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微信提点
午觉醒来,朦朦胧胧点开微信瞅见导师对话框有条留言,瞬间清醒,定睛细看篇名《那些高产的学者都是怎样工作的?》,无奈苦笑。
原来我已然低效到导师需要如此拐弯抹角提点了……
话不多说,抓紧点开文章阅读学习高产学者都是如何工作的吧!
文章缘起
作者“刀熊”上周参加了他所在领域一年一度的学者大会,期间参加中国学者组织的名为”how to be a productive scholar”的panel(座谈)后,将交谈要点结合自身思考予以分享并有所反思。
作者开篇的论调一下子引发了我的共鸣与认同:
“所谓“高产出”本身就不一定是人人希望追求的东西,而一个人的方法论严格来讲只属于他自己,别人难以复制。
但真正重要的大概是对自己如何管理时间、如何持续成长、如何完成个人目标的持续性思考。
在此方面别人走过的路、做过的努力、展现的意志都有借鉴意义。”
那些高产的学者都是怎样工作的?
作者将高产学者的工作行为总结如下:
1、Keep Reading (坚持阅读)
多跟优秀的学者交流会发现,读文献、持续读文献、读最新的文献是他们一辈子坚持在做的事情。
因为研究本质上就是依托于持续学习、持续输入新知识、持续跟进新方法才能达到不断高产出的过程。
保持大量的、高质量的阅读是写出好文章的必备条件,没有人能绕道而行。
(本条适用于任何写作)
2、Protect Your Research Time (保护你的做研究时间)
本条浓缩成两个关键词就是时间管理体系里的Prioritize (优先处理)+Plan(规划)。
要学会有意识、有目的、雷打不动地去保护好自己每周的写作时间和做研究的时间,否则你的时间注定会被各种杂事填满。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你自己不去计划如何使用时间,你的时间就注定会被其他人和其他事带跑。
而且作者剖析了人们常将时间耗费在其他琐事的心理机制——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一定是有必要的,而往往是因为做这些事情比做研究“更容易”,更能给我们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于是所有容易的事情都被一件件的做完了,重要的事情却一拖再拖。
(本条适用于任何任务)
3、“深耕”还是“兼顾”?
针对“年轻学者应该多花时间在某一个专门小领域深耕,还是在相关领域都有所涉及? ”这个经典问题,综合座谈会几位学者的意见得出的结论是:
作为年轻学者最好能更多的在一个领域深耕,要尽量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因为在不同的领域做涉猎会分散很多精力和时间,因此要学会有选择地开始新的项目以及对一些机会说“不”。
因为在不同的领域做涉猎会分散很多精力和时间,因此要学会有选择地开始新的项目以及对一些机会说“不”。
并且当你在某个方面的成果越来越多的时候,相对而言去做其他感兴趣话题的机会和条件也会越来越成熟。
4、如何选择合作者?
每个学者的习惯不同,有的喜欢独立做研究,有的大部分成果都是通过与其他学者合作完成。
座谈会上学者们讨论后认为:
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一个学者既有独立完成的论文也有与别人合作的成果。
独立的论文可以展现一个学者独立承担科研任务的能力,而合作的文章展现的是跟领域内的其他人共同完成事情的意愿和能力。
好的合作者应该和你有类似的的工作节奏,但又可以在能力上互补。
如果你的合作者中有一个”finisher”——非常有动力去完成这个项目的人就太完美了,TA通常会帮你(Push你)更高效地完成论文。
(本条适用于任何生活领域,当然啦,好的合作者往往都是可遇不可求滴)
5、在写作中遇见瓶颈怎么办?
座谈会的分享者们针对突破瓶颈各有妙招,按作者看来都是在使用“第一性原理”:
A、追本溯源:一个分享者说她每次遇见写作瓶颈就会放下手里的东西,然后回想最初设计研究时候的初心,问自己,写这篇文章我最想传达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一定要写这篇文章?我想做什么贡献和提供什么价值?然后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慢慢的就有了进行下去的思路。
B、结构视角:另一个学者提到他非常重视文章的结构。搭建文章的时候首先搭建好核心结构和核心观点,然后顺着这些结构一部分一部分地行进下去。写不下去的时候,就反复回到几个大结构。
6、投稿的时候注意些什么?
每个期刊的读者群、关注点、语言都是不同的,所以多去多文献、熟悉自己领域的期刊、了解不同期刊的特点和要求就显得尤其重要。
7、如何激励自己多发文章?
答案就是:Always Have Something Under Review (始终保持有文章在被审阅中)。
有位学者说她跟自己做了一个约定——要尽量做到始终有稿子是在“under review” 的状态(也就是投稿出去还没有收到最后审阅结果,这个过程一般会持续2-3个月)。这样自己总是能有所盼望,一篇得到答复,另一篇还在审阅,下一篇在努力撰写,源源不断地行进下去,像在跟自己赛跑,其乐无穷。
认真读毕此文,感慨研究真是门艺术哇!初见它时的汗颜、愧疚、小抵触等情绪一扫而空,由衷感谢导师的分享,论文继续写起来、争做高产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