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作状态的转变看乐观心态的习得

从6月29日正式接手TYG项目至今,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我深切的感受着自己面对工作的心态变化——从最初的被动逃避到如今欣然接受。虽然我仍然走在从单专业管控向全专业负责的转型之路上,现学现卖依旧是每天工作的主旋律,但对未知领域的感受已经不是畏难和恐惧,反而有些求知若渴的兴奋。这让我联想到了最近听的一本书《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自己的经历和心态变化之间的联系是可以被印证的。

悲观还是乐观?源自解释风格

说到悲观与乐观,最经典的莫过于半杯水的案例:面对空了一半的水杯,乐观的人会说,“哇,还有半杯水呢!”而悲观的人会说,“唉,只剩半杯水了……”

当面对一件事物,我们最先关注到的是好的还是坏的一面?又会如何解读和归因所看到的一切?习惯性的解释方式——也就是解释风格,决定了自己是乐观还是悲观的属性。

回想当初,面对跨专业技术问题,毫无准备的我却需要实时做出判断并提供专业意见,那种崩溃是可以想见的。我觉得这份无助将永远伴随着我工作的方方面面,自身积累不足会导致我根本无法胜任这份工作,而各专业知识信息量之大让我看不到翻身的期限,一想到我每天将面对这样的境况,真的是满心的恐惧,难以提起精神。

今天看来,当时的情绪中包含了悲观所有的要素。

悲观的核心是无助感。无助感,就是不论你怎么做都无法改变命运的一种感觉。

在当时的我看来,凭借原有对其他专业的常识性了解是不足以支撑技术负责人这个角色的,而我又没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所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自己无论怎么做也不可能改变这个事实,整个人被巨大的无助感淹没。

悲观的解释风格有三个维度,就是永久性、普遍性和个人化。悲观的人相信,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坏事会永远影响他们的生活,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使得无助感会扩散到生活的各个层面,打击面百分之百。他们总是怪罪自己,把不是自己的过失看作是自己的错。

不得不说,这些文字就如同对我过往心态的总结和真实写照。

乐观是可以习得的

好在,一个人的出现让事情出现转机。在我郁闷了两周后的一个上午,我的顶头上司老X,在一个等待的空档里花了十分钟时间手把手的带着我解决了一个我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把原本被我自我牢牢设限的世界撬开了一道缺口,让我看到事情并没有我预想的那么糟糕,不必要感到如此无助,一切难题都是有可能被解决的。

在这短短的十分钟内,我了解到这个角色的运行模式并不是我想象中的专家模式,我不需要苛求自己精通各专业,只要能有定性的判断就足以胜任。而地产技术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我只需要了解各专业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概念,这是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的。接下来几个技术问题的解决也印证了我的推断,只要花点时间查查规范和百度,再向专业同事请教一番,一个完整的技术判断逻辑链条就会清晰呈现出来,只要抓住了底层逻辑,剩下的事情对我来说就手到擒来了。

就像无助感可能是习得的一样,乐观也是可以学会的。一旦人们发现自己的行为对解决问题是有效的,无助就被治愈了,而且这个治疗百分百有效,永久有效。

无助感被打破,信心随之重建。虽然在专业技术细节上我缺乏积累,但技术负责人角色所需要的概念与框架学习能力和逻辑分析与判断能力正是我所擅长的,已经掌握了最有力的武器,那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接下来的一个月中,各种新问题扑面而来,现学现卖成为常态,但这些状况对于已经找到解决之道的我来说已经不再是问题。每接触一个新问题,我就有机会学习新的概念和专业体系。未知领域对我来说不再令人恐惧,反而会带来知识疆界拓展的快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工作状态的转变看乐观心态的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