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体到云——我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自从发明了“人与群体传播跨学科大框架”之后,我便开始了个人知识管理系统(PKM)的整理工作。

因为哪怕你知道的东西很多,但记得的只会是梗概,而不是全文。拿出来用的时候总是不趁手,要找东找西。

比如我记得某篇文章中某些段落是有用的,现在要拿出来引用或者借鉴,就得回忆起从哪看到、关键字是什么,要搜寻出来,运气不好的话还搜不到。

所以,我们必须要拥有一种强有力的记事机制:“个人知识管理系统”——PKM(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从个体到云——我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_第1张图片
我的PKM

获取——>收集——>整理——>输出,是充分掌握知识的一个过程。

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这些知识的流动只在脑海里过一遍的话,难免会有忘记的时候。

以前我们会用笔记本辅助记忆,局限性在于笔记本容量有限、修改困难、很少随身携带。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人手也有一台大屏手机,潮流就变为用各种笔记应用去记录了。

这些应用不仅解决了容量、修改、携带的问题,而且还能跨平台(PC、各种手机等)、全同步(数据在云端),使我们能够随时随地用得上。

这样就能充分利用手机这个装置,扩展成为我们的“第二大脑”,作为一个知识储存库。

我的PKM包括了从获取到输出的整一套链,由各种信源、网站和一些软件等组成。


脑图类

脑图类应用其实很多,在我定义里“脑图”不仅仅是mind map,而且还有流程图、鱼骨图、甘特图等等。

所以,一个好用的脑图工具应该能画出绝大部分我们需要的图类,就像纸和笔一样自由。

实践下来,也唯有Processon是我用得最趁手的。这是个在线的H5作图工具,在哪都能直接用。


笔记类

我对比过onenote、evernote/印象笔记、为知笔记,还有我现在主力的有道云笔记。

onenote

优点:功能最强大,有最可靠的orc识别功能。

缺点:微软出品必属废品,臃肿又不稳定、同步又烂、不支持第三方open ID登录(我都忘了n次密码了)、只能跟随office更新……

evernote/印象笔记

优点:好看,有标签系统,功能也多

缺点:太吝啬了,免费和收费的空间都太少

为知笔记

优点:功能强大、支持扩展、摘录功能强大(做网摘软件出身的)

缺点:界面好难看,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倒闭

这样看起来貌似还很不错对不对,下面有道云笔记开始分分钟教你做 人了 应用。

上面提到所有的优点,它一概都没有,就是那么屌!

那它怎么会让我死心塌地呢?

有道云笔记

优点:免费就很多流量和储存、支持办公文件等云保存、程序稳定、同步稳定、二级文件层级架构

缺点:没有标签系统、编辑功能鸡肋、阅读体验很差、功能很少

See?

免费+办公需求+稳定,这就解决了用户的痛点!

对,为知也好,onenote也好,大象也好……都不能同步办公文档的!

我可不想笔记软件只能记笔记,要同步文件又得开百度云;我可不想同步半天结果崩溃了……

锦上添花首先你是得块锦缎!

一个产品是否好用,最重要的就是有没有戳中用户的痛点,这才是关键!

而其他所有的功能,其实都可以通过更合理的使用方式规避!并非最重点的矛盾!

所以我用的笔记软件只有有道云(保留onenote是为了它的ORC功能)


笔记心得

从个体到云——我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_第2张图片
我的目录结构

大体而言,我分类有四个

收集:碎片知识、还没分类归档的知识、临时资料

整理:经过分类咀嚼后的整块知识,归类到某一领域存档备查

输出:自己提炼过后的东西,可以是PPT、文章或者脑图等

办公:办公用到的文件、自己编辑制作的文档

“收集——>整理——>输出”

这种层及目录结构算是比较合理的,也建议大家按照这种大框架去构建知识系统。

有点惋惜的是有道云现在不支持标签功能。

标签是让知识“立体”起来的重要功能。

比如一个谈判技巧,用到了心理学上面的知识,应用在商业上。

用标签可以加上“心理学”、“商业”,但用层级结构就只能分在商业上了。

我的解决方法就是,把“元认知”和“思维地图”记在脑子里,把一些具体的资料性东西放在有道云上,把有道云当成是“个人信息管理系统”——PIM,也就是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把它当作是一个随身的私人书架。

至于其他的功能

比如ORC、脑图等等,因为这样处理通常在PC上,我就打开专业门的软件,处理好了再扔进有道云里同步好了,反正这些功能不用常驻内存的。

我有打印文章的习惯,然后仔细划线、分析,所以一些笔记我是用word的形式保存的,以便我打印出来,word也能保证其字体排版美观。

也有一些资料其实是pdf等格式。

如果不是有道云,其他的笔记软件就没办法满足我这个需求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个体到云——我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