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导论

开始看刘云浩老师的物联网导论了,这是读书笔记,正在更新……
文末有pdf百度云连接

文章目录

  • 第一篇 概 述
    • 第 1 章 物联网概述
  • 第二篇 感 知 识 别
    • 第 2 章 自动识别技术与 RFID
    • 第 3 章 无线传感网
    • 第4章 定位系统
    • 第5章 智能信息设备
  • 第三篇 网 络 构 建
    • 第6章 无线宽带网络
    • 第7章 无线低速网络
    • 第8章 移动通信网络
  • 第四篇 管 理 服 务
    • 第9章 大数据与海量存储
    • 第 10 章 数据库系统
    • 第 11 章 物联网中的信息安全与隐私 保护
  • 第五篇 综 合 应 用
    • 第 12 章 智能交通
    • 第 13章 智能物流
    • 第 14章 智能建筑
    • 第 15 章 环境监测
  • 第六篇 物联网前沿专题
    • 第 16 章 无线自组织网络路由
    • 第 17 章 无线传感网操作系统
    • 第 18 章 物联网管理:调试与诊断
    • 第 19 章 认知无线电
    • 第 20 章 移动计算中的群智感知

第一篇 概 述

物联网的起源与发展、核心技术、主要特 点以及应用前景

物联网的层次结构和功能划分,提出物联网 4 层体系结构模型

第 1 章 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理念最早可追溯到比尔·盖茨 1995 年《未来之路》一书

1.2 核心技术

可以把物联网分为四层: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管理服务层和 综合应用层。

1.3 主要特点

1) 联网终端规模化
2) 感知识别普适化
3) 异构设备互联化
4) 管理处理智能化
5) 应用服务链条化

1.4 发展趋势

但物联网 要带来的,是更广泛和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怎么广泛、全面呢?

其一,互联互通的对象从人延展到物体
其二,互联互通方式的扩展,也就是网络通信模式的扩展。 Client/Server 方式;真正的自组织网络(Ad-hoc Networks ),也就是以对等网( P2P )的模式实现物与物的多跳连接,必然是物 联网下一阶段的主要特点。但通信功能却是近 10 来年才附 加的。通信功能对于传感器产生的影响,几乎可以类比于文字和语言对于人类 的影响。

1.5 应用前景

  1. 智能物流
  2. 智能交通
  3. 智能建筑
  4. 环境监测

第二篇 感 知 识 别

第 2 章 自动识别技术与 RFID

非接触射频识别(RFID)技术

当 赋予地球上所有物品以唯一 IP 地址的 IPv6 技术与承载着物品大量相关信息并 有无线通信能力的 RFID 相结合时,双方的巨大潜能进一步释放出来

2.1 自动识别技术

  • 光符号识别技术
  • 语音识别技术 语音识别技术的一个重大突破是隐马尔科夫模型的引入 Sphinx
  • 生物计量识别技术
  • 虹膜识别技术 指纹识别技术 IC 卡技术 Integrated Circuit Card 是一种数据存储系统,如必要还可以附加计算能力
    IC 卡在外形上和磁卡极为相似,但它们的存储方式和介质完全不同。磁卡是通过改变磁条上的磁场变化来存储信息,而
    IC卡是通过嵌入卡中的电擦除式 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集成电路芯片来存储数据信息。
    • 接触式 IC 卡和非接触式 IC卡两种;
    • 是否带有微处理器可以分为存储卡和CPU卡两种
  • 条形码技术:
    • 一维空间 常见的条形码制大概有 20 多种,其中广泛使用的码制 包括UPC 码、EAN 码、ITF25 码、Code39 码、 Codabar 码、 Code128 码,以及 Code93 码等。不同的码制具有不同的特点, 适用于特定的应用领域。
    • 二维矩阵条形码符号 1) 线性堆叠式二维码 2) 矩阵式二维码 3) 邮政码
  • 射频识别技术(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 )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自动识别的目的。

2.2 RFID 的历史和现状

2.2.1 历史

能够识别敌我双方飞机的敌我识别器( IFF )。
物联网导论_第1张图片
物联网导论_第2张图片
物联网导论_第3张图片
2.2.2 现状

2.3 RFID 技术分析

一般而言,RFID系统由五个组件构成,包括传送器、接收器、微处理器、天线和标签。

物联网导论_第4张图片

电子标签与阅读器之间通过耦合元件实现射频信号的空间(无接触)耦合,
在耦合通道内,根据时序关系,实现能量的传递、数据的交换。发生在阅读器 和电子标签之间的射频信号耦合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电感耦合,变压器模型, 通过空间高频交变磁场实现耦合,理论依据为电磁感应定律;另一种是电磁反 向散射耦合,雷达模型,发射出去的电磁波碰到目标后反射,同时携带回目标 信息,理论依据是电磁波在空间的传播特性。

2.3.1 阅读器

2.3.2 天线
阅读器可以 连接一个或多个天线,但每次使用时只能激活一个天线。天线的形状和大小会 随着工作频率和功能的不同而不同。

2.3.3 标签

凭借感应电流获得的能量发送 出存储在芯片中的电子编码(被动式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主 动式标签)。

数据存储方式

标签根据是否内置电源,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被动式标签、主动式标签和半 主动式标签。

2.3.4 频率

2.4 RFID 和物联网

第 3 章 无线传感网

第4章 定位系统

第5章 智能信息设备

第三篇 网 络 构 建

第6章 无线宽带网络

第7章 无线低速网络

第8章 移动通信网络

第四篇 管 理 服 务

第9章 大数据与海量存储

第 10 章 数据库系统

第 11 章 物联网中的信息安全与隐私 保护

第五篇 综 合 应 用

第 12 章 智能交通

第 13章 智能物流

第 14章 智能建筑

第 15 章 环境监测

第六篇 物联网前沿专题

第 16 章 无线自组织网络路由

第 17 章 无线传感网操作系统

第 18 章 物联网管理:调试与诊断

第 19 章 认知无线电

第 20 章 移动计算中的群智感知

《物联网导论》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SDlUIEJcmI979l33mt7vw 提取码:gprq

你可能感兴趣的:(物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