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第六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圆满落幕。南昌大学参赛团队传来佳讯:学校三名选手获得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并荣获团体特等奖。
团队中的个人二等奖获得者之一廖小琴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金属方向141班的学生。在得知消息后,她很开心,说道:“那天闭幕式的时候因为赶着去实习,在火车上看着学妹给我发的消息说我们获得团体一等奖的时候异常兴奋,三个人都不淡定了,激动地整个晚上都没怎么睡着。比赛之前老师就说过重点是团体奖,果然获得团体奖带来的兴奋比个人奖要多得多,觉得自己没有遗憾了。”
吸取经验,再创佳绩
其实这并非廖小琴第一次参加金相技能大赛。去年她就参加了上一届的校级金相大赛并荣获校级一等奖,成为有机会前往清华进行国赛的候选者之一。那时的她还在上大二,因为在做材料科学基础时听老师提起过,加上感觉到学院对于比赛的重视,自己也有足够的时间,便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报名参赛了。对于自己当时在各种机缘巧合下参赛的经历,她说道,“其实当时我也只在材料科学基础的磨金相实验中练习过一次而已,只是想着说不定就获奖了呢。但当时根本没想过会获得校级一等奖,而且当时我们一等奖的获得者只有我一个女生,所以觉得特别荣幸,能够有机会作为候选者去清华参加全国金相大赛。”
想起去年因为经验不足而止步校赛的遗憾,廖小琴也有些感慨:“去年是我们学校第一次参赛,没什么经验,大家也只能凭感觉和实验中学到的东西去磨金相,最后从校一等奖的竞选者中挑了三个发挥最稳定的选手去参加。而我由于当时没经验,而且才大二,没怎么磨过金相,所以实力抵不上13级的学长们,最后没能参加国赛,这也成为了我的一个遗憾。”但暂时的遗憾没有绊住她前进的步伐,而是化作了她心里一颗种子,在之后接触磨金相的过程中慢慢破土发芽,坚定了她想要再次参加金相大赛获得更高荣誉的心。
因此,当2017年新一届的金相大赛拉开帷幕,廖小琴便带着之前的遗憾和经验再做准备,重回赛场。这一次参赛,相对前一次来说多了很多经验和教训,廖小琴说道:“这次有一定的目标,不会像上次那么随意了。上一次的经历让我知道磨得好不要骄傲,磨得差也不要灰心,因为在制样的过程中,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能够决定最后样的好坏,所以现在就不会有太大的心情起伏,而且上次知道自己在很多环节都出现了失误,所以这一次也在慢慢改善。”显然,廖小琴这一次的获奖并非偶然,而是在吸取之前的经验教训后,有针对性地进行长时间训练,不断提高自身技巧能力的结果。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为了这次的全国赛,廖小琴进行了近两个月的准备,每天都和一同参加比赛的其他两名团队成员在材料楼里进行长时间的训练,对一个又一个的样品重复着一次又一次的磨、抛、腐蚀等过程。吸取了之前参赛的经验教训,廖小琴也对自己的技巧如何提升有了想法,说道:“磨金相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没有足够的练习肯定磨不出好的试样。”因此,为国赛准备的每一天她都认真对待,对每一个试样的组织性能都仔细分析其最后的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不断积累经验。通过之前比赛对自己的了解,她说道:“因为我是那种起伏不定的选手,所以就需要练习到起伏不太大。”为了能够提升自己,她还拿到了有关磨样看样储存室的钥匙,每天几乎都是都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那段时间我一门心思都在比赛上,每天除了上课、吃饭、睡觉,就是磨金相。有的时候做梦都会梦到自己在磨金相,简直是练习到忘乎所以。”
毫无疑问,制样的过程需要制作者极大的耐心和细心,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细致的技巧训练。在廖小琴看来,比赛有一个难点是“磨与抛之间的配合”,她介绍道:“很多时候能够做到在磨的过程中就已经把样磨的划痕均匀且细小,最后抛的时候就能够做到很快去除划痕以及能够制出很好看的样。但有的时候会出现一两道被隐藏的很深的划痕,这样的话在抛的过程中就要花很长的时间来去除那一两道很深的划痕,最后得到的试样金相组织就不是特别清晰与干净。所以必须想办法在抛的过程中处理好这个问题,最后得到一个组织清晰的样。在这个配合的过程中最主要还是磨的基本功,如果最开始磨的比较好之后,之后的步骤只要不出太大的问题都能够制出很好看的样。” 这样细致入微的制作过程以及观察判断在常人看来简直难以想象,但却只是廖小琴在备赛的每天都需要不断重复的一项工作。他人所看到的大多只是领奖台前她荣耀加身的一刻,而那些她在实验室里为每一丝瑕疵不断思考,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直至技艺有了质的提升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只有她自己才明白。
动辄在实验室里待几个小时做着同一件事情,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枯燥感和乏味感。但是,在那些有些重复而枯燥的训练时间里,他们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享受着独特的乐趣,每解决一个难题都会感到由衷的高兴而满足。“这个和科研有点相似,”廖小琴说,“时间长而且枯燥,但如果有突破甚至是一个很小的发现,都会很开心。”长时间的磨练过程让她的技艺不断进步,每天的基本功练习也为她比赛时的发挥打下了基础。“练习了两个来月,遇到的问题多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也相应地多了,技巧也是逐步积累了很多,对比赛了解更深入,所以对自己的信心也比较足。”
团队让比赛更有意义
比赛最终的成功当然也离不开团队指导老师以及其他同学的帮助。在实验室进行训练的日子里,团队的两位指导老师周老师与丁老师一直的陪伴和指导是她前进的助力,也是坚强的后盾。团队里的三个人也经常互相交流,讨论每个人出现的问题,然后一起找到解决办法。有时他们也会和南昌航空大学以及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小伙伴们一起讨论。廖小琴说道:“这个比赛考验的不仅是个人磨金相技能,更主要的是团队合作。如果我们三个人没有经常一块讨论,可能也不能够在167所高校中脱颖而出,最后获得这个比赛的团体第一名了。”
一起训练的那段时间里,枯燥而乏味的制样过程之外也有着许多有趣又难忘的经历,比如团队小伙伴们对比赛的日常吐槽以及两位指导老师不断冒出的金句。在评价学生们制成的样时,周老师的口头禅就是:“还好”,“非常好”,“这是我今天看过最好的一个样了”,“看看人家学校的样,你再看看你们三个的”;丁老师则总是在他们一个接一个地频繁使用抛光膏和砂纸等工具进行制样时幽默地调侃他们:“你们是吃抛光膏的吗”,“你们现在不仅吃抛光膏还吃砂纸了”,“你们用着,不管了,‘先斩后奏’吧”。
想起那段大家一起比赛的日子,廖小琴觉得特别有趣,也收获颇多。她鼓励大家积极参加比赛,同时也在比赛技巧方面分享道:“这次比赛的最主要的技巧是没有用棉花。”并告诉大家,知乎上面也有很多磨金相的技巧,建议之后的参赛者可以在准备参加比赛时多去网上搜一些有关制样的知识。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备赛的日子里,廖小琴放弃了原本玩乐的闲暇时间,每天利用数个小时待在实验室中反复地磨着试样,也在反复地磨着自己的技艺。在“磨”的过程中,她发挥着锲而不舍的精神,依靠着一路走来的坚持和毅力,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最终用耐心和细心“磨”出了属于自己的荣誉。
(作者:陈健玲 聂子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