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才会赢:如果穿越回民国的大学,每天会吃什么?

整理/鲸鱼

10月27日,属于吃货们的俺来也爱吃节。

你能享受品质美食一步到胃:

日式照烧鸡、肉酱意大利面、大盘鸡拌面

干锅鸡套餐、鱼香肉丝炒饭、饶式烤鱼

糖醋排骨套餐、奥尔良烤鸡排套餐……

好吃到流口水的餐品,直送到寝。

回想已经过去的校园生活,从食堂到小摊,我们记录下,这些和吃货密不可分的故事……

也许你也曾读到过许多大师笔下令人垂涎欲滴的北大小饭店。那么如果生在民国,大学生每天会吃什么,在哪儿吃?他们的伙食费又如何?今天,俺来也带你了解民国时期的大学饮食。

在介绍前,俺来也对身边的大学生就“你想象当中民国大学生的饮食是什么样子”进行了简短的采访。

有同学认为“民国时期是比较自由开放的,我觉得富家子弟比较可能会下馆子,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讨论文学、时事之类的。”

也有人说,“民国时期的物质条件肯定不如今天,而且社会时局比较动荡,可能吃的并不会太精致。”事实上,民国大学生的饮食比我们想象的要更丰富,尽管是物资匮乏的时代,但是民国大学里“吃”的文化同样精彩。

伙食费从哪儿来?

民国时期经济并不是很发达,除了一些富家子弟之外,也有许多平凡人家收入并不高,对这些学生而言,除了家庭支持外,奖助学金便是伙食费的重要来源。据张孟休先生1937年对北大的回忆:“在校成绩优良的学生,还有得学校助学金的希望。……得全份助学金的人,一年得一百六十元,维持衣食等费是可以毫无问题的。”未能得到助学金的学生也不必过于担忧,因为“学校学费甚轻,……最低限度的生活,每月只要有几元钱的伙食费便可凑合维持下去。”富家子弟自然无须烦忧饭钱毫厘,据毕业于北大哲学系的徐訏先生回忆:“一学期吃三十多钱已经是中产学生,吃廿四块廿块的还有。”

此外,稿费、兼职等也是学生伙食费的来源。“刻苦一点的学生,只要自己笔下能写,或者在什么中学弄得几点钟书教,或者弄到一个家馆,他可以不靠家中供给,生活也不至于大起恐慌的。”

民国的大学食堂

当年,有的学生食堂跟学生宿舍是连在一起的,如燕京大学女生宿舍的4个院落里,都有各自的食堂,女生自己淘米做菜,然后在餐厅里一起吃饭,因为不少女生在家政系受过专业的烹调训练,所以做饭做菜是一把好手。

爱吃才会赢:如果穿越回民国的大学,每天会吃什么?_第1张图片

汤菜一应俱全,还有工友站在后面随时听候。

清华大学的饭堂也是赫赫有名。柳存仁先生曾笑称清华大学是“食堂附属大学”,他写道:“清华的广敞无比清洁卫生的大食堂的照片,是用了精美的铜图印在清华周刊的新生入学的向导专号上面的。”有人甚至于说:此地设立一座知名食堂,附设大学一所。

爱吃才会赢:如果穿越回民国的大学,每天会吃什么?_第2张图片
(清华大学合作社、食堂餐饮广告。图片来源:《清华副刊》,1934年第40卷第9期,第40页)

但是,并不是所有食堂都有这么好的待遇,比如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大食堂的伙食就是八宝饭,红色的糙米,还夹着砂子、木屑,甚至几粒老鼠屎。常备菜是盐水煮芸豆,以及紫灰色的魔芋豆腐,烂糊糊的淡而无味。偶尔有一碗回锅肉、炒猪血,那就打牙祭了。因为饭里什么都有,被同学们称之为“八宝饭”。相比那些在沦陷区没有学可上,饥不果腹的人来说,联大学生能够吃上“八宝饭”已经不错了。

最受欢迎的小饭店:大学生的“第二食堂”

当时,在食堂之外,往往有许多小饭店,物美价廉,吸引了许多大学生,俨然成了师生同学们的第二食堂。

北大学生爱饭馆实在甚过食堂。柳存仁先生也说:“北大的吃似乎是独立的,它不属于北大的任何宿舍的任何一个规模极小的食堂”。朱海涛先生在1944年也曾写道:“谈北大自不能不谈北大的吃……北大的吃是自由的,方便的,价廉物美的,各得其所的……北大的吃是绝对自由,爱怎么吃就怎么吃,”五四以来北大追求自由的路上,吃绝对是标志之一。

以前北京大学所在的沙滩、马神庙、汉花园等处,都有若干家小饭店,主要做师生们的生意,因为口感好,价格低,很受师生们欢迎。

红楼沙滩最出名的一家饭店是东斋外海泉成,堪称北大附近小馆中的翘楚,以炒腰花著名。“五四”时期,胡适等北大学术名流,经常来此吃饭。一来二往,店掌柜与这些学界大佬熟悉了,就请胡适题字。胡适对海泉成的菜肴很是满意,爽快地就书写了一幅对联:“学术文章,举世咸推北大老;羹调烹饪,沙滩都道海泉成。”有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旗手胡适先生的褒奖,海泉成名声大噪,来此宴请吃饭的师生就更多了。

爱吃才会赢:如果穿越回民国的大学,每天会吃什么?_第3张图片

与北京大学师生爱沙滩酒店就餐一样,燕京大学东门外有常三小馆,也是燕大师生常去的饭店。常三小馆是一座长方院,四周有房,院内带住家的饭店。门道以南是灶房,门道以北是散座,北方三间是雅座,西南角设杂货铺。常三小馆的菜肴还有软炸里脊、肉末炒松花、糖醋溜松花、焦溜土豆丝、炒木樨肉、海米白菜汤等。在王世襄印象中,肉末炒松花,皮蛋上佳,色深而软,姜味甚浓。

特色咖啡屋,西餐厅

现在的大学里多有特色的咖啡屋小酒馆,民国时期的大学也不例外。如清华大学为了给爱吃西餐的教师提供方便,还开了一个就以“古月”命名的小西餐馆,吴宓就是这家小西餐馆的常客。一首竹枝词曾描绘到清华大学包含古月堂在内的各种饭馆的盛况:

《享口福》

“张先豆腐马先汤,鸿记东西更擅场。 饮冰社里人声沸,番菜还夸古月堂。”

爱吃才会赢:如果穿越回民国的大学,每天会吃什么?_第4张图片

此外,一些大学还有自己的牛奶厂,如清华大学“模范牛奶厂”每日供应牛奶一瓶。岭南大学乳业部“为本校特产之一,乳质纯净,滋养丰富,社会知名,每日早晚供应”,需要大学教师持奶票购买。大学内各种食品副业,进一步及时快捷地满足了大学教师的饮食需求,牛奶、咖啡、西点、水果等进一步扩展饮食种类,提升了饮食品质。

民国大学生节省伙食费的妙法

联大学生在茶馆里蹭瓜子

西南联大附近茶馆里有卖盖碗茶,也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等小吃,这些小吃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都是一个价,茶馆记账按碟算。穷学生囊中羞涩,就选择临窗的桌位喝茶,要上几杯茶,几碟瓜子、花生,嗑完一碟瓜子,随手就将铁皮碟往窗外一扔,继续喝茶要瓜子。

等到晚上离开茶馆,堂倌结账,照例按碟子数量收费。打烊后清点物品,或者平时结账,茶馆也清楚碟子少了一些,但是从未与学生发生过冲突。第二天学生再来喝茶,要瓜子、花生时,堂倌依旧殷勤地接待,学生同样会故伎重演—因为实在是太穷了。汪曾祺有泡茶馆的诗,诗云:“厄囊空亦可赊账,枯肠三碗嗑葵花,昆明七载成何事,一束光阴付苦茶。”

食堂包饭

如果想在北大省点伙食费,朱海涛先生也有妙招,“包饭可以便宜些,一月通常自六元至八元”。便宜自然带来不便之处,“吃包饭的似乎却不多。为甚么?因为他违反了北大的自然规律——自由。在实际上说,包饭确有他不便利处。譬如你住在三院,每天到一里路外的一院上课,或一里半外的二院去实验。你将饭包在三院,则上完课特为赶回吃一顿午饭非常别扭,如果包在二院西首的西斋,则你下午也许上了一堂课,就没有了,还能为这一顿饭老在西斋晃?更何况有时你还会到更远的北平图书馆去,赶回来的车钱就够你在外面吃一顿了。而对于包饭的人少回来吃一顿就是一次损失,这种损失加上去,也许还不如零吃便宜。”

爱吃才会赢:如果穿越回民国的大学,每天会吃什么?_第5张图片
交通大学包饭券

总之,民国大学的饮食多元而自由,而且似乎更有人情味,烟火气,西南联大茶馆的瓜子、大学生和小饭店间的赊账讨账等等,都成了民国大学里的趣事。

大学里“吃”之一事,从民国至今,都有许多开辟创造、选择和讲究,营造出了独属于大学的饮食文化。民国的大学饮食,也正彰显了民国时期自由开放的氛围和人情味的浓厚。

民国时期的大学生也会对伙食费精打细算。而在今天,对于多数学生身份的人来说,餐饮也是日常开销大头。学生总会绞尽脑汁吃得营养而优惠。

而在俺来也10·27 爱吃节这天,俺来也所覆盖的高校早中晚餐,均是2.7元一份。在未来在,俺来也餐饮消费也会更营养而优惠。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吃才会赢:如果穿越回民国的大学,每天会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