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事不可“一笑即解”?——读《聊斋志异》《婴宁》篇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故事之一。满篇充满了婴宁的笑声,读后让人心情舒畅。

        婴宁是狐妖之后,生来爱笑。婴宁爱花成痴,第一次出场,就是捻梅花一枚,“笑容可掬”。看到书生王子服眷恋她的美色,则笑他“这个小青年目光灼灼,像个贼”。待到王子服寻到她家时,再看到婴宁则是含笑捻着杏花。经婴宁母亲的介绍,王子服与婴宁开始相识对话,婴宁先后是“嗤嗤笑不已”“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复笑不可抑”“女又大笑”“狂笑欲坠”“微笑而止”“笑又作”。与王子服回家,依旧不改本色,“吃吃皆婴宁笑声”“放声大笑”“浓笑不顾”“笑处嫣然”,甚至连成亲的时候,婴宁都“笑极不能俯仰”,连叩头礼都没完成。但笑归笑,“狂而不损其媚”,在亲戚邻居间的人缘都很好,都愿意和婴宁相处。在家里,面对严厉的婆婆,凡事也都是“一笑即解”。

        婴宁的笑止于西边邻居家儿子。面对世俗中的恶,婴宁并不是真正的痴傻,她做了恶作剧,结果造成了人命,被婆婆被狠狠地呵斥了,让她“人罔不笑,但须有时”。意思是世人没有不能笑的,但笑也要分场合。结果婴宁不复言笑。

        汉语言博大精深,描述笑的词语不下几十个。初中曾有一篇红学家周汝昌的《谈笑》,几乎囊括了我们所能想象到的所有的笑。但笑是极具情绪感染力的,也是有心理动机的。婴宁的笑,是出于她“婴儿般”的本性,天真率直。孩童期间,对外界事物都充满好奇,在成人看来很平常简单的事物,在他们看来则是那么地兴趣盎然。欣赏美丽的花,在笑;看到他人痴迷的神态,也在笑;下树险坠,也在笑;遇见陌生人,仍是笑;面的怒色,还是笑。

         但婴宁果真没有忧愁和痛楚吗?果真是痴傻吗?并不是。她早年失母,与鬼母相依。她看穿了邻居家儿子的坏心思,恶作剧捉弄他。她初到王子服家,依然保持自己的本色,但也在暗中观察婆婆和丈夫对她的态度,最后发现婆家是善良之人,才把自己的身世和心愿表露出来。蒲松龄说,婴宁只是把痛楚隐藏在笑中罢了(殆隐于笑者矣)。周边同事朋友们也不乏爱笑之人,也许痛楚不足也不需向外人道罢了。

        虽然《婴宁》意在控诉封建礼教,禁锢妇女在纲常礼教的网罟之中。但从另一角度讲,蒲松龄何尝不是在向世人暗示笑对人生的道理呢?生活中总有难遂人愿之事,小到家庭琐事,大到人生挫折。我们无法控制客观事件的发生,但却可以主宰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反思自己,在家在外,太容易受到事件的影响了。顺心则喜,不顺心则悒悒不乐;有时急于求成而慌乱失措,有时畏缩退却而冷漠处之,想想身背的压力、期望以及苦闷,太容易喜怒形于色、被情绪左右了。于是,在工作生活中太缺少发自内心畅快的笑了。仔细想想,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开怀畅快的笑过了。

        俗语说,笑一笑,十年少。高尔基也曾说,只有爱笑的人,生活才能过得更美好。类似《婴宁》,古有金圣叹的《不亦快哉三十三则》,近代有李敖的《不亦快哉》,面对世俗之事,与人相交相处,正色之余不妨以“玩笑处之”,笑出心中郁结、笑出积极态度,就像婴宁的笑一样,何事不可“一笑即解”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何事不可“一笑即解”?——读《聊斋志异》《婴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