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留美学生拉黑父母 马斯克的SpaceX震惊世界 不幸原生家庭的两种人生选择

本篇内容你将收获:

壹。心理学对“原生家庭”的科学注解

贰。如何跳出原生家庭“魔咒”的真实故事

7天前,一篇《北大留美学生拉黑父母六年,留下万言“控诉信”》上了热搜;

7天后,SpaceX和它背后的男人——马斯克,完成了一项壮举,上了热搜。

我对科技无感,本想看个新闻, 不显得自己孤陋寡闻,就罢了。但资料越看越多,才发现是钢铁侠马斯克也曾是一个拥有灰暗童年的孩子。罗永浩在对《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一书做书评时,曾说到:

幸福的家庭其实没那么多。

为什么同是不尽人意的原生家庭,造就的是两种人生?这绝不是特例。我们已经听了太多因为埋怨原生家庭而自己无法解脱负重前行的故事,但也看了不少童年经历平常人想象不到的虐待,最终成功自我救赎的励志故事。

给自己的人生不如意找借口,你的原生家庭,成为了最便捷、最易获得同情的选项。

“都是原生家庭的错”,到底毒害了多少人的思想?

是的。原生家庭对人确实有巨大影响。在临床工作中,太多的案例活脱脱就是父母问题的受害者,或者从原来的受害者变成自己孩子的加害者。

从进化心理学来说,

人更能关注到危险的信号,所以创伤记忆往往印象更深刻,也因此会淡化掉生活中美好的记忆。

北大留美学生拉黑父母 马斯克的SpaceX震惊世界 不幸原生家庭的两种人生选择_第1张图片

北京大学副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老师曾说:

对引起我们创伤感受的其他人,我们可能只是“恨”,但对父母,我们是“怨恨”,这个“怨”字之差背后的东西是,我觉得我应该得到而我没有得到。所以你对父母是带有很高的期待的,你期待父母爱你。我们都期待理想化的父母,但理想化的父母大概只存在在我们想象中。你需要认识到,你的“怨恨”的背景其实是“爱”,如果没有这个“爱”的话,你谈不上去怨恨他们。所以完全否定父母,也不是一个解放自己的道路。

“原生家庭”这个坑之大,我们就跳不出来了么?

发展心理学里,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其中提到:

对一个人来说,“原生家庭”是对他(她)影响最大的几个子系统之一。

即是说,原生家庭对孩子影响的确很大,但它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不可弥补的。

再想搬出徐凯文老师的一番话:

我们如果站在此时此刻社会物质、精神文明的程度、法律法规、社会整个机制完善的程度去衡量我们的上一代人或者再上一代人,这是有不公之处的。我们必须要把这一代人放到他(她)所在的历史时期来看。从心理学角度说,这里面有代际创伤传承的问题,所谓病态或者人格扭曲,实际上是人适应当时环境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给予一个良好的环境,谁都不会变态。那些所谓变态的父母、奇葩的父母,他们也是所处环境、家庭的受害者。

当大部分人倒戈相向北大留美硕士王猛(化名),集体回忆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伤害时,有没有人听过王父是怎么说的:

老王说,“再比如,他不喜欢的大姨、无法沟通的美国‘老朋友’,或许并没有必要硬要求他一定要联系,应该尊重他的想法。在很多事情上,或者给出策略和办法,让他自由选择要好得多,而不是帮他做决定。”

老王说,儿子是“不一样”的,但过去,自己却偏偏在任何事情中都一律以大原则来要求他,对任何人都应与人为善,却忽略了凡事都有不同。

王父在教养上,肯定是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他们的初心并不是像王猛想的那般“惨绝人寰”。有自身性格的原因,也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对任何人应与人为善”等等。只是到了孩子身上,看到的是不一样的解读。终究把所有的责任归于“原生家庭”,完全忽略了人有自我成长的能力。

好了,不再讲大道理,只想述一件真实的、平凡的生活事,如何跳出原生家庭的“魔咒”。

一个成熟的成年人,在反思原生家庭的伤害时,也有能力去选择如何处理与应对。

故事讲述人:靓仔妈

差一点就想给你请假说,情绪不好,改天再聊原生家庭的事儿。

但是想起你说的思考力和要有意识的育儿育己,还是决定爬起来码字。

刚刚才因为周末育儿中很具体的细节问题和老公争执一通,归根到底还是彼此原生家庭导致我们对某些事情的处理方式有着巨大的个体差异。

所以说啊,再次感叹,原生家庭的影响真的是深水暗流。

1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里面,母亲是一个典型的重庆女人。用含辛茹苦抚养我长大丝毫不为过,但是除了家里人,只要我不说,没有人觉得我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我从小特别活泼开朗,生性好动,属于假小子类型,一直是学校里面同学们很喜欢的做朋友那一挂。

以至于后来我的积极阳光演变成:学校里面同学有父母离异啊家庭矛盾啊之类的,学校老师会让我主动跟他们做伙伴,开导他们。是的,那个年龄的我也觉得,我是开朗阳光的,丝毫没有收到所谓单亲家庭的影响的。

直到我长大成人,在我的思想里面,我一直认为我是天生的悲观主义者,以后肯定会离婚的,不过离婚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情窦初开的年龄别人问我理想的另一半类型,我早早就给自己定的是:要仰视的,有故事的男人,可最后我自己却选择的是一个非常传统朴素家庭出来的孩子。

2

结婚好像对我都还没有什么改变,直到有了一胎,婚姻火速的变成两个家庭的结合,矛盾象火山般剧烈喷发,两个完全不同原生家庭出来的成年人,在处理自己的小家庭的时候,完完全全暴露了自己在原生家庭中延习而来的方式方法,加上本身夫妻角色变为初为父母的多重角色,矛盾剧烈冲撞。

婚姻真的时候走到了极尽崩塌的边缘。当时的我是凡事都要争个清楚明白、偏执、焦虑、气势咄咄逼人,特别是让我看到我自己的娃身上传承下来原生家庭的一些我不顺眼的地方,那简直就是“绝不容忍”我老公是永远默不作声,但内心不认同的绝不行动。且不会把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表达出来。

一旦忍无可忍就完全是情绪暴怒而不解决问题。当我自己在电脑面前敲打离婚协议书的时候,第一次发现,原来我可以哭到这个样子,原来我内心深处对离婚是充满了巨大的恐惧,原来我是千千万万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失去父爱。

那个状态下的自己,是自己从未见过的自己,真真正正颠覆了自我认知。好在我的队友是一个相对理性,乐观积极的人,他的不放手,就事论事,确实是在婚姻最危险的阶段挽救了彼此。

3

这一次剧烈的冲突,让我、让他、对自己的原生家庭,都有了更深刻清晰的认识,在确定了我们彼此都愿意继续努力经营我们婚姻这一大前提下,我们能够平静摆出彼此性格上的问题,和两个家庭可以调节的部分,不可以改变的部分,那可以调节的去调解,不可的,如何包容和理解。

当然说的时候都是好的,日子过起来肯定是有摩擦的,但到我们有了第二个宝宝,其实所处的现实环境是比第一胎更复杂更难,但是明显运转得顺畅很多,原生家庭之间的不和谐,或者我原生家庭带给我们自己本身性格中的不一致,依旧存在,但冲突发生时解决的心态、思考的角度有了很大的优化,结果也更加令人欣慰。

也许是因为我们上一次的冲撞,我们都学会了主动看到自己的问题,自己原生家庭的问题,学会了去控制问题,而不是在“不和谐”上火上浇油。

反而,对我们夫妻而言,彼此曾经纠结的那些步调不一致,渐渐的有了默契,渐渐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那种微妙时刻体会到的瞬间,让我们都无比欣喜。

嗯,原来,我是可能真的不会离婚的。

4

也正是因为这些经历,让我们不断自省,我们便是我们子女的原生家庭。透过自己的原生家庭,看我们正在经营的娃的原生家庭,大部分时候我们可以平和的去探讨,提出建设性的执行意见和具体方案,并实践它。

队友我不敢保证,但至少从我身上,真的是因为成为别人的原生家庭,让我更清醒看到我自己的真正的家庭观,也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我的原生家庭。

为什么我的母亲无比强势,为什么我从小悲观主义,都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有了理解,似乎看这个问题就通透了那么一点点。因为我有了一个主旨:我的婚姻是好的,我是两娃的妈。OK,现在发生问题,好,分析它,解决它,处理它,最后,让它过去。

可以有情绪,不要沉浸在情绪里,接受原生家庭影响深远这一点,但不纠结于这是所谓的原生家庭带来的“劣根性”等等等等的恐惧。

就像依旧是发生了类似缘由的摩擦,第一我控制了一定的情绪宣泄,第二队友尝试说出一些当下的想法并承认问题,及时(想对他以往的做法而言的“及时”)安抚我的暴躁。

结果就是我及时去洗澡冷静,避免了他被我叨叨至撒野。事态得以控制。虽然仍旧不是理想中的矛盾解决流程,但至少相对改进且彼此还算接受。

而我还能换来此刻坐在电脑前自我梳理一番。

真的挺好的。

(完)

北大留美学生拉黑父母 马斯克的SpaceX震惊世界 不幸原生家庭的两种人生选择_第2张图片

借用乔淼兄的一番话做结:

不要指望父母会改变,你不太可能按照你的意志去改造父母。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别人变没变上面的时候,我们相当于把自己的快乐、幸福、未来的发展都托付给了别人,“我要过不好,全是你的错”。这种外控会让你不开心,当你做了很多努力,家人还是不改变,你心里会有怨恨。你会又怨恨又痛苦,又把注意力放在外面。

中国家庭里比较常见的问题是界限不明确,容易出现界限侵犯。在我们这个时代,长辈需要“去权”,子女需要“赋权”。长辈要学会闭嘴学会放手,子女需要知道你已经长大了,可以独立做更多决定。你需要给自己力量,掌控自己的心智、身体、情绪、行为,给自己权力,给自己争得独立,也就是承担自己的责任。用心理治疗的术语来说,就是“赋权”。这是需要做一辈子的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大留美学生拉黑父母 马斯克的SpaceX震惊世界 不幸原生家庭的两种人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