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热的三国大剧《军师大联盟——虎啸龙吟》中,吴秀波将司马懿聪慧果断、隐忍避让、刚柔并济的智慧形象演绎的淋漓尽致,一时间圈粉无数。
林克本人更是对司马懿崇拜不以,很好奇懿年轻时未曾有上过战场的经历,却每每能于帷帐中想出奇谋善策,决胜于千里之外。
林克认为,帮助司马懿在乱世中荣取一番成就的最重要的要素,在于其对“人心”的把握。
这一优点早在当初司马懿的“连吴抗蜀”的计策中就可以初见端倪,且听我慢慢道来。
话说关云长围曹仁、水淹于禁七军、斩庞德,一时间威震华夏。
曹操见其势不可挡,恐被孙刘联盟包围,本准备迁都逃跑。
可司马懿此时出一妙招,不但解了当下围困之急,又破了孙刘联盟,为魏国长期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懿这一妙招就是策反孙权,托人告诉孙:关云长做大破坏三国鼎立的平衡,对吴不利!
孙权听后,立刻派吕蒙偷袭荆州,使关羽被斩,自此孙刘联盟破产。
难道孙权有什么特♂殊的嗜好?居然会乖乖的听司马懿的话,把屠刀指向自己的朋友,而不是面前这个强大的大魏?难道孙权史书读的少,这么快就忘了六国因为不合被秦国逐个击破的惨痛教训吗?
后事有人因此评价孙权的治国之策为制衡,即三国之中谁强就削弱谁,连三国杀这款游戏中,孙权的技能都以“制衡”命名。
而我认为,一个严谨的人不应该只依靠贴标签去认识事物,更何况孙权乃一国之君,不是死板的腐儒书生。我认为司马懿之所以可以准确的预测孙权的想法,使孙权中计,靠的是他洞察人心的本事。
自孙权向刘备讨还荆州,刘备不给之时起,两国其实就结下了梁子。但孙权为了自保,还是愿意和刘备结盟。
没想到,刘备在阳平关大捷后,汉中的势力进一步稳固,更不愿意归还荆州了。
那么问题来了,从抢荆州到关羽大破魏军这一全过程,都被孙权看在眼里,如果你是在一旁全程打酱油的孙权,你会怎么想?
蜀国有猛将打胜仗,还有谋士诸葛亮出奇招。蜀国若能灭了魏国,要灭吴国还不是轻而易举?因此,孙权会听司马懿的建议主动攻击盟友,也就不足为奇了。
问题是,为何司马懿这么笃定孙权怕蜀大于怕魏呢?这就是本文要科普的重点~
社会心理学理论:“在一段长期关系中。对你越好的人,你对他越差;对你越差的人,你对他越好。”其逻辑如下。
人类自远古群居时期起,为了防止自己的劳动成果被游手好闲者分享,有这样的特性: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有劳者有食物,无劳者无食物。
因此在短期行为中,对我好的人,我也对他好,对我不好的人,我对他亦不好。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中的人们有了各自的分工,诞生了领导者&下属,强者与弱者区分越发明显。
人们的交往不再保持着绝对的公正公平,总有强势者会欺凌弱势者的利益。
那些侵犯我们利益的人分为两种,一是比我们地位更高的强势者,二是比我们地位更低的弱势者。
强势者侵犯一次尝到甜头后,下次还来;弱势者侵犯一次,我们就会怼回去,下次他就不敢再侵犯我们了。
这样久而久之,能够侵犯我们利益的,只剩下地位更高者,而我们还需要对地位更高者示好。同理,那些对我们好的人往往是比我们地位更低的弱势者,我们往往会不经意的侵犯他们的利益。
注意:这里的“势”指的是地位、关系、经济、规则、社会制度等等对你的行为有影响、控制作用的抽象概念。
由此,人类社会的长期行为就变成了:“善待我者,恶还之;恶待我者,善供之。”
举例来说,上司、甲方对我们往往比较傲慢,我们当然是恭敬待之。公交车上老奶奶“抢走”了我们的座位,无论国内外,大部分人都会恭敬待之。
反之,父母对我们很好,我们却时常使他们操心。销售员辛辛苦苦推销产品,客户往往态度冷淡。这是因为客户在“势”上地位比销售员更尊贵。
这种社会行为规律,现在还依然是社会的热议话题,例如:“对他越好,他越不懂得珍惜”,“为什么有些人给脸不要脸”。
很多时候,别人之所以对你不好,或者你之所以想要主动对他好,都是因为你在潜意识中,认为他比你地位更高,更加强势,因此你的身体自然而然的做出了这样的反应。
例如屌丝若是追到了女神,一定会百般呵护,尽心讨好,这就会导致你成为关系中的弱势一方。
此刻起,人自远古时期遗传下来的本能开始作祟,短期内,女神会对你“报之以李”,可是一旦发展为长期关系后,强势者天生会欺压弱势者的本能就会复苏。(优先遗传优良基因的本能需要)。
此时女神一定会产生寻找更优秀的遗传伴侣的想法,一切都是遗传基因作祟。
生活中,许多人精会利用这条定理来为自己获取更多的好处。
例如你获得了某人的帮助,欠了他的人情,他在社交规则这个“势”上,就高你一等。
你肯定希望早日回报一定的好处来平衡你们之间的关系,这时候如果他找借口推辞了你给的好处,你在长期的关系上就会一直处于劣势,下次有更大的忙找你帮时,你就得付出更高的代价了。
现在,我们再来分析为何孙权会中司马懿的计谋把。从刘备不愿意还荆州起,这段长期关系中,孙权认为刘备是处于弱势的(欠我的城),作为强势者自然有决定弱势者的利益的权力。
而刘备似乎完全没有作为一个弱势者应该有的自觉,反而坐拥别人的城市毫无顾忌,“强势者的利益不可侵犯”的生物本能使得孙权极有可能会做出报复行动,这才是导致孙权打破盟约的导火索。
“吴国是强势方”这一观念不得到改正,作为当权者,他的内心对蜀国的猜疑就会不断增加,寝食难安,生物的本能会不断的警告他。
气死周郎、骗娶孙尚香、荆州不还、灭魏吞吴等等,给孙权一点时间,他可以想象出一万条伐蜀的理由。
人心是善变的,我们没有办法猜透他人的所有想法,我是想睡觉还是想吃饭,他人是很难猜得到的。
因此,司马懿所懂的“人心”,实际上是能够准确判断不同人之间的关系,并且当自己处于这种关系中时,他总能找到让自己变为强势者的方法。
一旦成为强势者,就可以随意侵犯弱势者的利益,而此时弱势者还会对强势者毕恭毕敬,剧中,司马懿最擅长把自己的生死作为使自己变为强势者的筹码。
典型事例有以下几个:曹叡做皇帝时,曹真被司马懿害死,一时间四位辅丞只剩下司马懿,司马懿成为了曹叡政由己出的最后一道障碍,但是曹叡不敢杀司马懿,因为司马懿是击退诸葛亮的唯一武器。
从此曹叡与司马懿的关系如下:朝堂之上,曹叡皇帝为强势者,随意欺凌司马懿无畏;而超躺下司马懿掌握兵权为强势者,皇帝也得畏惧三分。
其中曹叡敢通过杀郭太后(司马懿妻子的义妹)来测试懿的忠诚,但也绝不敢碰司马懿,且杀郭太后的理由绝对不能涉及国家大事,因为在国家的层面上自己是弱势者(司马懿多次救国有功),于是杀郭的理由为“害死自己的母亲”,把事情定义为家事,从而使自己回归强势位。
因此若你也想像司马懿一样,看清人心、掌握人心,就要看清楚在何种环境下,谁为强势者,谁为弱势者。
当你能看清人在长期关系中的各个不同的位置时,你就能够做到掌控别人的行为了。有人可能要问如果当局者不知道自己是强\弱势者时,你这一套预测方法不是不管用了吗?
我们可以学司马懿呀,用计唤醒强势者的欲望:在诸葛亮四出祁山时,懿让自己的夫人去挑拨李严(托孤重臣)和诸葛亮的关系。
当时诸葛亮出祁山打仗去了,在汉中李严就是强势者,然而李严惧于诸葛亮的威严,强势者的本能被抑制了。
直至中了司马懿的美人计以后,强势者的本能被唤醒,被捧得飘飘然,认为自己在朝堂中的权利达到顶峰。
于是李严开始为自己的私利考虑,觉得若诸葛亮胜了司马懿,自己在汉中的地位就不保了,因此故意延误蜀军军粮运输,导致诸葛亮军队粮草不济,四出祁山失败。
当你能够看清关系中的强\弱势者;并且能影响、制造强\弱势者时,你就真正做到了“看透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