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之留侯世家—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

“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这是刘邦在分封功臣时对张良的评价,张良和很多人不同,在功成名就之后,他并没有欣然接受刘邦给予的封赏,而是自愿放弃这些东西,只被封为留侯。他说之所以我会有所贡献,主要是原因陛下会用人,用我的计谋有的时候侥幸获得成功,那不是我的功劳,而是陛下的英明,看来张良不仅谋略上天下无双,更是看透了功名利禄和灾祸是相辅相成的,放弃了权力和地位也就远离了是非,保证了内心的宁静和自身的平安。

读《史记》之留侯世家—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刘邦分封了二十多个功臣为侯为王,但这个时候还是有很多人没有得到封赏,于是他们聚集在一起窃窃私语,刘邦看了之后很是疑惑,便找来张良问到,这些人在一起有什么事情,张良告诉刘邦说,这些人在一起密谋造反。刘邦大惊失色,说现在天下大定,国泰民安,他们为什么要造反呢?

陛下从一个平头老百姓得到天下,封赏的人大多数如萧何和曹参,都是跟随陛下多年出生入死的人,可其他的人没有这么大的功劳,不可能都得到封赏,但是他们担心由于自己的过失而被您出发,因此他们聚集在一起准备造反。刘邦问张良,你看我该怎么办呢?

张良说您平时最恨谁?刘邦想了想说雍齿和我是旧相识,但是总是为难我,我一直想杀了他,但是他立了很多功劳,杀他有没有什么理由。张良说那您就封雍齿为侯爵,其他人见到您连雍齿都能封侯,就不会担心不会考虑谋反了。刘邦听从了张良的计谋,封雍齿为十方侯,其它大臣看到雍齿都被封侯了,便不在担心了,既然雍齿都能被封为侯爵,我们还有什么忧虑的呢?

刘敬建议刘邦迁都关中也就是长安,刘邦有所顾虑犹豫不决,群臣中山东人居多,因此也反对迁都并说出定都雒阳的好处。这个时候张良说到关中沃野千里,有险可守有水可渡,乃天府之国可以定都。而雒阳四面受敌,面积太小不是用武之地。听了张良有理有据的分析,刘邦才下定决心迁都关中。尽管主意是刘敬提的,但没有张良的分析,恐怕刘邦不会轻易采纳刘敬的这个建议。不过我分析刘敬事先是和张良有过沟通的,或者说这本就是张良的主意,只不过是借着刘敬的嘴说出来罢了。

读《史记》之留侯世家—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_第2张图片
美少年富二代张良

汉高祖刘邦喜欢戚夫人,因此想废掉太子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这可把吕雉急坏了,但也没什么办法,因为刘邦这个人一贯一意孤行,自己作为妻子不能硬着来,但是她又不甘心坐以待毙,这个时候他想到了张良。张良素以奇谋著称于世,他命建成侯吕泽去劫持张良,看张良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注意这里用的手段是劫持而不是请,证明吕雉还不太了解张良的为人,他认为张良一定会站在刘邦一边。

张良不站在任何人一边,他为的是天下百姓的福祉。在吕雉的软磨硬泡下,张良说刘邦有四个人一直想请到身边辅佐自己,但是这四个人不畏强权于是都隐居起来了,您可以让太子修书,并排能言善辩之士去把这四个人请出来辅佐太子,陛下看到了也许就能回心转意了。吕雉大喜便派人去请来了张良所说的的四位高人即商山四皓,四个人便来到了建成侯的府邸。

汉十一年的时候,英布造反,刘邦自己身体不适,于是想让太子代替自己去讨伐英布。商山四皓对建成侯吕泽说千万不能让太子去,太子年幼诸将不服,且英布乃世之勇将,太子绝非其对手。况且太子出征打胜了没有什么功劳,输了就给了陛下废太子的口实,戚夫人和刘如意一直在陛下左右,这对太子和皇后是十分不利的。请您建议皇后去找陛下哭诉,就说太子年幼无法和英布对抗,还是让陛下亲征太子监国比较稳妥。吕后按照商山四皓的建议去劝说刘邦,刘邦果然应允自己亲自去讨伐英布,而让太子监国。

汉十二年,刘邦击败了英布返回长安,此时刘邦的病越来越沉重,于是又想到了废太子之事。张良引经据典苦口婆心的进行劝阻,但是刘邦就是不听,这个关键时刻商山四皓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刘邦在召见太子时突然发现太子身后有四名器宇不凡的老者,细问下来才知道就是自己一直没有请到的商山四皓。这个时候刘邦知道太子的羽翼已丰,吕雉的势力已经不可撼动了,于是只好作罢,并告诉戚夫人说太子有商山四皓辅佐,足以证明太子有过人之能,没办法行废立之事。

读《史记》之留侯世家—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_第3张图片
废长立幼取祸之本

戚夫人尽管很悲愤,但是也没有什么办法,这就注定了她后来悲惨的命运,对于她的结局我深表同情,但是没有让刘如意继位我是认同的,因为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她在政治上的能力几乎为零,不可能控制得了百官,更不可能延续刘邦推行的黄老之术,而吕雉可以,吕后在位期间西汉得到了休养生息,这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这点张良也是清楚的,因此他帮助的不是吕后和太子,而是从天下大势和国家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兴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当之无愧。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史记》之留侯世家—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