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那么好,你去找他当你的儿嘛!

“别人”那么好,你去找他当你的儿嘛!_第1张图片

别人家的孩子

“从小我就有个夙敌叫 ‘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又听话又温顺,回回年级第一,还有个有钱又正儿八经的男/女友。研究生和公务员都考上了,一个月七千工资。会做饭,会家务,会八门外语。上学在外地一个月只要400元生活费还嫌多……”


你身边是否也有这样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他是所有父母眼中的“绝对优生”,是孩子们眼中的“童年噩梦”。

当说到“别人家的孩子”时,你自家的孩子到底有怎样的内心OS呢?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孩子们心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愤怒型

“别人”那么好,你去找他当你的儿嘛!_第2张图片
“别人”那么好,你去找他当你的儿嘛!_第3张图片

1、别人家的孩子:TM 2点睡觉,4点起床;用比别人少一半的时间考竞赛第一;当时和我差不多的屌丝都考了生竞(生物竞赛)第一;每天还比我先做完作业2两小时!

2、他们姿势水平好高啊,他们心态好不稳啊,他们好5啊,他们成绩好棒啊,他们好优秀啊,他们好爱学习啊...稽不如人,肝败吓疯。


自嘲型

“别人”那么好,你去找他当你的儿嘛!_第4张图片
“别人”那么好,你去找他当你的儿嘛!_第5张图片

1、吾日三省吾身:我是怎么进这个学校的?我是怎么进这个班的?为什么我周围的人什么都知道!太强,太优秀,太杰出,太卓越,太三公!

2、从今天起,就开始学习,虽然有那,千万种,亿万种困难,但我却总不放弃,哪怕那学习,抛弃了我,我也要,待它如初恋,继续地学。


仰慕型

“别人”那么好,你去找他当你的儿嘛!_第6张图片
“别人”那么好,你去找他当你的儿嘛!_第7张图片

1、我的同桌拿了省一后天天耍大牌,太强了。王者地位无人撼动。况且还是个古文强者,本人压力非常大。

2、别人家的孩子,每周都去上补习班,各种补习班,多才多艺。每学年都拿奖学金,品德学习兼优,打篮球也很厉害,从小就懂事,竞赛也厉害,反正就是最牛的。

3、感觉有些同学上课没有特别认真,成绩也还不错,下课好像都在玩,效率却很高。


迷茫型

“别人”那么好,你去找他当你的儿嘛!_第8张图片
“别人”那么好,你去找他当你的儿嘛!_第9张图片

1、感觉别人家的孩子都特别厉害,什么都会;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小透明。其实,也想自己一个人默默努力。

2、会被比较成绩,心情失落,明明自己其实也很努力,但还是得不到鼓励,而是埋怨。

3、看着别的同学都在认真学习,自己也想和他们一样,但自己又做不到像他们那样努力,总感觉心里很惭愧。

4、在数学课上,我题还未看完一会儿,别人已经把答案说了出来。化学课真心不懂老师写什么。经常别人做完了作业我还未完成一半。


理智型

“别人”那么好,你去找他当你的儿嘛!_第10张图片
“别人”那么好,你去找他当你的儿嘛!_第11张图片

1、别人家的孩子:勤奋学习、思维敏捷、才华横溢、各有所长、饱读诗书、一群学霸、遇事沉着冷静,为人处世成熟(理想型优生...)

2、他们做作业总是做得很快,他们每天都能够听得懂老师讲的,记得住老师讲的

3、我的父母并不是很热衷于把我和其他人比较,但是有时他们的从众心理实在很严重,比如直升、学竞赛与否这些事,但是他们仍尊重我的选择。

Over:但我真的不想和别人比。。。


还有同学搬出了来自父母灵魂的拷问:

“平时哪像你这样玩嘛?”

(殊不知别人家的孩子游戏玩得好,成绩还好)

“你看看人家的书写,人家的过程,自己不注意?”

“都是一样的学,你怎么就学得这么差呢?”

“看人家这次考试,前100名,你呢?”

“看人家的父母,从不操心,我呢?”

“看人家的习惯,高效优秀,你呢?”

“看人家的兴趣,竞赛科技,你呢?”

“别人”那么好,你去找他当你的儿嘛!_第12张图片

关于“别人家的孩子”

阿东老师说

别人家的孩子,相信不只是孩子,还有正在看这篇文章的父母们,应该都对这个名词再熟悉不过了。不知道在国外的文化里有没有“别人家的孩子”这个说法,但这个孩子却真实的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的出现。

为什么中国会有那么多别人家的孩子?

这些孩子对我们孩子的人生以及成长又有哪些影响呢?

是激励,还是打击?


1.集体的迷失和压力

在中国的文化中,向来就是强调集体大于个体。依照群体意识,每个人的价值都要由群体来确定。潜移默化之中,群体和其他个体,便成了鉴定衡量自己言行是非对错的标准。而这就是我们常见的“从众心理”。

在从众心理的长期作祟下,个体会忽略自己真实的需求,最后迷失在群体的统一价值与审美中。就如现在层出不穷的网红脸,就是一种典型的从众。

而别人家的孩子又何尝不是家长“从众心理”的产物呢?我看自己的脸怎么都不满意,别人整得都好看;我看自己的孩子怎么都不够优秀,别人家的孩子多优秀啊。

就像工厂流水线作业生产的产品,每一个产品都有统一的标准与规格,标准以上就是优,标准以下就是劣。

人,其实是最典型的“非标产品”,每一个人都有存在的意义与唯一性,请看见孩子的独特性。


2.对孩子的接纳和对自信的培养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假性自我。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说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很多优秀的孩子,在功成名就后,却一点儿都不快乐。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做过他们自己,他们一直都在为讨父母的欢心而努力成为父母眼中的样子。那么这些孩子在“父母眼中的自己”,就叫做假性自我。

假性自我会导致很多的问题,也是心理不健康的一个表现特征。

现在的很多家长都在努力的为孩子塑造一个“假性自我”,让孩子能够适应社会环境与大众的选择。这样看来似乎也没多大问题,父母的初衷是好的,孩子的未来也有了保障,但就如坏掉的苹果一样,孩子的的表面可能看起来鲜红依旧,但内心没有自我意识的支撑就会成为空心。

导致孩子假性自我的根本源头,来自于父母对孩子的不接纳。不接纳不代表否认,只是不能接受孩子自身的一部分。这不被接纳的部分正是在与别人家孩子的比较中产生的,在父母的眼中,它代表着孩子的不完美,孩子成长的危机,孩子未来被社会淘汰的必然因素。

就是在这样的不接纳中,孩子渐渐在父母的提醒下,否认自己真实的那部分不完美,可能孩子很努力,但在你的眼里,他就是技不如人,他开始自卑、怯弱,否定自己。

从别人家的孩子到别人眼中的孩子,最后孩子终将走向面对真我的那一天,到那时,假我与真我的强烈碰撞,也是孩子离崩溃边缘最近的时候。


3.发自内心对孩子的尊重

▷ 看见自己,看见孩子

爱的本质是尊重与自由,在迷失的群体中看清自己:你是孩子的母亲/父亲,是孩子终身的依靠与力量,这股力量不是用来捆绑孩子,而是用来作为托举他飞翔的力量。

在陪伴与教育中看清孩子:别人家孩子的优秀是真实,而你孩子的不完美也是真实的。学会接纳孩子的一切,无论优良,那都是孩子自身的一部分。接纳孩子的独特性,让他自然的成长为他真正的自己;发自内心地尊重孩子,尊重他的人生,才是真正的爱。

请在自己和孩子之间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不要把自己的意志、梦想捆绑在孩子身上,这样的孩子才能学会独立,这样的家长才是真的尊重孩子。

▷ 学习爱的课程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那么多的优秀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取得教子成功的。尤其是关于爱的课程,这是一个抽象而又长远的人生课题,人或许天生就会爱,但也需要学会正确地爱。

学习爱,学会正确的爱孩子,爱自己,才能真正的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


写在最后


在我们的价值体系里,父母应该是在培养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我们希望的样子。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他的人生应该为他自己而活。

就像下面这两个孩子的宣言一样: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别人”那么好,你去找他当你的儿嘛!_第13张图片
“别人”那么好,你去找他当你的儿嘛!_第14张图片

我就是家长眼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那么好,你去找他当你的儿嘛!_第1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人”那么好,你去找他当你的儿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