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 - “赵家人”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狂人日记 - “赵家人”的说法是怎么来的_第1张图片
狂人日记.jpg

没错,就是鲁迅的狂人日记,
为什么会读这本书?
因为我安装了一个APP,叫微信读书,
APP让我做了一个文化程度的小测试,然后推荐这本书让我读,
我想可能是自己的文化程度不太高,所以才推荐这本小学生读物给我。
另外,作为微信旗下的产品,
一定是结合了强大的人工智能算法+市面上最全面的大数据分析后,才得出结论,
推荐我读这本书,一定有其深刻的含义,
所以我就读这本书了。
不管原因有多么狗血,反正我其实就是想给自己找个借口,
就好像天天都在吃盖浇饭,忽然有一天,想吃一顿兰州拉面了。

小学的时候学过几篇鲁迅的文章,
如孔乙己、闰土、祥林嫂等,
学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浑浑噩噩,不知所云。
直到最近读过本书后,才大致有了些印象。
书中的人物也都鲜活了起来,
不再是期末考试时要死记硬背的只言片语和标点符号了。

微信读书里,将一大堆鲁迅的作品揉在了一起,都放到《狂人日记》的封面下,做成了一本书
我不太清楚鲁迅在创作之初,是否也是将这一大堆的文章统一到狂人日记的title下的。不过我并不关心这些,也懒得去考证,既然远方出版社把这一大堆的文章归到狂人日记的电子书下,我也就这样读吧。

先大致说下图书的基本情况:
微信读书-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狂人日记
远方出版社

作者及内容简介:

  • 鲁迅简介
    官方的简介就不写了,网上大段大段的,我基本都是怀着敬意的态度表示认同。写点自己的想法:
    鲁迅是中国文人,中国文人貌似有个特点,就是在发怒时,最爱拐着弯骂人或煽动(有点像阿Q),比如狂人日记,估计大多数的老百姓肯定是读不明白,最后只能糊里糊涂的记住一些零零星星的文字或态度,也许是要自保的原因吧,写的太直白会太容易惹祸上身,也或许就是因为一种无法理清头绪的繁杂的情绪,最后也只能“不明不白”的来表达。

  • 什么是文人?
    文人不简简单单的是文化人,例如,欧美那边的文人,比如莎士比亚、马克吐温等,他们大都有态度、有观点、有代表性的作品、在社会上有影响力。但是他们又不像科学家(或工程尸)那样,(例如:瓦特、牛顿、欧几里德、爱英斯坦之类的人)。
    科学家讲究实证,说话不拐弯,直奔主题,先表明观点,然后罗列观察数据,实验数据,详述逻辑推理过程,并尽可能的给出解决方案。
    在鲁迅那个年代,在中国,貌似这种科学家之类的人都死光了,最多有些勉强的工程师冒充行业领域的大师。所以只剩些鲁迅这样的文人来挑起民族脊梁了。

“赵家人”出自鲁迅的《狂人日记》

  • 狂人日记
    网上流传的口头禅:赵家人如何如何,赵家人我估计就是从这里出处的。
    赵家人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社会阶层,是一类有共同特点的人。赵家人冷静、理智、精明、掌握有利资源、拥有话语权、趋利避害、见风使舵、心狠手辣。好多寒门学子苦读10多年的圣贤书,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成为赵家人。

  • 孔乙己
    时代悲剧+自己不争气,放不下文人的架子,自个把自个逼死了。


  • 血馒头,老百姓和整个社会都麻木不仁。现在虽然好点了,但本质上只是愚昧和麻木的点不太一样或阀值进化了一些而已。

  • 社戏
    算是比较温和的文章,一方面描写童趣,另一方面,经过辛亥革命,中国的社会现状“招牌虽换,货色照旧”,没有什么改变。

  • 故乡(讲闰土的)
    故事大意:高中同学30年后举办同学聚会,有些变老爷了,有些变闰土了。

  • 阿Q正传
    大时代下混乱的社会局势。各色人士各怀鬼胎,像阿Q这样没脑子又屁事多的人最后一定会莫名死。

  • 在酒楼上
    故事大意是,一个来自十八线小城镇的乱漂本科生在京沪广深混了n年后,还是买不起房,后来遇见了有985/211背景且混的还算有声有色的高中同学,各种唏嘘不堪和自惭形秽.....

  • 祝福
    文章通过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的社会矛盾以及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深刻地揭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了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 奔月
    卸甲归田马放南山后,英雄气短,后裔和嫦娥七年之痒。
    曾经的英雄到最后只能黯然退场,就像再美好的戏剧也有谢幕的一刻,诚然,鲁迅对这一结局是不满的,然而却无能为力。时代造就英雄,时代却不能消化这么多英雄的出路。在四周静悄悄的夜晚,面对着社会上的种种迫害,鲁迅内心的忧虑,无奈,悲愤可想而知。

  • 理水
    用尧舜禹汤治水的故事来反讽当今社会,应该是讽刺那些迂腐学者和政府官员的

  • 采薇
    换了个角度讲叔齐伯夷不食周粟,最后被饿死的故事。有点周星驰无厘头的风格,对中国的古代封建文化采取否定和戏虐的视角。

  • 铸剑
    眉间尺为父报仇,将自己的头和雄剑交给同志,该同志最后牺牲自己的生命并将暴君的头砍下,为大家报仇。
    《铸剑》写于1926年底,是鲁迅在经历了“女师大学潮”和“三.一八惨案”之后,离京南下,在厦门和广州时写的。作品对复仇精神的描写,是紧紧联系着现实斗争的,在女师大事件、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中,鲁迅目睹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凶残和暴虐,激起了极大的愤怒,认为应该“抽刃而起,以血偿血”,这种精神就体现在了作品中。现实的严酷也促使了鲁迅思想的发展,在坚持文化战斗的同时,他深深认识到暴力革命的必要性。鲁迅在1925年跟许广平的通信第十封里面就这样说过:“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很显然《铸剑》这篇小说在古代传说中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 出关
    描写老子和孔子的对话,反映社会上急功近利的风气。
    否定儒家学说,认为儒家学说看上去满嘴仁义道德,实际上是功名利禄,并且为了功利一定会谋财害命,通常称之为:计谋。

  • 非攻
    小说突出了墨子的仗义性格和反对一切侵略战争,主张加强实力、奋起自卫的思想,凸现了墨子勇敢、机智的性格和忘我的精神。
    最后,还刻意描写了一下,好人没好报可能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

  • 起死
    感觉像是一个哲学故事,和作者一贯的煽动革命的风格有点不相符。
    大意是讲有个傻男人把身外那些鸡毛蒜皮的东西看的比生命还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狂人日记 - “赵家人”的说法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