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读博士?这是一篇前期的科普文

(注:这一篇科普文对于想要考国内的博士,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的可能更有帮助。理科生肯定也会有类似和重合的部分,但还是请你们更加仔细的去了解自己的专业要求。)

在现代社会,研究生学历似乎是很常见的事情了。过去是“上大学”是一个分水岭,而现在似乎是”研究生“是一个分水岭。大学毕业以后各奔东西的局面,现在很多时候不同的走向体现在研究生。而“研究生”是一个有一点尴尬的阶段,在国外,研究生基本上是给博士做预备时期的。无意于学术研究的人,基本上大学毕业就去工作了,最多读个mba。而在国内,研究生就要经历三年才能够毕业。三年的时光,很多时候能够让一个本科生晋升,能让一个研究生进入单位后有点疑惑和感慨接下来的道路。

最近,我身边很多朋友,尤其是研究生学历的朋友都开始咨询我读“博士”的事情了。这一点真的很有趣。往往因为学历比本科生高,更接近一个更高级的博士“官衔”,工作上又不太顺心,希望能够有所突破,就会把目光投向“博士”这一块。但是啊,在读之前,他们也是很纠结的。那么,这一块的道路到底要不要走?怎么走?值不值得?有什么利弊呢?我想,正在读博士的我,就把所知所得的经验教训,告诉大家一下啦~

既然说了这是一篇科普文,就先把基本的问题和情况介绍给大家。

我收集到的问题基本如下:1、学业压力大不大?

2、难不难考?

2、有没有延期毕业的?

3、都有什么要求?难不难达到?

4、有什么需要值得注意的地方?

5、我怎么准备前期工作?

6、我怎么选择学校和专业更合理?

首先,简单的说一下博士研究生的情况:

博士研究生分为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一般来说,他们的难度是不一样。 在过去有很多院校是不分的,给了很多人浑水摸鱼的机会。但是现在在职的博士研究生和全日制的博士研究生是不一样的,导师对你的要求和你们拿到的毕业证也是不同的。在职的博士研究生,导师要求会松散的多,当然他们延期毕业的也多。因为不着急嘛~而全日制的研究生,无论自身的压力还是来自社会的压力都会大一点。至于毕业要求?绝大多数院校都是要求一篇博士论文,和两篇以上的c刊发表。也有极个别的学校并无此硬性要求,但是我相信能够考上这些院校的会对自己很有要求的。不需要学校来要求你。

然后,你可能要思考一下你为什么要读博士?如果只是前期简单的想要了解一下情况,那么这篇文章最适合你。

接下来,再简单回答一下这些问题。

1、四年制

据我所了解,现在高校的博士学年制度有所改革。基本上都已经从过去的三年制变成了现在的四年制。

时间安排一般如下:博一一般有必修课,博二开题。剩下两年时间完成博士论文与期刊论文发表。

官网上轻松的一句话,却意味着很多。意味着你现在如果26岁还觉得自己挺年轻,毕业后就30了。意味着你在30岁之前就是一直在读书了,意味着你周围很多人结婚生子的时候你可能还是在读书。简简单单的一年,对于很多人来说心理压力却会大很多。

2、审核制与考试制

考试制自然不必再说,分为专业课考试和英语考试。英语考试一般来说是全校统一的分数线,这是必过的科目;专业课考试分数基本上是由相关的专业导师来给,主观性较大,无法在考试后客观的衡量分数。

自15年北大开先河试用“审核制”以来,很多高校开始部分采用“审核制”。但是这种审核制和国外大学的申请还是很不相同的。简单来说,国外高校的审核制度是需要(1)你的语言成绩(这是基本的)(2)你的个人陈述、简历、研究计划、推荐信等等。

而国内高校的“审核制”更有点类似于国外的审核与国内考试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来说,它需要国外的材料+上国内的考试与面试。我曾经经历过北大的审核制度,其他的学校应该也差不多。第一轮它需要你提交的材料和国外的一模一样:(1)英语成绩(学校网站上会有自己的要求,一般来说比国外学校的要求低得多)(2)你的个人陈述、简历、研究计划和推荐信。然后通过审核之后,会告知你“复试”时间。不过复试内容包括:考试两门专业课,以及面试。

也就是说,“审核制”其实就是可以免考英语,然后你还是要进行专业课的考试➕复试。

3、毕业要求 

一般院校的要求:一篇博士论文 两篇以上c刊

4、活动、课题、人际关系

这个要看你所在的院校与环境具体的情况。一般来说,如果学校好一点或者专业更牛一点,相对来说学术交流活动会很多,同时你们的机会也会更多;如果学校在市中心,肯定是比新校区要热闹的多。但是人际关系这点,基本上都不要抱有太大的希望。因为博士期间基本上各忙各的事儿,所以很难交到什么好朋友——大家都不在啊~

5、需要值得注意的地方:提醒几遍都不为过,那就是——博士期间人际关系与活动都会相对稀薄。这一点在国内国外,绝大部分专业,都是相似的。

外在的原因当然包括读博士的人数比较少,社会压力也会在这个时期增大。毕竟在别人结婚生子的时候你还在读书,毕竟人家聊的话题你大多觉得比较浅薄,毕竟你关注的人家都听不懂...这个“格格不入”的感觉才是造成社会对于博士“曲高和寡”的印象来源。

然而,最主要的“孤独”的原因,并不是以上的可能性因素。而是你的任务是由你这个“个人”来完成的脑力劳动,因此会造就“孤独”的绝不仅仅是外在环境。当然外在环境热闹的话会冲减掉一些孤独感。如果在荒山僻壤的肯定更加孤独,这是毋庸置疑的。

6、前期工作:

如果想要考博士,需要一些基本的前期工作,我列举如下

(1)筛选学校:这是期望值与个人能力评估的综合考量;

(2)前期咨询:联系你心仪院校里的学长学姐,或者就是单纯的问一下已经读博士的人,看看他们的生活究竟如何,这样你的心里有个底,方便更好地做决定。

(3)联系导师

学校的官网上有报名网页,上面会详细列举你所要报名的专业以及指导老师,也包括老师的邮箱。这一点,其实不难查到。就我所了解的情况而言,经常有博士生在考之前并不认识导师的,只是通过邮件联系。

(4)准备好英语

英语的重要性应该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对于博士生而言,不会阅读英文文献,你的学术研究能力就会大打折扣。所以你不只是为了能够考进学校,而是为了以后啊!至于考试的分配,绝大部分院校的英语试卷,主观题都占据40%——60%左右。这是由它的功用决定。毕竟你以后对于英语的用途更多的就是翻译和写作,因此翻译和写作在英语考试中也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比例。所以需要抓好这两大块,当然阅读也很重要。

(5)专业课准备

各个学科的专业课内容不同,这里就不详述了。我只能说,社科类的考试绝大部分是论述题,属于自己知识的发挥。因此在复习的时候做知识点的梳理,用”思维导图“或”知识树“还是很有效的。

(6)复试

学校与学校不同。有些学校是初试与复试一起,这样估计也是为了外地的考生着想。还有些学校是初试复试分开进行,初试成绩公布后,再进行复试。报考外地的学校最好了解一下这个具体的情况。复试一般分为英语与专业课复试。具体的情况还是各个学校与专业都不同。

(7)毕业之后:

1、高校工作。在毕业前期,就开始在各个高校投递简历了,也会收到一部分的面试通知。这一点和其它找工作是一样的,你进入到合适的高校,就会成为一名讲师啦~恭喜你,以后与讲课、文章以及课题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们的简称叫做——科研生活。

不过我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现在高校都在提升自己招收老师的标准。很多学校与专业已经需要博士后学历了,所以,这只会是一条门槛越升越高的道路。毕竟高校的生活在大家的眼中都很“清闲”,具体的嘛,就是冷暖自知。反正能说明的是(1)收益不高。高校老师的收入绝对不算低的,但是也绝对不算高。比起很多公司白领金领动不动年收入上百万来说,老师的工资一直都不能算很高。(2)有寒暑假。高校老师确实有寒暑假,这一点是真的。只是不像学生想的那么长。因为他们往往需要出试卷,批改试卷,开学之后还需要早点回到学校开会,因此中间的时间一般也不算太久。还有...每年都有需要申请的课题在等着你呢,邪恶的笑~ (3)合同制。现在高校老师的压力也在增大,合同制的引入使得每一年都会有绩效考核,基本上是以发表的文章与申请到的课题来作为评判标准。当然理科生可能还有实验的研究结果?我不太清楚。

所以,想走这条路的同学,万望三思,比对再三啊~不要只看到表面光鲜,一定要看到内在的生活与压力,才更加了解是否是你真的想从事的职业。

关于高校老师,就先说到这里。

2、其他途径,我不太了解。看到有考公务员的,有去公司做咨询顾问的...具体收益不知。请诸君自行了解。

至于要不要读博士,如何去分析其中的利弊,如果有需要,我会再开一篇文章来写。其实很多时候,利弊的分析本来就在答案之中。人们总是愿意看到好处,想要两全其美。但事实上,答案中已经蕴涵了price,能够让我们做出取舍的,其实是其中所耗费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over~

你可能感兴趣的:(想要读博士?这是一篇前期的科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