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谁的心中不曾有过一排琴键?

《海上钢琴师》-谁的心中不曾有过一排琴键?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昨天重温了一遍《海上钢琴师》,影片讲述了1900年在欧洲与美洲新大陆的豪华游轮弗吉尼亚号上,锅炉工在钢琴架上发现了一个婴儿,收养了他并起名1900,几年后锅炉工因为意外去世,1900也在失踪几天后被发现坐在钢琴前无师自通的弹奏出了无比优美的音乐。在这座海上浮城上,1900成了一名伟大的钢琴师,终身未踏上陆地一步,数年后,在被废弃的弗吉尼亚号即将被炸药炸毁之前,他的朋友找到了他并劝他下船,但1900最终选择了跟这艘船一起在大海里化为灰烬。

《海上钢琴师》-谁的心中不曾有过一排琴键?_第2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1900宁愿死在船上也不下船?再次看到影片的最后,当1900说出那段为什么不愿意下船的原因时,脑袋里竟然冒出两个字“我懂”,当准备写点什么来说明这个问题时,又觉得“我懂什么啊?”,根本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表达那份理解。

    “我不下船,不是因为我在陆地上看到了什么,而是因为我没有看到什么”

        没有看到的那部分才是1900想要的,而这部分陆地上没有,或者说要想拥有太难。陆地上有千万条路,有千万座房子……一切都没有尽头,你怎么知道什么才是你真正想要的?船的长度是有限的,钢琴的琴键是88个,在这88个琴键上可以尽情的演绎无限的天籁?每一次演奏都是灵魂的自由绽放与尽情舞蹈。而陆地太复杂,这是上帝才玩得起的键盘,只有上帝才能尽情操纵的键盘。我们凡人不行,在陆地上,我们只能裹卷着灵魂,在日常的选择与追逐中消耗掉光阴与生命,又有多少灵魂穷尽一生都没有被绽放过,甚至重来都没有被看见过,哪怕只有一次。

《海上钢琴师》-谁的心中不曾有过一排琴键?_第3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1900的成长环境是简单的,温情的,也是孤独的,简单与温情给了他善良、爱与审美;而内心的孤独又将这种审美的需求推向了极致。钢琴、音乐对于1900来说不是追命逐利的工具,这些就是他自己的一部分,所以他对于琴键来说是纯粹的,琴键对他来说也是纯粹的,他们是一种彼此成全,当他的双手触碰上键盘的那一刻,那种孤独中又自带一种圆满。那种沉醉在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中的强烈的美感才是1900真正想要的。

      我没法做到羡慕1900,没有国籍,没有父母,没有生日,终其一生,全部的活动世界只有一艘船,甚至没有什么人能真正走到过他的内心;我更没法做到同情1990,如果他真的迈出那一步-踏上陆地,找到一处住所,找到那位心爱的姑娘,娶妻生子,为生计与名利奔波,应付世俗种种,这当然会是一种热闹,可是我担心热闹的背后会有些东西在悄悄的谢幕。当艺术成了谋生的手段,那份纯粹的赤子之心难免会被打折,灵魂深处那份世外桃源般的安宁与自由也终将会被破坏,因为热闹终是要消耗生命的能量的。这样的生活是你的,也是我的,是大众的,但真的不太够浪漫……

      有人说这部影片是对感性的一种缅怀,因为理性让我们越来越机器化,其实,我更觉得这是对生命灵性的一种礼赞。毕竟,谁的心中不曾有过一排能让灵魂自由飞舞的琴键?


江北落叶:日常职场搬砖,闲暇读些有温度的书,偶尔码些有温度的字,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海上钢琴师》-谁的心中不曾有过一排琴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