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笔记

《穆罕默德二世:拜占庭的沦陷》

☆ 历史上所有以理智来和解的事情都是转瞬即逝的。

☆ 一切计划引发战争的强权统治者都是一样的,他们还没有完全做好战争准备以前,总是尽其所能宣扬和平。

☆ 跳跃对于强权者来说,只是一张废纸而已。

☆ 精英的意志便体现在将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

☆ 人世间所有的伟大行动都是默默无闻地完成的,而人世间所有具有智慧的人总能够把握机会,取得成功。

☆ 人世间空前团结的场面总是在最危急的关头才会出现。

《歌德:玛丽恩巴德的挽歌》

☆  歌德素来是善于克制自己情感的人,在他早年的作品里,我们很难看到这样类似的诗句在他创作的是各种出现。他在少年时代,就已经懂得怎么去掩饰自己的情感,到他青年的时候,更是知道如何去克服泛滥的情感,在写作中总是使用隐喻,象征性地流露一点自己内心的情感秘密。可是,当歌德到老年的时候,他却头一次在自己的诗行中放纵内心的情感。

《尼采:向宇宙高峰奔去》

☆  ……“我已经不是简单的精神与肉体的结合,而是第三种东西。我作为一个精神与肉体的整体去感受痛苦,同样,我的痛苦也是一个整体。”

☆  ……但尼采的天才在于他的善变:歌德擅长躲避危险,尼采则相反,他对付危险的惊人之举,就是纵身一跃,迎头揪住危险的犄角。

前面说的意思是,心理学和思想把尼采驱赶进痛苦的深渊,但使他恢复健康的同样是心理学和思想。

☆  他的痛苦,将他从一切束缚的罗网中剥离出来(虽然痛苦不堪,但获益匪浅)。他宣布,“病魔松开手掌,把我放了出来”,它是他自己体内孕育着的那个人的助产士,它既给予他生命,同时也给予他生之痛苦。他感激它,因为一切陈规旧习都被新的生命和新的视野所取代。“我仿佛重新发现了生命,包括我自己在内。”

☆  一切认识都源自痛苦,“痛苦总是刨根问底,快乐却常常停止不前,也不回首来路。”人“在病痛中会变得特别敏锐”。那种痛苦,那种始终撕心裂肺的痛苦开垦着心灵的田野,而正是这痛苦的开垦和耕耘才松动了土壤,结出累累的精神硕果。“使精神最终获得自由的是最深切的痛楚,它迫使我们深入到自己内心的最后角落。”谁咋痛苦中逼近死亡边缘,谁才能自豪滴说:“我对生命了解很多,因为我每每险些失去它。”

☆  ……他不是首先坚定信念而后才能承受痛苦,他的信念是从痛苦暴虐的酷刑中树立起来的。

☆  在尼采看来,痛苦只不过是疾病黑暗的此岸。而彼岸则沐浴在一片光明之中,而那光明是难以言状的,那就是新生,它比一般的生存状态更有深远的意味,它绝不仅仅是转变,不是的。它意味着很多,它是增强、提高和精练。从病痛的魔掌中逃脱,人会变得“更坦白,更敏感,更善于享受快乐,更能敏锐地体味一切美好的事物,感官也更加活跃”;既有孩童的天真,同时又更加精明机敏。这疾病背后的第二种健康不会轻易获得,它来自心灵迫切的渴望,是用无数的叹息、呻吟和濒临绝境换取的,这种“饱经磨难和征战”而来的健康,比一向健康的人那种迟钝麻木的舒适更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一旦品尝过这种战栗的快感,这种令人陶醉的狂喜,人们就会焦灼地企盼再度体验到它。

☆ 在他看来,他的每一个观点都仅仅是一个过程,甚至他的自我,他的肌肤,他的身体,以及他的思想成果,都被他看作是“很多个灵魂构成的集合体”。他还说了下面这句非常大胆的话:“对一个思想家来说,如果仅局限于一种人格,那将是一种缺陷。如果你找到了自我,你就得尝试经常丢掉自我,随后再找回自我。”他的风格就是不断地转变。在丧失自我之后再重新认识自我,始终在成长而从不会僵滞停止。

……歌德扩展自己时注意自我保护,自身没有任何损失,他提高自己而不否定自己。善变的尼采却正相反,他总是彻底摧毁自己,而后再完整地重建自己。

《斯科特:争夺南极之战》

☆  ……所以,我们可以说,看似徒劳的事业会重新结出果实,人类也会为迟误了的行动大声疾呼,希望能够将全部力量集中到那些有待实现的目标上。悲壮的失败依然光荣,这样的失败能够激起人们继续挑战险境的勇气,因为只有雄心壮志才能够将满怀激情的心点燃,去成就那历经千难万险才能完成的事业。虽然一个人在处于弱势的情况下同难以战胜的厄运战斗而遇难,但正因如此,他的心灵也会变得更加崇高。对于一个作家而言,这些在无论哪个时代看来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不过需要创作出来,而相比这些作品来说,生活本身创造出的悲剧却要多出一千倍。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