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明朝大儒王阳明心学的思想精髓,与“致良知”、“心即理”并称为王阳明心学的三大纲领。王阳明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二个半完人(注:孔子和王阳明为两个完人,曾国藩为半个完人)之一,完人的概念就是完完全全之人,比圣人还要高一级别。

但是,虽为完人,但王阳明的心学却未能在中华大地所兴盛,却在比邻我国不远之日本开花结果,日本人对王阳明之学说奉若圭皋。造就了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神话。这么好的宝贵财富却被我们弃之敝屣,实则可惜。

其实我本无力去评论心学,因为看的关于王阳明的书是不多的,对他的《传习录》也是不能完全领会的。但是我也从所理解的一点知识碎片中汲取了些许的养分,王阳明的对“知行合一”的解释为“只有真正的知,就能行,如果不能行,就不是真正的知。

就好比每个人都懂做人的道理,可是有几个人真正按着这些道理去做了呢,就举个最简单的道理,小时候老师天天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样的道理每个人都懂,可是有多少去做呢,名言警句上写的“吃亏是福”、“难得糊涂”,可是能有多少人去照着做呢,真正愿意吃亏的有几个呢,真正甘愿糊涂的又有几个。

就包括我们自己劝导别人所说的一些道理,有时候我们自己也应反躬自省,说的那么多,当碰到同样的情况时,有几样是做得到的。《弟子规》中的“弟子规 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连三岁的小孩都会背了,其实只停留在会背的阶段,这些知识道理却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也不能成为真正的知了。

我们一直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书越看越多,道理越懂越多,知识储量越来越丰富,见识也越来越广,遇见不好的事情,或者不如意的事情,都能去评议个所以然,认为这不好,那不和规矩等等,但当这些事情出自自己之手,或者与自己相关呢,也许你就不会认为自己是不对的了,甚至还认为理所应当。所以有时候我们所谓的知行是在对别人的标准。而不是对自己而言。

著名的教育家,也是我的老乡徽州歙县人陶行知,原名文濬,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后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所以他推崇是“先行而后知”的哲学思想。

不管是先行后知,还是先知后行。知和行就是硬币的两个面,从来没有分开。就如同王阳明所说的没有知而不行的知,也没有行而不知的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