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4

戌二、第二義(分三科) 亥一、標遠離攝

【若遠離攝正語業命,彼於證得無漏作意諸覺支時,先已獲得。】

  前邊把正語、正業、正命解釋完了,這是第一種解釋。下面有第二義,第二種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標遠離攝。

  「若遠離攝」:若是遠離欺誑,就是實實在在的、很誠懇、很真實地那樣的正語、正業、正命。「彼於證得無漏作意諸覺支時,先已獲得」:那個修行人,在七覺支的時候,就成就了無漏的作意,他一入定的時候,他這個清淨心就現前了。「諸覺支時」,七覺支那個時候,「先已獲得」,在八正道之前就已經成就了、成就了這個正語、正業、正命。

  但是《俱舍論》上,他把七覺支放在八正道的後面,八正道放在七覺支的前面,八正道是見道、七覺支是修道;現在這裏的文,七覺支是見道、八正道是修道。但是《俱舍論》那個文和《大智度論》是相同的,《大智度論》也是八正道是見道,七覺支是修道,和這裏正是相反;但是它就是兩個解釋,一個解釋和這裏相同,一個解釋和這裏是相反的。這裏只是一個解釋,七覺支是見道、八聖道是修道。這裏邊這個第二個解釋是說,在見道的時候,這個正語、正業、正命就已經成就了。看《披尋記》。

《披尋記》九八頁:

《若遠離攝正語業命者:謂即諸語惡行、諸身惡行、諸邪命事,不作律儀,此亦名為無漏律儀,由彼一切能往惡趣惡戒種子,皆永害故。》

  「若遠離攝正語業命者:謂即諸語惡行、諸身惡行、諸邪命事,不作律儀」,這個遠離攝這句話,「若遠離攝正業命者」,這個遠離攝是什麼意思呢?「謂即諸語惡行、諸身惡行、諸邪命事,不作律儀」:他不作這種事。這就是得了聖道的人的道共戒,這個不作律儀就是道共戒,不是凡夫這個攝律儀戒,也不是那個定共戒,現在這是道共戒。「此亦名為無漏律儀」:就是道共戒。

  「由彼一切能往惡趣惡戒種子,皆永害故」:因為得了初果以後,他不到三惡道去了;不到三惡道就不會有這個邪命的這件事,這個邪命的行為、欺誑人是要到三惡道去受苦的啊!邪命是要到三惡道受苦的,欺誑人這件事是有罪過的!得了初果以上的聖人,他決定不會到三惡道去,那就表示他沒有三惡道的罪業,所以他的正語、正業、正命都是清淨的,他沒有欺誑性,不會為了吃這一碗飯說話騙人,不會這樣子。

亥二、釋聖愛名(分二科) 天一、問

【問:何故此名聖所愛戒?】

  前邊是標遠離攝,現在第二科釋聖愛名。分兩科,第一科是問。「何故此名聖所愛戒」:這個正語、正業、正命在三增上學裏邊是屬於增上戒。這個增上戒,又名為聖所愛戒,聖人對這個戒很愛護的。現在說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這是問,下面第二科是答,分兩科,第一科明獲得。

天二、答(分二科) 地一、明獲得

【答:以諸聖者賢善正至,長時愛樂欣慕悅意;我於何時當正獲得諸語惡行、諸身惡行、諸邪命事不作律儀?】

  「以諸聖者」:這一切成就聖道的人,這個成就聖道的人,都是非常得賢善,他的心是非常得賢善,不是那麼樣的啊…沒有這些煩惱的污染。「正至」:就是滅除了各式各樣的煩惱。「長時愛樂」:是長時期地、不是短時期,「愛樂」這個戒法。「欣慕悅意」:關於戒,非常得歡喜。這個聖人他對因果有決定的信心,對於善惡果報有決定的信心。作惡會得惡報,心裏不歡喜;做善能得善報,心裏歡喜,生歡喜心。所以對戒有歡喜心。

  凡夫如果對於佛法沒能深入地學習,對於因果的道理不十分分明。你不學習經論,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小小地明白一點,多數還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還不知道這個事;對於作善得善報、作惡得惡報,心裏面模糊,有多少模糊,就是不知道恐怖,不知道恐怖這件事。

  現在聖人不是,聖人知道這件事,所以他若是感覺持戒清淨,生歡喜心,他生歡喜心。所以他長時地愛樂欣慕悅意,說「我於何時當正獲得諸惡語行、諸身惡行、諸邪命事不作律儀」:我什麼時候能成就這樣的功德?當然,在《大智度論》裏面提到,誰能夠沒有過失?到佛的境界才能達到這個地方!所以聖人他還是有這樣的心情,總感覺自己持戒還不足,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我什麼時候我才能成就語惡行、身惡行、邪命的事情不作律儀。

  我曾經說過,這個阿羅漢,譬如說你要去拜見這個阿羅漢,不是假名阿羅漢,是真實的阿羅漢;你要去拜見他呢,他若是穿衣服的時候,把衣服整理、整理,把衣服整理、整理啊,弄的好像清爽一點,這就有多少邪命的味道!當然他心是清淨,但是就有這種類似的情形。所以我們說這個邪命,只要我不欺誑,我就不是邪命了!這也是的,但是若說到微細的境界,這是不容易的,不容易喔,不容易的!所以這個聖人說,我什麼時候能得到這個不作的律儀。

【由彼長夜於此尸羅,深心愛樂欣慕悅意,故獲得時名聖所愛。】

  這叫做「長夜」。長夜這個「夜」這個字,或者說在凡夫的時候,沒得聖道之前,在加行位的時候,他就「於此尸羅,深心愛樂欣慕悅意」:所以得入聖道的時候,他獲得聖道的時候,「名聖所愛」。這是名獲得,名獲得這個戒的時候。下面第二科明不作。

地二、明不作
【獲得如是聖愛戒已,終不正知而說妄語。】

  聖人就是得入聖道之後,「獲得如是聖愛戒已,終不正知而說妄語」:就是很分明地知道是這麼回事兒,但是說謊話,那麼叫做正知妄語,聖人決定不這樣子。

【終不故思害眾生命。】

  我們說過,天旱,很久不下雨,就有人問目犍連尊者,說:「什麼時候會下雨?」目犍連尊者說:「七天以後下雨。」人聽見了心裏很歡喜;到了七天以後沒下雨,這時候人就譏嫌了,比丘去乞食時聽見了街上的人譏嫌:「你們出家人說謊話。」回來就向大眾僧報告,大眾僧就把目犍連請來了,要作羯摩,叫他懺悔。目犍連尊者不承認:「我沒有說謊話。」大家就爭論,這時候佛天耳遙聞,佛就來了,在大眾中坐下來,說:「你們吵什麼?」那麼就是如此如此向佛報告。佛就問目犍連尊者:「你說七天以後下雨,你是用什麼心說的?」我明知道七天以後不下雨,我說七天下雨,你是這樣說的嗎?目犍連尊者說:「我不是,我是用誠實心說的,我認為七天以後下雨。我心裏這樣想,我嘴這樣說。」佛這時候對大眾僧說:「這不是妄語」。

  所以,「正知而說妄語」:就是你心裏這樣想,但是心不這樣說,那就叫做妄語。現在聖人終不會這樣子的,「終不正知而說妄語」,不會、不會這樣說的。「終不故思害眾生命」:他決定不會故意地把眾生命殺害了,不會有這種事情。

【終不故思不與而取,終不故思行欲邪行,終不非法求衣服等。】

  「終不故思不與而取」:不會偷盜人家東西的。「終不故思行欲邪行」:當然這是說在家居士,在家居士得了聖道,他也是,他不會這樣子。「終不非法求衣服等」:不會,在家居士得了聖道,他也守法、不違犯國家的法律,他也不違犯佛法中的戒律,在家居士要得了聖道的人也是這樣子。這是明不作,這時候是得了聖道以後,就是道共戒的這種事情,是這樣子。

亥三、結通修道

【即由如是聖所愛戒增上力故,於修道時乃至所有語業身業養命事轉,亦得名為正語業命。】

  這是第三段結通修道。「即由如是聖所愛戒增上力故」:聖人持戒是這樣有強大的力量,你怎麼樣地苦惱,他不犯戒的。「於修道時乃至所有語業身業養命事轉,亦得名為正語業命」:因為見道以後他就是這樣子,所以到修道的時候乃至到所有的他的語的業、身的業、養命的事業這些事情現前的時候,亦得名為正語、正業、正命,也是這樣子。初見道的時候成就了聖所愛戒,所以到修道的時候,一樣也是聖所愛戒。
(2018.10.24)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