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课 风 郑风 《将仲子》

第十五课 风 郑风 《将仲子》_第1张图片
思无邪

将仲子兮⑴,无逾(踰)我里⑵,无折我树杞⑶。岂敢爱之⑷?畏我父母。仲可怀也⑸,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踰)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踰)我园,无折我树檀⑹。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注释】

⑴将(qiāng):愿;请求。用来表示礼貌上的尊敬。

⑵踰:“踰”同“逾”,翻越。

里,居也,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外有墙。

⑶无折我树杞:折,弄断;杞(qǐ),木名,即杞柳。落叶乔木,树如柳叶,木质坚实。树:种植

⑷爱:吝惜,舍不得。之:树。

⑸怀:思念。

⑹檀:木名,常绿乔木。

【译文】

我的仲子啊,千万不要翻越我家的里外墙,也不要折断我种的杞树。哪里是吝惜这树枝啊,实在是害怕我的父母。仲子我实在很想念你,可是父母的话,也让我十分害怕。

我的仲子啊,千万不要翻越我家的围墙,也不要折断我种的桑树。哪里是吝惜这桑树呢,实在是害怕我的兄长。仲子我实在是很想念你,可是兄长的话,也让我十分害怕。

我的仲子啊,不要攀越我的花园,也不要折断我种的檀树。哪里是吝惜这檀树呢,我是害怕别人的闲话。仲子我实在是很想念你,可是别人的闲话啊,也实在叫我害怕。

【简析】

此诗是春秋时期流行在郑国一带的民间诗歌,是一位热恋中的少女赠给情人的一首优美的情诗。全诗纯为内心独白式的情语构成。但由于女主人公的抒情,联系着自家住处的里园墙树展开,并用了向对方呼告、劝慰的口吻,使诗境带有了絮絮对语的独特韵致。

先秦时代的男女交往,经历了防范相对宽松,到逐渐森严的变化过程。《周礼·地官·媒氏》称:“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可知在周代,还为男女青年的恋爱、婚配,保留了特定季令的选择自由。但一过“中春”,再要私相交往,则要被斥为“淫奔”的。看来这也是说明人有其他动物的共性,求偶最初也是按照季节来的。到了春秋、战国之际,男女之防就严格多了。《孟子·滕文公下》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连“钻穴隙”偷看那么一下,都要遭人贱骂,可见社会舆论已何其严厉。

这首《将仲子》所表现的,便正是一位青年女子在这种舆论压迫下的畏惧、矛盾心理。将 是请求的意思,仲子一般就是老二,后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个仲子是不是真的挺二的啊,姑娘一开口即是突兀而发的呼告之语:“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这呼告初听令人摸不着头脑,细细品味又不免莞尔而笑:诗行中分明透露着,有一对青年男女正要私下相会。热恋中的男子(仲子)大约有点情急,竞提出了要翻墙过园前来相会的方案。这可把女子吓坏了,须知“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是要遭父母、国人轻贱和斥骂的;她想:“倘若心上人也如此鲁莽,可教我把脸儿往哪里搁?”于是便有了开章那三句的突发呼告。这呼告是温婉的,一个“将”(愿)字,正传达着女子心间的几多情意;但它又是坚决的,那两个“无”(不要)字,简直没有商量的余地。女主人也表达了自己内心告白:“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前一句反问问得蹊跷,正显出了女主人公的细心处,她唯恐“无折我树杞”的求告,会被心上人误会,故又赶紧声明:“岂敢爱之?畏我父母。”——我不是吝惜杞树,我只是怕我父母知道;因此虽然爱着你,却不能让你翻墙折杞前来,我实在是迫不得已啊。这番对心上人作解释的自白,一个“畏”字,吐露着她对父母的斥责,竟是如何的胆战心惊。这样一来,仲子却也不是完全绝望。“仲可怀也”三句表明,可怜的女主人公在担心之余,毕竟又给了心上人以温言软语的安慰:“我实在是天天想着你呀,只是父母的斥骂,也实在让我害怕呀……”话语絮絮、口角传情,似乎是安慰,又似乎是求助,活脱脱画出了热恋中少女那既痴情、又担忧的情态。

第二、三两章初看只是对首章的重复,其实却是情意抒写上的层层递进。从女主人公呼告的“无踰我里”,到“无踰我墙”、“无踰我园”,可推测她那热恋中的“仲子”,已怎样不顾一切地翻墙逾园、越来越近。但男子可以鲁莽行动,女子却受不了为人轻贱的闲话。所以女主人公的畏惧也随之扩展,由“畏我父母”至于“畏我诸兄”,最后“畏”到左邻右舍的“人之多言”。让人觉得那似乎是一张无形的大网,从家庭一直布向社会,谁也无法挣得脱它。这就是不准青年男女恋爱、私会的礼法之网,它经了“父母”、“诸兄”和“人之多言”的重重围裹,已变得多么森严和可怕。由此品味女主人公的呼告之语,也难怪一次比一次显得急切和焦灼了——她实在孤立无助,难于面对这众口嚣嚣的舆论压力。

字面上只见女主人公的告求和疑惧,诗行中却历历可见“仲子”的神情音容:那试图逾墙来会的鲁莽,那被劝止引发的不快,以及唯恐惊动父母、兄弟、邻居的犹豫,连同女主人公既爱又怕的情态,俱可于诗中得之。中国古代诗论,特别推崇诗的“情中景”“景中情”,《将仲子》所创造的,正是这种情中见景的高妙诗境。

孔子删定的《诗经》首篇《关雎》,描写了一位青年男子因思慕一位女子而睡不着觉的情状,子夏《毛诗序》中写:“发乎情,止乎礼义”也就是孔子主张的“乐而不淫”。“发乎情,止乎礼”就是“于情理之中而发生,因道德礼仪而终止”意思是说到了年龄谈恋爱是可以的,但是不能逾越礼法的界限,这里的止并不是停止感情,而是说到了礼法所允许的范围就要停下来,不能因为情爱就做出逾越礼法的事情,比如说诗文中二哥的鲁莽“计划”,是不可取的。

【相关诗词鉴赏】

一、无题【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二、生查子·元夕【北宋】朱淑真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译文】

去年元宵夜的时候 ,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在明月登上柳梢头之时,与佳人相约黄昏之后。

今年元宵夜的时候,月光与灯光依旧明亮。可是却已见不到去年的佳人,相思之泪沾透了他年少时穿的衣服。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十五课 风 郑风 《将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