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路遥学写作

关于写作经验、写作方法的书和文,有很多种推荐,笔者近日也读了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论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艾柯的《谈文学》《一位年轻小说家的自白》,直到从书架上翻出这本路遥先生的《早晨从中午开始》,并一口气读完。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路遥的自传随笔集,包括《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自传》,以及答读者问、序跋、演讲稿等若干篇。其中详尽描述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初衷、创作方法、创作历程,绝对是谈写作书方面最接地气、最有借鉴意义的一本书。

路遥,本名王卫国,1949年出生在陕北榆林地区清涧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延河杂志编辑,1982年发表《人生》,1988年完成百万字巨著《平凡的世界》,1991年获矛盾文学奖,1992年英年早逝。

知乎上有讨论《平凡的世界》算几流作品?路遥属几流作家?看到其中一个回答:《平凡的世界》伟大之处,不在于作品舞文弄墨的技巧。

是的,路遥用生命献身文学理想,《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用生命写就的大书。而且,路遥明显不属于天才,对于业余写手更有借鉴意义——毕竟不是每人都有王小波、钱钟书那样的才思、学识和机敏;或者说,那样的人物,只能是凤毛麟角。

-------------------

写作,我们从路遥身上可以学到什么?

1、理想使命的追求。

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历时六年。当时,他的中篇小说《人生》火遍大江南北,作为体制内的一员,他如果选择吃老本,一定可以生活得很滋润。

但命运的选择无法假设,路遥没有停止创作追求,他计划写一部大书——百万字的大书。这一点真的与太史公司马迁何其相似!

也许我等小草不需要他们这样崇高的追求,但不管大理想还是小追求,目标总还该有的。

2、博采众收的积累。

为了完成弘愿,路遥进行了大量前期准备。搜集素材,找全了1975-1985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陕西日报、参考消息,并逐一阅读。

为了准确把握文体,反复研读《红楼梦》《创业史》这两部他最喜欢的小说,并广泛阅读马尔克斯、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大师作品。

为了体验生活,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机关学校、菜场小摊。仅这些工作就耗时2年。

3、坚韧不拔的恒心。

为了更好的呈现作品中的煤矿生活,他特意把第一部的创作地点,放在偏远的铜川煤矿。早晨从中午开始——这是路遥创作生活的真实写照。

每天,他从中午工作到凌晨2点,然后倒头睡觉。由于生活节奏的反常,经常吃不到热饭,只是凉馒头就咸菜充饥。

第一部的写作用了半年时间,到第二部写作时,整个人已经长期处于癫狂和极度虚弱的状态,最后发展到趴到桌子上写。第三部的创作完稿后,已经是6年之后,1988年的5月25日,最后一页文字的书写,他的手都抓不住钢笔了,从暖瓶中倒出热水,在水盆中泡了一二十分钟,才恢复活动。

4、忍耐寂寞的定力。

为了全力投身写作,他放弃五光十色的“著名作家”生活,主动从人们视野中消失,同时忍受住各种猜疑、非议,离开了亲爱的家庭,挚爱的女儿,用苦行僧式的生活,走上创作之路。

-------------------

写作,我们看看路遥有哪些秘诀:

1、细致观察生活。

为了再现省级领导干部的生活,他采用地下工作者的方式,在朋友带领下来到省委书记家中,与保姆交谈,从中了解生活细节。为了写一场夜间的出行,他半夜里跑到公路上走,揣摩细节。这些细节的观察,也是无数作家的不二法门。

2、构建作品框架。

未动笔之前,作品框架已经建立,章节分布、人物设定、情节脉络,都要有一种安排。一部作品如此,一篇小文其实也一样,就像文与可画竹子,未落笔,胸有竹。

3、把握文章节奏。

阿城说,节奏应该是文章的重要部分,甚至节奏就可以是文章。路遥在《平凡的世界》第一段落笔时,用了三天时间,想不出一个好的开头。总结失败原因,是情绪过于勇猛,乱了节奏。之后,他采用一种舒缓的节奏铺陈,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4、精确锤炼语言。

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力求准确,只至找不到更好的表达用法,才确定下来。

-------------------

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一书中,随处可见作者的思想剖析、内心独白,随便撷取一段,都是绝美的名言警句,试摘录如下:

有时要对自己残酷一点(电视上那句著名的广告语,是不是抄袭了路遥先生呢?)

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只有拼命工作,只有永不休止地奋斗,只有创造新的成果,才能补偿人生的无数缺撼,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凋谢也是壮丽地凋谢。

完成,这就是一切,在很大意义上,这已经不纯粹是在完成一部书,而是在完成自己的人生。

像我这样出身卑微的人,在人生之旅中,如果走错一步或错过一次机会,就可能一钱不值地被黄土埋盖。你一无所有走到今天,为了生活慷慨的馈赠,即使在努力中随时倒下也义无反顾。

你可能感兴趣的:(跟着路遥学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