没有被丢弃。
    初识计算机网络(三)_第17张图片
    H1向H5发送分组
    H2向H6发送分组
    初识计算机网络(三)_第18张图片

分组交换的优点
  • 高效 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
  • 灵活 以分组为传送单位和查找路由。
  • 迅速 不必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
  • 可靠 保证可靠性的网络协议;分布式的路由选择协议使网络有很好的生存性。
分组交换带来的问题
  • 分组在各结点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这就会造成一定的时延。
  • 分组必须携带的首部(里面有必不可少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的开销。

例如:

  1. 原本我只要传递1000字节的数据给对方,但是实际上要传送1050个,50个是添加的首部,增大了通信的开销
  2. 分组交换中中间节点起到很关键的作用,那么如果分组过多,中间节点处理能力有限,这个分组要在节点处排队,增加了时延
  3. 分组交换中,分组是独立地寻找路径,不同的路径上数据的传输时间是不一样的,可能存在先发送的分组找了一条长的路径,然后比后发的分组后到接收端,这样接收端不能及时重组还原数据

计算机网络为什么不采用电路交换发数据?

如果采用电路交换,通信的双方需要至始至终独占这段通信链路,我们使用计算机网络通常的情况是一个小时通过QQ和对方说了几句话,这样的通信效率是非常低的。
而我们打电话不一样,当拨通了对方的电话后,我们基本上是连续地和对方在交流,即使是独占链路它的通信效率也是比较高的。

采用电话交换传送数据信号效率太低

  • 计算机数据具有突发性。
  • 这导致通信线路的利用率很低。
三种交换的比较

初识计算机网络(三)_第19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