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陌生人之间的交流

当我们遇到邻里街坊的时候我们会说:“陈姐,吃过了吗或者又去田里干活了”。这些寒暄乍听之下没有什么语义上的意义,而且这些话既无法给你慰藉亦无法帮你解决任何问题。但是这些话的背后有着社交意义:我们再说这些话的同时意味着我看到了你。

15年入冬以来,基本每天跟人交流的次数不超过十句话。那是一种内心深藏却无处安放的孤独,面对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好像人世间的喧闹都与自己无关,我无法找到川端康成所说的凌晨三点,发现花未眠的那种美,只有一种无人关心、理解的落寞在其中。

某天我夹杂着我的一本书籍,我走进了马路的半米深,想早点到对面去等着车辆停歇过后走到马路对面的图书馆看书。天空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突然我的背后传来一句:“叔叔别那么走到马路里,有危险哦”。久违的温暖让我楞了几秒,有那么一会,我的存在还是被别人注意到了,而且那一刻我有一种感觉我是值得被“拯救”的。转过头看到,身后是一个打着伞的女孩,大概12岁左右,穿着一件粉红色的羽绒服,打着一把透明的胶伞。她带着羽绒服自带的帽子,可是她的脸颊冻得些许的通红。那是一抹有点让人心生怜悯又惹人怜爱的苹果红。我说,谢谢小妹妹,叔叔以后会注意的。

遗憾的是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是:陌生人都是危险的,我们不能相信他们,因为他们可能会伤害到我们。如果是大人这样教导小孩或许情有可原,但是我们大部分的大人也把这种来自陌生人的善意也当做“危险”,因为他们秉承着一种执念:基本没人会无缘无故的对自己好。我们不了解陌生人的背景,不知道他们的意图,所以我们依赖于“陌生人”这个范畴做出选择,而不是自己的观察力和决策力。

与陌生人之间的交流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我跟那个孩子不是认识,我们也不是邻居,我对她而言只是一个陌生人,为何她能对我这个陌生人打招呼并做出善意的提醒?也许对我们大部分成年人而言,别人的友善是好的,而学习判断何时不该这样也是对的。但是不管我们出于哪种考量,都不意味着我们要对陌生人心怀恐惧。依靠自己我的感觉而不是恐惧可以为我们带来两个巨大的好处:第一个这样能够使我们释放自我,依赖我们的观察力而不是已有的“陌生人”的范畴。的确说出来容易,做起来很困难。因为大脑中的分类功能对我们来说是判断他人的一种捷径。当我们看到男性,女性,老人,小孩,陌生人,朋友……然后我们就熟练的运用的分类的功能,对他们的行为作出判断。这种分类确实方便快捷,犹如一个傻瓜相机,只要你看到了,就能马上记录下来。但是这种分类同时带来了偏见,这意味着我们没有把人当做独立的个体。

第二个好处是跟我们的亲密度有关。我认识的一位小姐姐,她是一位漂亮、独立的女性,当她需要出差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的时候,是全部的陌生异乡人,她没有跟那里的人有任何的联系。跟她提及这个问题时,问她当自己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的时候,自己是如何衡量陌生人存在的可能性危险。她说她的生存法则是:让陌生人把你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其他人也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注意到你。把陌生人跟亲密度联系起来,听起来似乎有点匪夷所思,而且有悖直觉,但是这些快乐的互动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种“短暂的亲密感”。这也许就是我被那个小女孩从“死亡危险”中“拯救”的那种美妙感觉吧。


研究表明,人们更容易对陌生人敞开心扉比朋友家人要容易一些。因为我们有一种感觉好像我们更容易被陌生人理解。这种非家人、非朋友、非邻居的亲近能够提供我们所需的东西,就像我们需要家人或者朋友交流所带给我们的东西一样重要。

为何我们跟陌生人交流甚至比家人朋友还顺畅?这其中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不想引起家人、朋友的担心;第二个就是反正都是陌生人,也许“短暂亲密度”过后,我们都泯于众人之中,从此不会再有交集;第三个是我们队亲近之人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和不理解。我们期待陌亲近之人能理解我们,我们也默认他们能理解我们、能站在我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假如你参加某个聚会,但是又不喜欢那种喧闹的氛围,你离开后却发现没有亲近之人没有注意到自己。但是跟陌生人不一样,一开始我们就戒除了对陌生人的期望,而且对待陌生人的时候我们都是需要从零开始。我们讲清楚前因后果,我会解释在参加聚会的不适应感,而往往我们得到的结果是:陌生人有的时候的确比亲近之人更能理解我们。

在与陌生人交流的时候我们都需要遵循一些的规则。这些规矩因我们所在的国家和文化背景有所差异:在美国公共交流的底线是:我们需要维持礼貌和隐私的平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礼貌性疏忽”;但是在丹麦很多人不愿意跟陌生人讲话,以至于他们宁愿公交或者轻轨坐过站了都不愿意说一句“借过”,好让挡着他过路的乘客,腾出地方让自己挤下车。他们会通过故意移动背包和肢体语言告诉对方别人他需要借过;而在埃及,无视陌生人是十分没有礼貌的行为,而且埃及有很多友善的文化,甚至是可以跟陌生人之间分享饮用水,当你向当地人问路的时候,他们可能会邀请你回家喝咖啡。而我们国内会注视你的眼睛对你微笑。如果是带着宠物或者推着婴儿车那你就找到了一个绝好的搭讪话题。当我们向融入当地环境、入乡随俗之时,我们才注意到这些本来习以为常的社交规矩。

如何判断何时合适开展一段与陌生人的交流?第一个是有眼神交流的。有眼神交流是一个很好的信号,说明对方注意到了你,不管是你的衣着、外貌、气质。如果你走在路上或者在电梯里对别人相视而笑,看看发生什么事情。第二个就是三角评估。三角中有你,有一个陌生人以及有一件你们都能看到或者都能评价的东西,可以是宠物,婴儿,甚至是对方的衣着、火爆的烫发。第三个就是关注,一般情况是要赞美别人或者他,这样的关注可以是比较宽泛。也许我们都有过为了找到一个话题与别人搭讪但是却又没法很好的开始,所以略显尴尬。你跟对方的婴儿或者宠物谈话,虽然它们无法能了解你真正说的是什么,但是婴儿跟宠物就是你的社交引线。如果对方还是无动于衷,那应该适时的结束这段交流;如果对方表现出交流兴趣,可以多说一点;最后一点是关于是否开诚布公。这是一种示弱的行为,自尊心过于强烈的人很难做到,但是这样做也给我们带来极大回馈。所以下一次与陌生人聊天的时候尝试着说一些很隐私,很真实的事情。可以是家庭的压力,孩子不听话,婚姻的不幸,经历过的生死等等。而此刻,如果有类似经历的人往往会跟我们敞开心扉,陌生人也不例外。所以,总的来说当我们跟陌生人聊天的时候,你通过介绍自己的经历,对自己和别人的生活进行美好的打扰,你们建立前所未有的联系。

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抱着“陌生人有危险”的这样的刻板印象,会导致我们错过很多美妙的经历。孩子从小到大被我们教如何对待陌生人,可是我们有了观察力、决策力的成年人能否花点时间思考我们究竟以何种态度对待陌生人呢?这样我们能终止无数的猜疑与不必要的担心,我们也能创造一个新友善的空间。

午夜11:21依旧没有发现“花未眠”的触动人心的美,但是有着一种对陌生人之间若有若无的羁绊。

与陌生人之间的交流_第2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与陌生人之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