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花20年跟踪750个孩子,最终过上理想生活的都有这个能力

去年年底,兰兰妈和机器人先生蒋里博士受“一刻(Talks)”的邀请,参加了主题为“未来教育,我们所看到的机遇与挑战”的演讲局。机器人先生分享的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打动了现场很多的观众。兰兰妈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心里也受到了很大的触动。

大家都听说过核磁共振,是医院里一种很常见的检查项目。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核磁共振仪的设计者——Doug Dietz

有一次,Doug到医院观察他设计的核磁共振仪的使用情况,看到一个准备做检查的小女孩在哭,因为她被这个冷冰冰的机器吓到了。

后来Doug了解到,医院里有将近80%的儿科患者,需要镇静剂才能做核磁共振。因为让孩子在这种外形奇怪、噪音轰鸣的机器里保持长时间不动实在是太难了。大家都知道,镇静剂对小孩子有伤害,可是目前没有更好的办法。

这件事让Doug开始反思。于是,Doug到斯坦福大学Design School学习“设计思维”。通过一段时间的潜心学习研究,Doug重新设计了扫描检查的全部体验,他做了这些改变:他把核磁共振仪变成了海盗船:他在墙上、机器上都画上涂鸦,请懂得儿童心理的人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在检查开始前,医务人员告诉孩子,“好了,你现在要潜入这艘海盗船,别乱动,不然海盗会发现你的。”

结果是戏剧化的,使用镇静剂的孩子从80%直降到了10%,Doug又找了一天,陪同一位母亲,等待她的孩子完成检查,当小女孩做完了检查,她跑到妈妈前面,说,妈妈,我们明天还能再来吗?

当现场机器人先生讲完这个故事的时候,全场观众都报以热情的掌声。这个全新的设计,其实是Doug医生运用到了一项很重要的能力,那就是共情力。即站在他人的角度,用他人的视角看问题,感受他人的想法和情感,与他人拥有一样的情绪。

01

共情力究竟有多重要?

前瞻性著作《全新思维》的作者丹尼尔·平克说:“在一个富裕和自动化因素掌控的时代,世界将属于具有高感性能力的一个族群——有创造力、具共情力、能观察趋势,以及为事物赋予意义的人。我们正从一个讲求逻辑与计算器效能的信息时代,转化为一个重视创新、共情力,与整合力的感性时代。”

在不远的未来,也就是我们的孩子即将面对的世界,以共情力为代表的高感性、高体会能力将成为一项越来越重要的技能。

关于共情力对人生的影响,美国的学者们曾做过一个长期的社会实验。

美国杜克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花了20年的时间,跟踪、记录了超过750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发现那些在幼儿园时期曾经善于分享、帮助他人的孩子,很多都从好学校毕业,并获得了不错的工作。

不仅如此,他们还资助那些自己不认识的贫困孩子。而那些不具备“共情”能力的孩子很多中途辍学,没有正式工作,甚至需要政府援助才能生活。

这项研究发现,共情力在人生的诸多关键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工作中的销售和管理,到谈情说爱、养儿育女,再到社会关系的建立。

共情力强的孩子拥有感受爱、付出爱、接受爱的能力,这样的孩子更能够理解别人,信任别人,亲近别人,更富有同情心。孩子在未来的婚恋、工作等人际关系中将会获得更多的友谊和信任,拥有更多的快乐。

02

共情力在孩子成长阶段中的表现

共情力研究专家马丁·霍夫曼说,孩子从婴儿期就开始自然发展出共情力。例如,一岁大的婴儿看见别人摔倒会感到难受并哭起来。他会把自己的手指含在嘴里,并把头埋在妈妈的膝盖上,好像自己受伤一样。

一岁之后,婴儿会很积极、很努力地安慰其他哭泣的婴儿,比如15个月大的孩子会用自己的泰迪熊玩具安慰哭泣的小伙伴。如果小伙伴还是哭个不停,孩子又找来了他的安全毯给他依偎等诸如此类充满同情和关怀的小举动。

在两岁的时候,孩子开始意识到他人的感受不同于自身的感受,因此他们对他人感受的蛛丝马迹变得更为敏感。

共情力的最高水平出现在童年期后期,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超越当下的情景来理解困扰,并认识到他人的生活状况或状态也许是其长期困扰的根源。

此时他们可以感受到整个群体的困苦,比如穷人、残疾人、受压迫的人以及被遗弃的人。这种理解到了成年期会演变成一种道德感,希望减少贫困、不公正,并愿意为之行动。

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家丹尼尔·斯特恩认为,情绪生活最基础的经验就是在这些琐碎、重复的亲密时刻建立起来的。亲子互动最关键的时刻是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情绪会被待之以共情力,会为人所接受并得到回应。

斯特恩说,这些互动塑造了孩子成人以后对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情感期望,这种影响也许比童年期重大事件的影响更加深刻。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互动如果出现问题,孩子的情绪就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特定情绪,比如欢乐、泪水、拥抱的需要等,一直没有表现出共情力,孩子就会开始回避表达,甚至可能不愿意再感受相同的情绪。长此以往,孩子将会慢慢停止把这些情绪用于亲密的人际关系,变得冷漠疏离。

03

如何培养孩子的共情力?

1

全身心地接纳孩子

当孩子向我们倾诉的时候,不管孩子的情绪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我们都可以把自己当成一个容器去接纳,这样孩子才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是被接纳的,是与我们心心相印的。当我们与孩子的情绪联结并流动起来时,才会为处理孩子的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

要接纳孩子的选择或决定,而不是评论或试图替他做决定。要从更善意、更正向的方向去理解孩子的观点及行为,尊重并且以平和的态度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

美国大学花20年跟踪750个孩子,最终过上理想生活的都有这个能力_第1张图片

当孩子表达想法或者感受时,我们不要总是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对于小孩子来说,他的感受只是感受,只是情绪的正常反应,未必能答上来为什么。

在情绪还未被疏导之前,我们所问的为什么,只会给孩子带来压力。相反,当我们和孩子共情后,孩子才愿意和我们主动分享他的想法

2

帮助孩子掌握更丰富、更细致的表达情绪的词语

孩子能理解自己的感受,并且用清楚而冷静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非常难得的。有健康社交行为的孩子,往往对自己的情绪有深刻的理解,这种能力可以帮助他体会别人的感受。

为了帮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有更多的认识,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掌握丰富、细致的词汇,例如:生气、难过、高兴,然后再过渡到较难的词语,例如:沮丧、失望、困惑。

美国大学花20年跟踪750个孩子,最终过上理想生活的都有这个能力_第2张图片

描述情绪的词语

生气; 难过; 高兴; 快乐

失望; 愤怒; 生气; 困惑

沮丧; 满意; 感兴趣; 关爱

亲切; 有压力; 无聊; 喜悦

体贴; 震惊; 梦幻; 内疚

害怕; 不舒服; 糊涂; 兴奋

尴尬; 害羞; 惊讶; 急躁

孤独; 焦虑; 不满; 勇敢

嫉妒; 疲倦; 骄傲; 担忧

父母也要确保用开放的心态清晰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例如“我爱爸爸,但有时候真的很生他的气”或者“妈妈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让我对自己很失望。”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你会学习到更多。

3

教导孩子用共情力来回应他人

即使孩子不太理解别人表达的细节,也要做出似乎理解的样子来回应,这一点很重要。例如小伙伴和哥哥吵架了,孩子可能并不不理解为什么吵,但是也要通过倾听、点头来表现出了解对方的感受。

按照这个思路,教导孩子用一些短语来表达共情力。例如:“哦~”(用失望的语气)。帮助他做出表示关心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

然后逐步教导孩子问下面一些问题,来帮助对方敞开心扉,而不是变得更封闭。有一些话语会让人更封闭自己,例如:“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在我身上。”或者“坚强一点,像个男子汉!”

让对方打开心扉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是什么让你这么心烦?”、“你想说说这件事吗?”

4

让孩子看到父母解决矛盾的过程

我们每个人都会不经意间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争执,如果家长能以身作则地当着孩子的面解决矛盾的话,那么就有利于孩子日后解决自己的矛盾。

如果今天下班丈夫跟妻子因为“谁送孩子上兴趣班,谁来洗衣服”的类似问题发生了争执,而且让孩子看到了,那么夫妻俩需要当着孩子的面有好解决这个矛盾。

这会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感受到,争论是正常的,因为争论有利于得出解决方案,并且争论并不妨碍彼此的相爱。

美国大学花20年跟踪750个孩子,最终过上理想生活的都有这个能力_第3张图片

写到这里,兰兰妈想起前不久在我家发生的一件事。

有一天我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朋友晒了她的生日礼物,一大捧绚烂的鲜花,非常美,很有春天的感觉,一下点亮了我的心情。我就给她点赞还留了很长一段话。

当天晚上,我无意间瞄到我机器人先生(老公)在订花,我就问他,你给谁订花啊?他说:给你啊。我想了一下,最近也不是生日、也不是什么纪念日,有点纳闷。他接着说,我看到你给Lisa(我朋友的名字)点赞了,你最近挺累的,想着买束花也让你高兴一下。

我当时眼泪都要出来了,我走过去把头靠在他身上,抱了好一会儿。我突然发现有这句话就够了,什么花什么礼物的并不重要。他能感受到我的辛苦,愿意哄我高兴,我已经体会到他的爱了。

我想,这就是共情力吧。那一刻,我真的觉得很暖心。

到时候讲座会以中英文双语的形式分享给大家!欢迎大家转发和关注!

具体详情,请参见下方海报!

美国大学花20年跟踪750个孩子,最终过上理想生活的都有这个能力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美国大学花20年跟踪750个孩子,最终过上理想生活的都有这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