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地时间10月28日,中国最大的UGC音频社区荔枝(原荔枝FM)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IPO申请,交易代码为“LIZI”。这意味着,荔枝有望成为“中国音频行业第一股”。荔枝计划通过IPO募集1亿美元资金,主承销商为瑞信和花旗。
眼球经济在互联网时代一直被奉为圭臬,其实这并不意外:毕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80%以上是通过眼睛来完成。追逐眼球注意力,会带来用户、流量和收入,博取眼球也成了过去20年间,各类互联网公司的目标与追求。
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发现碎片化的移动场景更为多样化,移动应用更为多元化,眼球注意力常常让位于耳朵听觉,音频音乐的需求有时甚至超过了图文视频,方兴未艾的耳朵经济正在崛起并成为移动互联网里的新势力。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达3.77亿,预计到2023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将超9亿,行业规模增长快,未来五年年化复合增长率44%。相较于移动视频、移动阅读行业,通过音频载体输出内容的在线音频行业呈现更快发展势头。8月,工信部、互联网协会发布的百强榜单上,除了有BAT和TMD的产品,还有来自广州的在线音频平台荔枝(原荔枝FM),这也是音频领域的首家百强企业。
据了解,荔枝成立于2013年,作为主打“声音经济”“耳朵经济”的平台。在帮助每个人展现声音才华的使命驱动下,荔枝重塑了传统音频行业中原本割裂的音频制作、存储、分发产业链,实现了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手机一站式进行创造、存储、分享和实时互动,让人们“用声音记录和分享生活”,由此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和内容创作者,形成了生机勃勃的UGC音频社区。这让荔枝被外界视为音频版的Instagram和YouTube。
移动互联网发展十余年,圈里早已是群强环伺,在众多吸引眼球的短视频和图文产品中,“耳朵”类产品为何能异军突起?耳朵经济崛起的逻辑又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移动时代,耳朵经济成功逆袭的逻辑是什么?】
梳理耳朵经济的成长史会发现,耳朵经济天然适应移动场景,换言之,移动互联网具有“声音基因”。
无论是苹果,还是国内的魅族、OPPO、VIVO,早年也是从音乐播放器起家;甚至于手机在成为智能的“移动电脑”之前,本身也专为“语音通话”而设计。在互联网最初的爆发期,音频也成就了不少互联网企业。百度最早赖以成名的,除了网页搜索还有MP3音乐搜索引擎,而彩铃、音乐点播,也在移动SP时代成为中国互联网最重要的盈利模式之一,支撑着四大门户走入爆发期。
音频产品,在移动场景下有着天然顽强的生命力。
电视普及后,电台并没有消失,出租车上使用最广泛的还是交通台的广播;人们可以带着耳机听歌横穿马路,但看短视频则万万不可;睡觉前,听着催眠音乐可以安然入梦,刷着小视频或者看大片往往容易失眠;借助类似荔枝的音频平台,父母可以让孩子提交口语作业、随时随地学习英语,但看视频却常常导致孩子的视力下降。
图文视频等眼球类产品往往需要独占注意力,需要人们全神贯注,反而在驾驶、马路场景里成为安全隐患;眼球过度使用,常常会伤害眼睛,不利于青少年用户,更不适合教育场景;而刺激眼球,反而容易失去并不需要刺激的睡眠场景。
人与人的日常交流中,声音是主流方式之一,在某些场景的比重要高于图文和视频。声音具有伴随感,移动场景下适应能力强,而文字图片视频,则要求用户必须全神贯注。视频的特质是强烈的感官刺激、娱乐,不需过多思考;声音则更细腻,更绵长,有更强的内心连接和情感表达。可以说,两种介质各有优势。
数据不会说谎。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在线音频市场用户规模达3.77亿人。预计到2023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将超9亿。2019上半年中国有过半网民使用过在线音频APP,其中常收听语音直播的人群比例高达46.2%。
更重要的是,与美国在线音频大量普及,在线音频用户超过总人口一半的普及率对比,中国在线音频的渗透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移动互联网红利见顶的今天,在线音频是为数不多的仍存在巨大增长渗透空间的赛道。目前音乐、游戏、在线视频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渗透率已分别达到89%、82%、74%,而在线音频市场的渗透率仅为45.5%,增长空间巨大。而这样的爆发增长,长视频和短视频的发展轨迹已经给出了前例。
显然,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耳朵经济的代表,荔枝能与互联网大佬共舞,最重要的原因是选对了赛道。声音、音频平台,作为眼球经济的补充,在很多移动场景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大佬们一股脑涌入了短视频、图文资讯市场的红海中,荔枝在音频的蓝海中,才有机会探索耳朵经济的未来。
【独辟蹊径,荔枝不一样的玩法】
战争中,战略意图全面实现,需要在每场战役里使用恰当的战术;而赢得一场战争,就要打好每一场战役。对于荔枝而言,选对赛道只是第一步,赢得比赛还需要在每个战役、每个战场都有稳定发挥。
作为国内音频平台三强之一,荔枝是入围2019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榜单唯一音频平台。和短视频、图文公众号行业类似,现在的音频行业竞争已经非常激烈,荔枝又如何脱颖而出?
我的结论是:出奇制胜,不走寻常路,每一步总有不一样的玩法。
UGC模式
移动音频平台惯常打法往往是:重金收购大IP版权、引入PGC内容。在平台间的烧钱大战中,各种PGC的版权价格也水涨船高。这种WEB1.0的经典玩法,为网站带来了流量,却未必真正留得住用户。
购买版权获得短期流量方法“简单粗暴”,但平台却也同时沦为了搬运工和内容渠道;用户成为匆匆看客,却没有属于自己的舞台,更难以获得参与感和存在感。烧钱买的是流量,只是短期繁荣,却未必能真正留住用户的芳心。
与其他音频平台烧钱买内容不同,荔枝更青睐UGC模式。UGC(用户创造内容)是WEB2.0时代的核心理念。在WEB1.0时代,传统门户把内容作为核心,用户仅仅是读者,而WEB2.0时代,用户处于核心位置,他们不但评论、转发、点赞,是重度的参与者,也是内容的创造者。
不夸张地说,深谙WEB2.0理念的APP往往大获成功。双微一抖的用户,都拥有自己的专属页面—“我的地盘我做主”。他们可以随时随地更新微博动态,发布公众号文章,抖音的短视频,这三个平台把用户发布内容门槛降低到最低,同时极大调动了用户生产内容的积极性。
荔枝CEO赖奕龙坚持相信UGC内容的价值。他相信高手在民间,也深知PGC与UGC的差异,“PGC是帮名人卖货,UGC是帮草根成名”,这与WEB2.0的草根文化不谋而合。三年前,当视频直播在手机端和互联网开始火爆时,荔枝进入语音直播领域,开启了音频平台UGC的另一扇大门。
不同于PGC(专业机构产生内容),UGC的内容形式更加多样化,种类丰富且不断裂变。自2013年成立以来,荔枝的原创音频内容覆盖了27个大类及107个细分类别,包含情感调频、亲子、语言学习、音乐电台和脱口秀等。
发展到今天,荔枝已是中国最大的UGC音频社区,海量音频内容创作者群体、海量用户原创播客内容、语音直播及互动创新模式均为荔枝独有的特色。荔枝已启动布局IoT生态,在与百度合作中首次启动了尝试将互动音频落地到智能音箱IoT场景,同时在海外上线了专注语音互动娱乐的产品,布局海外市场。
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已累积超过1.6亿音频内容上传到平台。同期,荔枝拥有超过4660万移动端月均活跃用户,570多万的月活跃内容创作者,超过月活跃用户总数的12%,总用户平均月度互动次数超过25亿次,移动端用户日均使用时长约53分钟。
中国版的“Instagram”和“YouTube”
年轻人的社区也是荔枝一大特色。目前,荔枝平台上约60%的用户出生在1990至2000年之间,更重要的是,这群年轻人成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他们在自我表达和社交互动方面有着强烈的需求,兴趣广泛,也是线上娱乐消费的主力人群。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里,社交需求和受尊重的需求,位于需求金字塔的更高层。荔枝语音直播的爆发,恰恰戳中了移动用户社交需求的痛点;同时,这群年轻的“千禧一代”人群,是不折不扣的互联网的原住民,这些在计划生育时代出生的孩子,天生缺少同龄人陪伴,更渴望通过网络交流和社交。
数据显示,90后、00后的线上付费意愿更强,在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占比也在持续增长。在此基础上,荔枝探索了多样化的商业模式,如直播社交、付费内容、粉丝会员、游戏联运、IoT场景拓展等,尝试在良性的社区生态里衍生更多的商业化空间。
荔枝最具颠覆性的举措,是对AI在音频领域的深耕和坚持,从而突破了传统音频行业的内容创建和分享门槛,赋予每位普通人轻松制作音频的权利。用户可以在荔枝上录制音频,并使用各种美化工具和效果进行编辑,以及在线存储和发布。为了让主播和听众之间能够产生更多互动共鸣,荔枝还开发了广泛的互动功能,包括关注,聊天,分享,评论,点赞和礼物打赏,使得用户间建立跨越文化和地域的相互依赖的情感关系。
为了圈粉这批年轻用户,荔枝致力于构建具有创造力和归属感的社区,他们做的事情可以说是中国的音频版“Instagram”和“YouTube”,打造海量优质的音频UGC及其创作者,借助声音互动深刻持久的特点,在用户之间建立牢固的情感联系和平台粘性。
技术基因
打造荔枝这样一个UGC音频社区需要大量人力进行内容审核和管理,是个强运营业务。坦白讲,荔枝不差运营能力,但是,仅靠运营撑不起一家平台公司。
在内容运营方面,为确保持续产出优质原创内容,荔枝成立内部播客学院、举办各种比赛、推出艺人造星计划“播客扶持季”等。荔枝还专门推出了面向站内外所有声音创作者推出的现金激励活动——回声计划。为此,荔枝拿出“现金+流量”的双亿资源。
吸引主播“引凤筑巢”靠运营,实现稳定良好的播音体验,就需要产品和技术不断迭代。荔枝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员工是技术人员,是一家不折不扣的技术基因的公司,而这也成为荔枝有别同行的醒目标签,并形成了显著的差异化优势。
比如,和传统电台只能主播单独连线某位听众相比,荔枝的语音直播实现了多人连线的功能,不仅可以同时接听多位听众的连线,甚至可以实现多位主播同时主持节目;荔枝的语音延时指标控制在0.03秒之内,远低于人类的反应时间0.1秒,已经实现实时互动。
荔枝平台融合了行业领先的声音底层技术和AI技术,尽力优化用户体验。
一方面,通过荔枝的声音录制功能,用户可以创作具有高清晰度,无噪音的高质量音频,利用多种声音美化和合成工具来展现个人创造力。
另一方面,荔枝的AI技术还为听众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内容发现。荔枝是最早进行语音识别研究的在线音频企业。音频作为多媒体形式,后台审核工作量相当繁重,荔枝很早就将语音识别技术用于内容审核,大大降低了审核成本;荔枝率先在音频行业内摒弃编辑推荐,全部采用AI算法进行内容推荐,真正实现为用户提供千人千面的内容,实现精准内容分发;AI还被用于商业化,通过语音识别对音频内容进行分析,识别出主播提到的商品,内容变现效率大为提升。荔枝支持音频内容的自动分发,包括各种格式,体裁和主题,涵盖27个类别和107个子类别,以及互动娱乐的七个类别。平台上提供了各种内容形式,包括播客,有声读物,语音直播和广播剧。
借助专业技术,荔枝将创建主播的门槛从专业DJ延伸到了普通用户人群,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创建专属于自己的主播频道;在人工智能时代,荔枝在语音识别等技术方面比同行走得更早,也更远。
回看这几年,AI技术赋能在线视频、短视频行业,实现行业突破性增长。当前正处于音频行业的爆发前夕,在AI技术的赋能下,未来行业发展空间有着无限可能性。
这其中,物联网IoT的普及正为音频行业带来巨大增长潜力。荔枝也开始借助物联网技术布局多场景体验。就在10月16日,荔枝和百度旗下人工智能硬件品牌小度对外宣布达成合作。小度将上线荔枝的海量音频内容,拓宽荔枝用户的家庭场景,还将首次尝试在播放的某个音频内容里进行互动的功能。未来,只要打开小度音箱,用户就能和荔枝进行实时互动的沉浸式体验。
【创始人:音频创业界唯一会做节目的CEO】
荔枝还有很多与众不同之处。近距离接触荔枝创始人赖奕龙,你会发现这个拥有多年互联网创业经历的创始人身上,有着很多其他创业者和企业家所不具备的热爱。
根据媒体报道的细枝末节,他是一位非常热爱声音、享受声音的人。他既是荔枝App的研发者之一,也是荔枝App的体验者和使用者,大概是移动音频领域唯一会去做节目的CEO。
我曾经到过赖奕龙的办公室,空间布置得很有艺术范儿。条形原木色的墙壁与地板几乎融为一体,桌面是同样的原木色,整体显得十分和谐。吊灯与墙面上的文艺钟,巧妙点缀房间和墙壁;三层搁物架上,摆放的老式收音机、唱盘,显示主人对于音乐的偏爱。如果不是提前知晓,我以为这或许是一个音乐人的工作室。
作为IT人,第一次看到“荔枝”这个名字,会自然想起IT行业的苹果(APPLE苹果公司)。我问赖奕龙,将公司取名荔枝,是不是在向苹果致敬?他当时告诉我,荔枝起名背后还是有很多故事和寓意。
赖亦龙最初在广州创业,岭南常见的水果就是荔枝,以荔枝命名,企业也带着浓重的岭南特色;此外,荔枝二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被记住。
他告诉我,荔枝这类的水果树种,需要成长几年后才能结果,而一旦结果,就可以持续不断多年有收成。这和荔枝创始团队倡导与坚持的“做长期的事,有积累的事”的创业理念高度切合。
赖亦龙希望自己的企业是一个基业长青、惠及他人的受尊敬的企业。在互联网里,有此愿景的企业并不多见,我还知道另外一家,它的名字叫腾讯。
【结束语】
孙子兵法有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我想,赖奕龙和他的荔枝团队一定深谙此道。
当移动互联网都聚焦在图文资讯、短视频的“眼球经济”上,荔枝却在“耳朵经济”中回归移动场景中的“初心”,找到“音频平台”这一竞争并不激烈的赛道,在蓝海中迅速崛起。
当音频平台的友商们,挤破头砸钱买PGC的内容时,荔枝却在用上亿资金扶持UGC的主播们。“涸泽而渔,不如授之以渔”,重金买内容,不如重金培养创造内容的主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重视下沉市场、走UGC的群众路线,才能俘获更广泛网民的芳心。
当互联网大佬们蜂拥进入视频直播领域时,荔枝却坚守音频直播的根据地。现在,视频直播业,确实有人“起高楼”,但更多是“楼塌了”;也许正是人们看不懂荔枝的“出奇”和“技术基因”,才难以理解他们如何“制胜”——荔枝为什么成为百强网站里,成为唯一一家与BAT共舞的音频平台。
“声音有它的温度,播客和听众之间的纽带应该有着社交情感。”在赖奕龙眼里,如果拿视频平台做比,现在的喜马拉雅和蜻蜓像爱奇艺,而荔枝更像“中国版Instagram"和“中国版YouTube”。前者重在内容输出,后者重在用户聚合。而用声音UGC记录世界的方式,更像年轻人青睐的B站。
如今,这颗成长于岭南的荔枝,正在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王冠雄,新经济观察家、意见领袖,首个竖屏科技脱口秀雄辩·科技show主讲人、十大自媒体(见各大权威榜单)。曾在阿里巴巴、360、搜狗、蓝港等著名互联网公司负责相关营销工作,参与4次IPO,横跨行业主要领域。每日一篇深度文章+科技热点快评,发布于微信、微博、头条、百度,各大门户及科技博客、媒体社群、短视频等30+全部主流平台,覆盖400万中国核心商业、科技人群。为FT金融时报、福布斯等世界级媒体撰稿人,观点被媒体广泛转载引用,影响力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