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授同时兼任企业研究人员,这在目前的AI圈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不过,最近就有3位UC伯克利的教授站出来反对:
“有些人啊,在公司花80%的精力,给学校才留20%的精力,他一个人,怎么服务好两家机构?”
说这话的正是UC伯克利EECS系的副教授Ben Recht、教授Alexei Efros、以及跳槽去UIUC的David Forsyth。
在这篇名为《一人无法侍二主:双重职位的危害》的文章中,三位教授提到了Facebook在雇佣学校教授时的“八二法则”:在Facebook工作的教授们,可以把80%的时间花在公司,20%的时间用在学校。
在这三位教授看来,学校和公司是两个不同的社区,而两者驱动研究的价值观不同,在学校是好奇心驱动研究,而在公司则是企业利益驱动研究。因此,目前流行的这种双机构兼职模式有三大坏处:
教授们不再因为好奇心而从事研究,转而为公司利益从事研究,违背了学术界应当承担的社会角色。
教授和学生们长期共事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而教授大部分时间在别处工作则意味着很多课程被取消了,教授们成为了企业利益的代言人。
创新的本质在于不破不立的创新精神。而如果一位教授80%的时间产出的成果都归公司所有,则不免受制于人。
三位教授还指出,目前这种简直模式弊大于利,而有利之处主要在于教授可以提高收入、研发覆盖百万用户的产品,而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哪些颠覆性的创新往往是由企业界做出来的,这也是学校同意这类双机构兼职方案的原因。
而如果企业界真的想要帮助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完全可以通过赞助奖学金、雇佣实习生、开源数据库和让学术界人才使用工业规模的计算资源来实现,但不要挖走教师们,然后说这对学术研究有好处。
虽然这篇文章没有指名道姓的针对Yann LeCun,但它点名了Facebook,还多出引用了Yann LeCun的公开回应文章,颇有一丝与Yann LeCun为首的Facebook人工智能实验室叫板的意味。
对Facebook从学术界挖人的职责从上个月就已经开始了,LeCun还专门写了两篇文章来申明Facebook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人才引进进展和自己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持。
LeCun说,Facebook从同一所大学最多雇佣5个人,并且均为兼职,保留学校的教职,同时还投资了一些学术项目,为有潜力的博士生提供奖学金,为法国公共机构资助服务器。
LeCun认为,这种双机构兼职模式大有好处,不仅有益于人工智能产业,也有利于教授、学生和研究人员们,利于整个行业。
产学研结合是个趋势,学术界和产业界之间的合作次数从2012年的12672增加到2016年的25962,整体翻了一番。商业、金融、法律、医学等多个领域都采取这种产业界与学术界合作的方式。
而AI研究的飞速进展也依赖于这种双机构兼职模式。根据斯坦福、Adobe等多家机构的数据,AI研究的花费、创业公司数量和需要的人才数量近些年都成倍增长,如此缺人的状态下,AI研究还能进展顺利,主要归功于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合作。
这种合作能让学术界的人才获得高算力和大规模的训练数据,同时也让参与产业界的知名教授们不至于中断自己的职业生涯。
同时,Facebook生产的AI软件工具也反哺了学术界,被数百个团体用于高能物理、天体物理学、生物学、医学成像、环境保护和许多其他领域的研究。
而看到这篇文章的吃瓜网友则表明了不同的态度。有跟着三位教授一起吐槽的:
“时间八二分?这可不是两个机构兼职,这是企业的研究人员顺便去教个课。”
也有反对文中观点的:
“看那些产业界大型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吧,很多人去产业界根本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更快地迭代。”
“大部分学术工作都是为了学术基金,不是什么好奇心。要是大学希望教授们不要成群结队地跑去科技公司,就应该给钱,然后别让教授们搞那些浪费时间的破事。大学应该在争取人才的道路上勇于竞争,哭哭啼啼的抱怨教授们不再恪守清贫、专心学术,有毛用?”
“呵呵,我都不知道该从哪儿开始吐槽。
我对学术界的了解是,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搞资金、发paper,可没有人问过钱是从哪儿来的,很多项目的钱(甚至可能是大多数)都是从国防部来的,明明白白的要制造武器。
教授们呢?花好多时间写资助提案。就跟找风投一样,月复一月,还搞不到多少钱。
所以努力了一辈子也不过如此:底层出身,读6年CS的PHD,这6年没钱赚还必须接教授的活,甚至浪费时间做不是自己研究方向的工作,然后再做几年博士后,这都不一定能谋得一个教职
此外,伤害学生那部分读起来像是个糟糕的笑话。学生受苦是因为大多数大学请的都是研究性教授,而不是讲课型教授,顶尖的研究型学校蔑视教授本科生。”
还有人觉得三位教授没说到点子上:
“请那么多知名学者主要目的是为招聘背书,这样才有更多毕业生愿意加入这些创业公司啊。而且,对于学校来说也是一样的,如果在研究方面落后了,教授跑了,就没人申请了。”
“这事还是得看工资啊,除非你呆在物价极低的地方,学校开的工资完全没法提供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教授们也是人,也想活得好。除非给CS教授跟商学院一样高的工资,不然大家还是都跑到产业界去。”
MIT的周博磊博士也同样看到了目前流行的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融合。
周博磊博士观察到,现在计算机成为了最热门的专业,其中尤其以AI最为抢手,海量创业公司群雄并起,进入了AI的战国时代。
AI学术界和产业界越来越融合,一方面国内外许多AI方向的大学教授都在各类AI公司兼职,另一方面学生们也长期呆在各种AI公司实习。对教授和学生来说,同样是开展研究,在公司有强大的计算资源、海量训练数据和强大的工程团队做支持,能产出更优秀的成果;而对公司来说,雇佣学术界人士接触到了学术前沿,提升了自身研发能力,同时还节约了成本——毕竟实习生的薪资比全职人员低很多。
最后,给大家留下三位教授原文的传送门:
http://www.argmin.net/2018/08/09/co-employment/
还有周博磊博士的知乎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692038
— 完 —
加入社群
量子位AI社群19群开始招募啦,欢迎对AI感兴趣的同学,在量子位公众号(QbitAI)对话界面回复关键字“交流群”,获取入群方式;
此外,量子位专业细分群(自动驾驶、CV、NLP、机器学习等)正在招募,面向正在从事相关领域的工程师及研究人员。
进专业群请在量子位公众号(QbitAI)对话界面回复关键字“专业群”,获取入群方式。(专业群审核较严,敬请谅解)
诚挚招聘
量子位正在招募编辑/记者,工作地点在北京中关村。期待有才气、有热情的同学加入我们!相关细节,请在量子位公众号(QbitAI)对话界面,回复“招聘”两个字。
量子位 QbitAI · 头条号签约作者
վ'ᴗ' ի 追踪AI技术和产品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