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诊断为艾滋病后,有多少人选择了自杀?

被诊断为艾滋病后,有多少人选择了自杀?_第1张图片

前些天,有人在网上爆料说,一名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在性交中途故意摘掉避孕套、弄伤性伙伴下体……。对于这类恶意传染疾病、涉嫌报复社会的人,除了追究法律责任之外,没什么好讲的。

这里要讲的是,那些确诊为HIV感染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的自杀倾向。


 1.

研究显示,HIV感染者/AIDS患者具有较高的自杀意念率和自杀未遂率,是自杀高危人群。

不过要注意到,HIV/AIDS与自杀的关系研究,国内外都没有明确的结论。

从一些研究证据来看,引起HIV感染者/AIDS患者自杀行为的因素可能与HIV感染以前该类人群本身所具有的自杀危险因素相关(引起HIV感染的危险因素与自杀的危险因素是相同的),比如说,精神疾病障碍、物质滥用障碍、同性性行为、自杀未遂史……

也就是说,HIV/AIDS可能只是作为一个额外的负担,增加了自杀的风险。


 2.

在HIV感染者/AIDS患者自杀的诸多危险因素中,年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

国外研究表明,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年龄越小自杀行为发生率越高,自杀意念的风险也随着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年龄增加而降低。

此外呢,年龄还与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生理健康、生存质量密切相关。

很明显,HIV感染者/AIDS患者年龄越大,免疫功能越低,感染风险越高,医疗花费越大。

再就是,因为劳动能力下降,就业机会及经济收入降低,影响了生存质量。


 3.

说到生存质量,有研究者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相关耻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耻辱感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个人耻辱感越强,生存质量越差。

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耻辱感可分为外在的和内在的:

外在的耻辱是从社会公众的角度出发,表现为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偏见、歧视、排斥等,也称之为「表现的羞辱」或「(实际)受到的羞辱」;

内在的耻辱是HIV感染者/AIDS患者不自觉地将社会公众的负性态度内化了,表现为自我羞辱和歧视,进而产生诸如退缩、逃避、隐瞒之类的行为。

HIV感染者/AIDS患者感到耻辱、受到歧视有很多原因:

比如说,在AIDS晚期,并发机会性感染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会导致身体上的缺陷或畸形;

又比如,HIV/AIDS多见于同性恋、性工作者和静脉吸毒者,该类人群被认为品质上有污点;

还比如,HIV/AIDS具有传染性,一些人会盲目地恐慌,孤立、躲避HIV感染者/AIDS患者;

…………


 4.

其实,HIV感染者/AIDS患者受到歧视的最大危害不在于报复社会,而在于阻碍了对HIV/AIDS的有效防治。

有人从HIV/AIDS的预防、公开、关怀三个环节解释了歧视的影响:在预防方面,普通人群会认为只有被歧视的人群有危险,自身没有危险感;在公开方面,因为歧视,HIV感染者/AIDS患者拒绝公开,避免接受治疗;在关怀方面,因为歧视,HIV感染者/AIDS患者得不到正常的关怀而存在更大的传播危险。

那么,对于改善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生存质量,社会大众除了提高认识、消除歧视之外,还能做些什么?

研究认为,帮助HIV感染者/AIDS患者改善生存质量,度过生理和心理的危机期,降低自杀行为发生率和自杀意念率,关键在于建立起有利的社会支持系统。


 5.

当然了,在社会支持系统中,家庭支持是最为有力量的。

家庭支持除了提供经济和物质等有形的支持、直接影响了治疗的依从性之外,还使得HIV感染者/AIDS患者相信自己是被关心的、是受爱护的、是有价值的。

(参考资料:《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自杀行为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韦丽、贾存显;《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自杀行为研究进展》,程伟彬、杨翌;《艾滋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黎灿;《艾滋病患者歧视研究的现状》,李金润、刘彦丽、贺铮铮、蔡怡、杨玉琪、李钦、赵竞;《艾滋歧视研究进展》,严谨、肖水源;《艾滋病病人自杀意念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研究》,吴红燕、孙业桓、张秀军、张泽坤、曹红院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诊断为艾滋病后,有多少人选择了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