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周文化的关系

      《诗经》是我国一部古老而珍贵的书籍,是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流觞,是我国第一部用汉字记录的诗歌总集,春秋时期由孔子编纂而成,诗歌创作时间跨越西周初叶到春秋中叶的漫长时期。而在这段时间,周文化几乎遍布整个中华大陆,也因此,《诗经》与周文化的关系十分的密切,几乎诗歌内容反映了周朝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面貌,广泛涉及农事、狩猎、恋爱、婚嫁、战争、徭役、政治、建筑、自然灾害,等等。                  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这首诗生动、坦率地描写了男子对美妙女子的相思之苦和爱恋之情。这首诗虽然写男子对于女子的追求,但却没有提及两人的直接性接触,反而都以男子为主动,“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由此可以体现恋爱行为的节制性。而后从男女之事转到婚姻之礼,体现了“以礼节情”的观念,而在周朝,“琴瑟、钟鼓”为君之器,所以由此可见“君子”指的是三公六卿和诸侯等身份尊贵的男子,其所描述的生活也应该是贵族的生活。众所周知,在周朝,礼乐制度是非常严格且有等级尊卑的制度,主人的身份地位对其言行举止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君子”有节制的追求“淑女的原因。”                                              这首诗成于周公,是周王朝刚刚建立,王朝统治还不稳定的时候,所以《关雎》其实还蕴含了更深层的理念——“周公治国”。而周公治国的理念的核心就是“以德治国”,因此对人的情欲肯定其正当性和合法性,但也提倡人的情欲要有节制性,同时也将以德治国和礼乐制度相结合,提倡情欲的释放要通过合适的礼乐方式。总之,《关雎》体现了周朝的恋爱婚嫁文化,也更深度的反映了当时周朝的礼乐制度和等级尊卑。《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也流露出了周朝时汉民族爽、明快、自由的爱情观。                      国风·召南·采蘋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这首诗是描写女奴们为主人采办祭祀物品以奉祭祀的诗篇。根据《礼记·昏义》为说,认为是贵族之女出嫁前去宗庙祭祀祖先的诗,毛传云:“古之将嫁女者,必先礼之于宗室,牲用鱼,芼之以苹藻。”方玉润《诗经原始》云:“女将嫁而教之以告于其先也。”周朝女子在出嫁前三个月,需要恭恭敬敬的祭祀祖先,以示饮水思源之意。一方面表示不忘祖先,另一方面由女教师进行一次教育等有关礼节。全诗采用问答的方式叙述祭祀的全过程,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将繁复、冗杂的祭祀程序井然有序的表现了出来。而就是这些普通的祭祀物品和繁杂的礼仪,却蕴含着人们的希望和寄托,显得祭祀活动那样的圣洁,庄重。                        原始社会的夏商周三朝都十分的注重祭祀。而在商朝更加注重于祭祀神灵,但周朝不同于商朝,周朝更注重的是祭祀祖先。一些出门在外或远离家乡几年至数十年的人,回归故里,无论何时都要到坟上烧纸祭祀,谓之“谈先祭祖”。有些在外赚钱的富户,为荣光耀祖,显扬父母,不惜花费几百、几千辆银子,重修祖坟,重新安葬祖先,请满堂僧道超度亡灵,还要大宴宾客,其声势显赫,令乡邻羡叹。由此可见,周朝对于祭祀文化的重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诗经》与周文化的密切关系,甚至于《诗经》里的诗歌都体现了不同的周文化。所以,研读《诗经》不仅可以学习到古代文学,还可以了解到更多周文化,从而延伸认识到其他的古代文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经》与周文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