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RM七层模型的理解

众所周知:开放网络互联模型的七层名字,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那么是否知道这七层划分的依据呢?

我们知道,肚子饿了要吃饭,下雨了要打伞……不可能凭空出现毫无依据事情!

那么OSI的分类依据究竟是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来?

答案是肯定的。通过对各种资料的参考分析,我认为它的分类依据是:先分软件层和硬件层,然后根据数据在介质中易用,准确,完整、可靠,安全传输的需要而设计。而软件层的分类依据依然是易用,准确,完整,可靠,安全。

何为准确:准确就是目标正确,不会偏离方向。

何为完整:完整就是数据不丢失,不受干扰变化。

何为可靠:可靠就是今天用了,明天还能接着用,后天还能接着用……

何为安全:安全就是数据具有保密性,不让别人看的数据,别人不能看,看了也白看。


需要传输的数据首先被分在两个层中:高层和底层

高层产生数据,加密数据,和传输数据--不考虑数据在介质中是怎么传输的----也就是抽象层。

底层负责按照信道的特性对数据进行处理以方便进行安全,可靠,完整,准确的传输。--这是传输的具体的物理和软件上的实现。

传输层对应高层的每个端口接收数据并分段处理。并对数据完整性负责。

网络层将数据进行分组打包标记分发。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数据链路层将数据封装成适合在介质中传输的格式,有头有尾。保证了数据在传输中的的完整性。

物理层则负责解决可靠性问题。


本人才疏学浅,文中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指教,以正视听。

你可能感兴趣的:(OSI/RM七层模型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