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件技术大会 Day 2

今天的四个分会场的选择还挺难的,问了问部门的另一个同事,得知他全天都准备窝在云计算那个分会场。我想了想,干脆等后续听他们分享吧。
于是自由了,第一堂选择的是产品设计思维的《产品人七诫》,是一个资深的需求咨询师的分享,非常非常有趣。

产品人七诫

徐峰

一、别把自己当用户(用户研究)

中国软件技术大会 Day 2_第1张图片

用户总是在改变。把自己代入用户的角色后,反而看不到用户真实的需求。

徐峰解释了用户行为不同的原因是:不同用户成长经历不同,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导致了不同的行为模式,也就产生了不同的需求。拿90后使用炒股软件作为例子,90后的受调查者表示现在的炒股软件不好用,因为没有购物车的功能,选好的股票不能放在购物车里,等行情好了直接填数字交易。这就是典型的淘宝思维。

于是不仅感叹,等产品经理的产品经验提升了,你就老了。

接着说起几个主要用户群体的特征:
信权威——>1966年前生人。电视购物抓住了这带人的需求,现在这代人开始懂电视是假的,但是开始信微信
信自己——>1966-1979年生人,特征是保守,责任感爆棚。
开放式信任——>80后(缺物质,因为物质而跳槽),90后(缺精神,因为精神不满而跳槽)
未来主流用户——>平面化,二次元文化。

就目前来说,产品经理已经很难通过问问题来明确需求,而是需要思考和分析。因为痛点不一定能被用户识别,因为痛习惯了。产品经理寻找的是尖叫点。

但是对于ToB的产品,无法用人级的用户分类,而是企业级的用户分类。找出业界标杆而后分析。

二、别把方案当需求(需求)
Want——>Need——>Win
Want是方案级需求
Need是问题级需求
Win是人性级需求(比如美图秀秀,把生活变美好的人性需求)

该如何识别这几个需求呢?

方案级:描述出来的东西如果偏向于系统实现。
问题级:描述出来有明确需求,体现用户做完得到的价值。
人性级:偏向哲学和内心的情怀。


中国软件技术大会 Day 2_第2张图片

三、别把功能当场景(策划)
所有场景都可以分解为四个维度:不同意图,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周边
所有设计应该站在场景上,而不是功能上。

中国软件技术大会 Day 2_第3张图片

四、别把好看当好用(体验)
用户体验有三个层级:

  1. 有用(能解决问题)
  2. 好用(合预期)
  3. 爱用(对脾气)有个性有价值观有脾气,但是有铁粉就会有黑粉

徐峰表示这个涉及到了认知心理学对人类和产品的看法(推荐《设计心理学》)。
听到这里,我才意识到光有好的设计不一定能吸引到用户。这个世界上最主要的还是人性。

五、别把盈利当模式(生态)
举例:淘宝的评价模式,曾经是拉平商家的功能,现在为新商家带来了压力。

六、别把改变当创新(自然)
先提出个问题:为什么微信支付慢慢变强?

支付宝为什么变强,因为有电商。
而微信支付的变强点是红包。红包功能火遍中国,这就是符合用户的自然。从社交做到支付,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的红包就是世情。

而支付宝想从支付做到社交,结果出现了前一段时间的社区模式,也出现了750事件。从钱做到社交,自然变成了金钱至上。

七、别把偶然当必然(超越)
现在很多产品说风口,其实风口只是一个现象级的机会,不足以承载一个持续性产品。也不要把产品的成功归结为必然,很多产品其实都是偶然。
作为产品经理,多研究一下产品为什么失败,能得到的经验更多。

录音已发,闲时听听吧。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2509342503&uk=3190277041

听完这节演讲,另一个分会场的讲座已经开始了,可是没想到是个广告………干货有限,只记录了一点。

容器

Rancher

Docker、Mesos和kubernetes是目前三大主流容器编排引擎,其中Kubenetes是目前最流行的容器编排引擎,其热度和贡献者均大幅度领先,而Docker拥有最大的用户群体,是事实上的容器行业标准

容器技术在企业落地,需要考虑包括编排调度在内的多个层面,包括网络存储监控日志安全等等。

目前来看,云仅仅是实现了快速部署,但是其上面的软件安装并没有实现。因此云+容器才能实现环境快速部署。容器在企业环境投产是容器应用普及的必然结果,开发,打包,测试,部署,运维均放在容器里。保证环境的一致。

广告时间:Rancher容器管理平台,国内用户有平安科技,广发证券等。不过搜了下Rancher真的是一家很厉害的公司。

第三个演讲是新浪的大数据作用在IT运维领域

当研发和运维遇上大数据

新浪 凌霄

在新浪前期,做运维时有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用户投诉问题定位慢上。
以此为背景,新浪it团队审视it基础架构,发现了几个孤岛:

  • 信息孤岛
    各类应用单独开发,接口规范不通用,难以整合。
  • 数据孤岛
    各个应用间的数据互相隔离,没有整合在一起。解决方法就是将日志集中存储
  • 逻辑孤岛
    常常出现开发认为接口返回就没问题,产品认为返回的不正确有问题造成的逻辑不认同。团队间协作不足。

因此新浪的数据团队建立了一个数据分析平台(图)


中国软件技术大会 Day 2_第4张图片

通过平台进行数据驱动的故障定位,过程为:
发现问题——》定位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

但是,单单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是不足的。日志需要整合,养成,才能变成带有足够信息的数据。

例如:WWW日志+GEOIP,CMDB+基础监控+业务信息=更有价值的多维数据

拿到有效的数据后,告警系统就可以开始运行了。这里有个误区,通常来说,公司都希望告警系统可以足够灵敏,但告警是不是越快越好呢?

对于探测类告警,如果太灵敏,可能产生报警风暴。(如设置CPU阈值大于50%)
对于定位类报警,如果太灵敏,可能由于告太多导致局部干扰性。

因此,有效报警是需要人工介入的报警。

最后,新浪分享了数据驱动中数据团队的定位:

当问题产生时,几个部门根据数据进行协作。而数据团队是创造一些处理数据的工具,并输出工程师为业务团队进行数据分析支持。

中午终于吃到了会展的午餐ರ_ರ


中国软件技术大会 Day 2_第5张图片

中国软件技术大会 Day 2_第6张图片
味道还不错ꉂ ೭(˵¯̴͒ꇴ¯̴͒˵)౨”

下午的课我仍然选择了产品设计思维,这节课的思路很新颖,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会将用户全部的行为完全考虑,而后思考在每一个环节能为用户做什么。

从产品设计到服务设计

From Product design to service design

讲师在自己的公众号上也针对这个专题写了一篇文章,可以看看:http://mp.weixin.qq.com/s/wFSDXYdPWmDhi67FiHAe-w

对于一个线上和线下结合的app来说,决定用户体验的不仅仅是app是否好用。比如百度外卖,如果送餐送的慢了,用户怪的仍然是这个产品。

产品不等于解决方案。

产品设计时画出故事线,演进客户行为而后研究得到需求。这就是SERVICE DESIGN。让设计不仅仅停留在产品层面,更专注体验和交互关系。让用户感觉到“好用”。

推荐一本书:《思考快与慢》

服务设计原则有四个:

  • 用户视角
  • 整体性
  • 具象为实物
  • 集体创造

如何进行服务设计?
1.用户画像
例如一个常见PERSONA:CBD女白领,大学本科,非本地人,24-32岁,月收入5000元以上
这样就够么?

好的用户画像应该包括:背景资料,故事,和产品的故事,期望,关心的话题,怎么向别人推荐我们的产品

画像并非一个实际用户,去现实中观察,别把自己当用户。

2.用户旅程图
在一个服务中,通过某种媒介产生价值交换的那一刻,称之为一个接触点,由接触点按顺序组织的一个流程图就是用户旅程图。

3.蓝图
蓝图是一种用可视化的方法详细、全面的描述用户体验传递过程。包含前台传递、后台传递、支持处理等过程,需要关注前后台的相互关联。

4.设计最小可行性服务
从简单的办公室O2O开始,在办公室拉几个人开始模拟。
朋友圈测试,在朋友圈拉人体验产品。

5.数据收集与验证
7-11的数据收集:所谓在必经之路上收集
因为7-11在收银机上做了限制,结账时柜员不按一下客人的年龄段钱箱弹不出来。


中国软件技术大会 Day 2_第7张图片
7-11的收银机,收集产品的消费群体

需注意:主动收集数据不如被动收集数据;解读数据比收集数据更重要。

最后一张ppt作为这个演讲的收尾。


中国软件技术大会 Day 2_第8张图片

录音分享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2555560816&uk=3190277041

大会我听的最后一个演讲是Mesos在Qunar的应用。主要是通过Mesos,docker等实现了弹性扩展和日志数据采集和分析。因为有点太专业,没怎么记录,但是最后加了讲师的微信,后续交流一下。

整理笔记好累(╯‵□′)╯︵┻━┻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软件技术大会 Day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