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人生可以有多个维度,而时间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那个维度,人类最长寿者也不会比平均寿命高出一倍。从之前的物质与知识匮乏的年代,人们为了生存和食物而努力,到如今两者迅速爆炸的时代,选择的快速增加让人们眼花缭乱,时间都毫不留情的从身边飞过。处理好与时间的关系,找到自己的定位与目标,做出选择,然后立刻行动起来,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挑战。在行动的过程中,学习将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宿命与一生的挑战。而如何学习,值得我们细细的思考。同时,思考“思考”本身,将让我们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学会思考。一个人的才能,将是他的立身成功之本,而什么是才能,什么又是成功?
章
1. 时间之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
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我们怎样对待时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民国时期的大学者梁漱溟先生以两字作答:郑重。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的聚焦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的投入;不急功近利,亦不消极避世
。这像是一个孩子玩耍的态度,因此,在孩提时代,我们总是乐此不疲,而不会像成人之后,感受到那么多无聊乏味。这也类似于罗振宇老师提到的过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郑重也是这样一种态度: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生命应该是这样度过的
当他回首往事时
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样在临死的时候
他才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的经历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对于一个生命个体来说,时间是生命是子集。我们应当像尊重生命一样,郑重的对待时间。
人一生的时间极其有限,而在这个精神与物质爆炸的年代,太多东西显得眼花缭乱,分走了我们的很多时间。最糟糕的是这些事情将我们的时间分割得支离破碎,时间的碎片化让我们在不同的上下文中转换,载入不同的场景,大脑准备就绪的花费原本做的事情效率大大降低,所以我们应当尽量避免细小的事情打扰我们的进程。我们应该尽量去除生活中的杂音。
如何判断一件事是否该做:以时间之尺去丈量事情的价值。收益的维度有二,一是收益值的峰值大小,二是收益半衰期(收益衰变一半的时间)的时间,即I(Income) = i(income value) * t (time)
。通常收益值的高低不会有太大的差异,而半衰期的差异却可以从一分钟跨越到一生之长,所以我们应当尽量做一些长半衰期的事,同时,有高收益值更好。
-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玩半天游戏;暴饮暴食
-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做键盘侠;刷微博;刷新闻;网上闲逛;
-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培养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构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与厉害的人进行一次正式的交流;
-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学习新的知识;理解一首诗;与友人短时的沟通;
同时,那些经典的书则是超长半衰期的典型事物,所以读经典著作是一个非常高效的长半衰期活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有限的时间在无限的学习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所以管理时间也就显得愈发重要。使用时间的维度可以有“快”、“慢”,工作快而高效,这是所谓的“积极未来视角”,生活慢而闲适,这是所谓的“积极过去视角”与“享乐主义视角”平衡,珍视亲情友情和爱情,对已有的东西心怀感恩,并享受当下。这应该就是古人所说的张弛有度
。
心理学家发现,在闲暇时间看电视这种“被动式休闲”活动带来的满足感远远小于从事一项业余爱好这种“主动式休闲”锁带来的满足感,这种差异带来了另外一种使用时间的维度-“深”与“浅”。“心流”(flow)由心理学家齐克森米哈里提出,它是当人投入一件事情时,可以完全投入其中,并可能达到一种“心流”状态。所以获得高质量的休闲很简单,找到并保持一种长期的业务爱好。由此,我们也知道,事业与生活的平衡,就是处理好时间的“快”与“慢”、“深”与“浅”。
五年计划。时间飞逝,显然没有一个良好的计划无法从容的面对这些变化。五年是一个不长不短时间段,五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人跨入另外一个人生阶段,又不至因时间太长变数太多而无法估量。五年时间可以从象牙塔到公司的中层,亦可从初级到高级,甚至于从懵懂到为人父母。像国家的五年规划一样去科学理性规划自己的五年,迈出坚实的每一步,从容面对来自未来的挑战。
2. 寻找心中的“巴拿马” -- 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从终极问题出发:以人生最高目标作为第一选择。
取乎起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论语》
因为人性的懒惰,会让人有一个心理及格分数,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意外因素导致对结果的影响,很多时候最初的设定目标和最后的结果产生比较大的差别。更高的标准,才会有更好的选择。找到自己心中真正的渴望,提升自己的格局。
因为惯性和常识,人通常会为自己增加许多隐含条件,让自己的选择面变窄,甚至进入死胡同。我们要剔除这些隐含假设,就像扔东西一样,反复仔细斟酌一个条件或一个事物是否真的有用,或者影响是否如自己想象的那样大,给自己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这种模式让我想起了另外一句话:“提高生活品质,学会定期扔东西”,智慧这个东西,就藏于最简单的生活之中)。然后,在所有可能的最好的选择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出选择?因素穷举,赋权,加权,这称作维度分析法,加权后得出总得分最高的那个,便是最佳选择,当然有的时候,聆听内心的选择是最佳做法。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优秀的人通常都很全面,这是因为他本身固有的特质,做出选择之后,还是这些固有的特质帮助他取得成功。
3. 即刻行动 -- 最有效的,是即刻行动
说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 胡适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不管怎样,开始就好。因为内心的懒惰,恐惧,侥幸,以及完美主义的作祟--只要不做就不会失败,那么我还是完美的。这对我们的行动产生了重重阻碍,这些阻碍有时甚至超过事件本身的难度。克服这些难题,唯一的方法就是行动起来,然后一步步坚持。坚持本身并不难,难的是每次都坚持,我们可能因为一次意外的中断,就放弃了整个坚持,我也将此归结为完美主义的作祟,我们应该意识到:每次都坚持是一件困难的事,有时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中断了坚持,并不代表放弃了坚持本身,只要我们在下一个时间节点继续坚持或者抽时间补上这次坚持就好
。
过度准备是另外一个我们可能犯的错,要知道,我们永远无法完全准备好。做好适当的准备,就开始出发吧。在做中思考,调整,优化做的方式。为了让我们容易开始,我们需要先排除掉记挂成本高的小事,比如买东西,取快递,缴费,记账等。做这些小事本身所花费的时间成本低,而消除的记挂效应却很高,同时这种完成后的正反馈也让我们更容易开始其他的事情。
最小可行化产品,这是现代互联网公司带给我们的启发,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这也是“精益创业”(lean startup)的精神内核,用最少的资源以最快的速度做出最基本的产品。把状态从未完成变成“已完成”。
怎么做?思考Photoshop和模块化。一件事情通常是复杂的,而人的大脑通常不能一次处理非常复杂的事情,所以拆分就显得很迫切而重要了。将任务拆分,一个模块一个模块的完成,这降低了我们心理的负担,也提高了我们把控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分工还带来效率,福特发明的流水线给现代工厂带来了巨大的效率提升,我们也可以借鉴其思想,就是降低做完一件事情所花费的上下文切换代价的总和。将任务拆分,把相同认知类型的事组合在一起完成,文字工作与文字工作组合,计算工作与计算工作组合,思考与思考组合...通常一件事物都有自己的框架,就是所谓的核心,也是一件事物正常运转与灵活扩展修改的基础。这部分的工作是硬核(hardcore)工作,最费脑力,上下文的切换花费最大的工作,对于这一部分工作,我们需要一个独立不受打扰且持续的时间段来完成,这有利于我们达到“心流”状态。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总结。做完事之后将其经验沉淀下来。梳理其背后的逻辑,将其抽象为一个范式,认识到问题的本质,理解问题在范式上所进行的变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当积累得多了,会发现问题背后的范式大多相同,不过是各种因素的综合,叠加,交错,影响,这有利于我们看清背后的本质。所以我们又应该以怎样的范式去梳理问题呢?分析一件事应该分析纵向的事情发展和横向的对比。
- 纵向:
- 这件事完成得怎么样?好或差,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好是因为做好了什么,还可以更好么?差是差在哪里,可以怎样改进?特别注意关键点(key point)。
- 我是怎么得到处理问题所需要的原始信息与拓展信息?我得到的信息是否准确?还有更好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么?
- 我处理问题用到了哪些方法,哪些工具?这些问题和方法是否恰当,能否改进或者有更好的可以替代?
- 我的进度把控是否得当?
- 为了改进处理问题的方式,我是否得到了准确及时的反馈?我可以从哪里得到反馈?别人的批评or用户的feedback,抑或是一个log输出?
- 完成这件事,对自己以及外界都有何意义?
- 横向:
- 我处理问题的方式和别人比怎么样?差在哪,怎样改进?别人的方式是否更加巧妙,可以借鉴?
- 我和以前比是否有进步,我是怎样做到的?哪些地方有没有变得更差,为什么?
- 和预期比,是否有偏差?出现偏差的原因?如何科学校正自己的预期?关注意外,意外说明自己的认知还有不足。
- 自己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是否有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怎么避免被干扰或者将干扰因子降到最低?是否有受到自己内部情绪或思维局限的影响,怎样优化控制自己的情绪,提升自己的稳定性专业性(专业与业余的区别是专业的人可以长时间稳定地输出高水平的结果)。
4. 怎样的学习,才能够直面现实 -- 如何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
主动构建知识:订立计划,实施学习,回顾整理。
学习的先导:向自己提问,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之前提出问题,想一想自己会去怎么处理,学到的方法有没有更好,好在哪里。
对事物深入解码:
- what can--能做到什么
- what is--是什么
- why--为什么我要采用他,这对我有什么意义
- how--他是怎么实现他。
寻结论还要寻过程,做归纳还要做延展,比相似还要比不同。
运用知识:如果不会用,等于不知道,知行需合一。大脑的LRU(Least Recently used)算法效应,大脑的容量应该是有一个限值的,大脑更容易想起最近经常被使用的,并且倾向于抛弃最近最少使用的。我们应当经常运用自己的知识,而对于知识本身,我们应该去建立结构体系,让知识本身更容易被联想推论到,只要抓住了树的一片叶子,就通过双向链表找出整棵树,就像一只蚂蚁,只要到达了树根,那么就能到达这颗树的每一片叶子。显然成体系的知识相比于散乱的知识更容易被记忆于完全复原,一个知识体系还可以和另外一个知识体系交叉,印证,结合,建立与其他知识图谱的关联,这个关联越强,我们的知识也就更加牢固,就能够承受更大的“遗忘风暴”。而且单一的知识系统难以还原现实的原貌,多个知识图谱的潜在关联,多个层面,多个角度的认知才能更准确地还原出现实的原貌。在对知识的运用练习中,需要注意知识与实践的交叉升级,知识处理问题,问题加深认识。在练习的过程中,准确及时的反馈非常重要,这是我们校正自己错误的依据。就像在一个黑暗球场中,不知道方向,不知道距离,听不见声音,盲目的投篮是没有任何效果的。
如何操练知识:写作,写作是对知识的系统性重构,加强我们对知识的理解,考验我们对知识的复盘能力,这是我们使用的基础。设计式操练,设计问题,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利用解决问题中运用到技巧与思考,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两者结合,做到能深入浅出的向一个外行转述,并能够让其简单理解入门是我们掌握这项知识的重要标准。
5. 向未知的无限逼近--修炼思维,成为真正的利器
简化信息,是清晰思考的前提,培养简洁的表达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考的方式。深入的思考需要屏蔽外界的干扰。适度的简洁可以保有更丰富的想象空间,就像读一本小说的人通常不喜欢被搬到大荧幕的版本,因为那只是导演自己的理解,可能和自己的想象差别很大,这就是所谓的想象空间。
欧阳公在翰林时,常与同院出游。有奔马毙犬,公曰:“试书其一事。" 一曰:"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一曰:"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公曰:"使子修史,万卷未已也。"曰:"内翰云何?"公曰:"逸马杀犬于道。" 相与一笑 --《唐宋八大家丛话》
发散思考,发散思考有助于我们穷举所有的可能性,不带任何偏见,例如一场头脑风暴。就像一颗苹果树,怎么才能保证得到最好的苹果?当然是从所有的苹果中选择最喜欢的那个,而发散思考就是使这个逐步摘下每一个苹果的过程。发散思考的时候不能带有批判性,因为这会压制和阻碍新的想法。
收敛思考,认真遴选每一个苹果,批判性思考,让每一个idea碰撞,摩擦,甚至产生新的idea。
复杂的问题通常需要多次先发散后收敛的思考过程。而且只是发散和收敛思考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通常我们还有一些技巧可以遵循。
人的大脑“一级缓存”极小,能同时处理的信息极其有限。一旦分散的信息超过了人脑能够处理的容量限制,那么一些信息就会被迫以softReference的形式连接,当需要处理的信息持续增多时,大脑就可能随机断开与这些信息的连接,这些信息就容易被忽略或遗忘。对此,我们的处理逻辑有两种,一是增加信息本身被记忆下来的容易程度,使用图像或表格。二是启用“二级缓存”,使用清单。
图像思考明显的好处是可以被更加容易的记忆,也更容易让知识形成“树”,树本身也是一种图(树形图)。图主要分两大种类,流程图--动态描述具体流程行为,根据流程本身固有的属性,可以分为线性、循环、复合流程图等,结构图--静态展示了结构格局,结构图则根据表现的方式和结构本身的属性主要分为层次结构图、交叠结构图、组合结构图等。
表格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找出更多看待事物的维度。因为“证实偏见”与头脑容量的限制,我们通常难以周密思考。我们可以借鉴“乔哈里窗格”,运用矩阵,来穷举组合出所有所有的可能性,达到周密思考的目标。首先列出每个维度,然后在维度内,通过取反,细分互补,演绎等各种技巧穷举出维度内的所有可能性,最后对在各个维度之前进行组合可以让我们的思考达到一个相对周密的程度。
清单思考,清单相当于我们大脑的二级缓存,是Rom而非Ram。清单本质上可以说是表格的一维版本,只是清单本身应用的场景与制作方式有所不同。清单有如下一些显而易见的好处
- 方便查漏去重。
- 可以作为行动指南。
- 可以规律性复用,便于培养习惯。
- 可以作为一种强制性固定模式,避开人思维的缺陷,情绪化,不可靠的记忆。
- 建立与维护成本都很低。
6. 努力,是一种最需要学习的才能 -- 不断优化你“努力”的方式
努力不是一场与意志力的较量,而是一种需要学习的“策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会爱上所从事的东西,从中挖掘快乐,寻找成就感。保持成长型心智:拥抱挑战,不轻言放弃,相信自己,并虚心从批评中学习进步。人各有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确实有,但作为一个个体来说,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
木桶理论本身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应该质疑,其套用在人身上是否就正确。一个人精力有限,而学习却是无限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我们可以推导出这个木桶理论并不适合人,首先木桶的大小如何定义,由谁来定义,假如通过大量的学习,暂时让这个桶接近满了,那么当出现一种新知识的时候,是否应当将这个新知识加入自己的木桶,如果要加入,那么当刚刚加入初期,显然对于新知识是几乎为零的,就约等于零,那么,可以说这个人的才能为零么,显然不可能,他还是那个优秀的人。
我们应该意识到时间的有限,集中精力发展一个领域的能力,专注于在一个领域走到最后,在专注于这个领域的同时,花很少的时间涉猎其它学科,对自己学习当前学科带来启发,避免走入死胡同。而对于我们的弱项,我们应该倾向于找到合作伙伴,用他人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弱项,这也意味着,保持竞争力的方式是拥有独特的优势,否则没人愿意和你合作,就像查理芒格的那句话
得到一件东西的最好办法是配得上它
。
给自己设定阶梯挑战,并逐步增加挑战的难度。“必要的难度”会迫使一个人不断前行,在一个领域走到极致,同时,极致不代表完美主义,因为没有完美的人和事,其中的度需要在练习中不断校正。
7. 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唯一的 -- 创造成功,而不是复制成功
现实世界没有说明书。现实世界的问题大多复杂多变,每个问题都是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现实更像是“荒野求生”。当然现实问题的处理也有一定的范式:
- 正确认识问题。
- 对问题先完全的独立思考,形成独立思考,主动分析的习惯,尽量去追寻到问题的本质,之后再通过查找其他的资料论证自己的思考。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 - 保持继续独立的思考,之前的思考会形成一个框架,可能会对我们后续的思考产生影响,甚至会先入为主的影响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所以继续独立,客观的思考非常重要。
- 不断地迭代,调整我们的处理方式,修复bug,并借修复实际问题的时候加强我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新构建的理论也让我们能更加准确深刻的看待分析问题,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思考理论问题,在理论中思考现实问题,逼促自己建立现实与理论的联系。
- 通盘思考,找到最优解。
简而言之,求解现实问题就是求解复杂性,求解不确定,求解未知,求解永恒不停的变化。
保持独立的思考,不迎合,不盲从。独立思考的经验累积会让我们成为一个独特的人,而对一个领域的深度探索,让我们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两者相加,我们就会成为一个独特而优秀的人。下面有几条独立思考的方法可以参考:
- 锻炼抗拒或延迟满足自己的欲望,不让自己沉沦在欲望之中。
- 质疑貌似最可信的言论,不盲从任何人,使用一个结论前先简单的独立思考一下。
- 思考最不可能的事,为其发展处可能性。
- 保留自己的“怪癖”,并将其争取的发展成自己独特的优势。
- 为小事物狂热,以小见大。
- 开展思想实验和行动实验,让思想和行动碰撞,互相激发。
感
- 因为这本书的评价很高,所以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认为在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会或者一本宝典,它将解开我心中的所有谜团。虽然知道No Silver,但还是抱有一番期待。结果自然是没有万能钥匙。
- 虽然我没有获得“宝典”,但是我知道了,智慧其实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厉害的人与一般人的差别最主要在于思维的方式以及坚持的积累。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是一般人的状态,而我们要变得优秀,那就需要Just Do It
。 - 读书要看序也很重要,读书前先看目录,理清作者的思绪,先假设自己是作者,已此章节名为课题,自己会写出什么样的书,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带着问题去看书。
- 我读书的速度需要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