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Http系列文章如下
本文目录:
看过Wiki的都知道OkHttp拥有2种运行方式,一种是同步阻塞调用并直接返回的形式,另一种是通过内部线程池分发调度实现非阻塞的异步回调。本文主要分析第二种,即OkHttp在多并发网络下的分发调度过程。本文主要分析的是Dispatcher
对象
在初学Java的时候,各位可能会用new Thread + Handler
来写异步任务,它的坑网上已经烂大街了,比如不能自动关闭,迷之缩进难以维护,导致目前开发者几乎不怎么用它。而现在很多框架,比如Picasso,Rxjava等,都帮我们写好了对应场景的线程池,但是线程池到底有什么好呢?
线程池的关键在于线程复用以减少非核心任务的损耗。下面内容是引用IBM知识库中的例子:
多线程技术主要解决处理器单元内多个线程执行的问题,它可以显著减少处理器单元的闲置时间,增加处理器单元的吞吐能力。但如果对多线程应用不当,会增加对单个任务的处理时间。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在一台服务器完成一项任务的时间为T
T1 创建线程的时间 T2 在线程中执行任务的时间,包括线程间同步所需时间 T3 线程销毁的时间
显然T = T1+T2+T3。注意这是一个极度简化的假设。
可以看出T1,T3是多线程本身的带来的开销(在Java中,通过映射pThead,并进一步通过SystemCall实现native线程),我们渴望减少T1,T3所用的时间,从而减少T的时间。但一些线程的使用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所以在程序中频繁的创建或销毁线程,这导致T1和T3在T中占有相当比例。显然这是突出了线程的弱点(T1,T3),而不是优点(并发性)。
池技术正是关注如何缩短或调整T1,T3时间的技术,从而提高服务器程序性能的。
类似的还有Socket连接池、DB连接池、CommonPool(比如Jedis)等技术。
在Java中,我们可以通过线程池工厂
或者自定义参数
来创建线程池,这些教程就不讲了
在OkHttp,使用如下构造了单例线程池
public synchronized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Service() {
if (executorService == null) {
executorService = new ThreadPoolExecutor(0, Integer.MAX_VALUE, 60, TimeUnit.SECONDS,
new SynchronousQueue(), Util.threadFactory("OkHttp Dispatcher", false));
}
return executorService;
}
参数说明如下:
corePoolSize
时,多余的空闲线程的最大存活时间,类似于HTTP中的Keep-aliveDaemon
(即当JVM退出时,线程自动结束)等可以看出,在Okhttp中,构建了一个阀值为[0, Integer.MAX_VALUE]的线程池,它不保留任何最小线程数,随时创建更多的线程数,当线程空闲时只能活60秒,它使用了一个不存储元素的阻塞工作队列,一个叫做"OkHttp Dispatcher"的线程工厂。
也就是说,在实际运行中,当收到10个并发请求时,线程池会创建十个线程,当工作完成后,线程池会在60s后相继关闭所有线程。
在RxJava的
Schedulers.io()
中,也有类似的设计,只不过是线程池的池,最小的线程数量控制,不设上限的最大线程,以保证I/O任务中高阻塞低占用的过程中,不会长时间卡在阻塞上,有兴趣的可以分析RxJava中4种不同场景的Schedulers
在OkHttp中,使用了与Nginx类似的反向代理与分发技术,这是典型的单生产者多消费者问题。
我们知道在Nginx/SLB中,用户通过HTTP(Socket)访问前置的服务器,服务器会添加Header并自动转发请求给后端集群,接着返回数据结果给用户(比如简书上次挂了也显示了Nginx报错)。通过将工作分配给多个后台(无状态的)服务器并共享Session,可以提高服务的负载均衡能力,实现非阻塞、高可用、高并发连接,避免资源全部放到一台服务器而带来的负载,速度,在线率等影响。
而在OkHttp中,非常类似于上述场景,它使用Dispatcher作为任务的派发器,线程池对应多台后置服务器,用AsyncCall
对应Socket请求,用Deque
对应Nginx的内部缓存
具体成员如下
通过将请求任务分发给多个线程,可以显著的减少I/O等待时间
当我们希望使用OkHttp的异步请求时,一般进行如下构造
OkHttpClient client = new OkHttpClient.Builder().build();
Request request = new Request.Builder()
.url("http://qq.com").get().build();
client.newCall(request).enqueue(new Callback()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Failure(Call call, IOException e) {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Response(Call call, 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IOException {
}
});
当HttpClient的请求入队时,根据代码,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是Dispatcher进行了入队操作
synchronized void enqueue(AsyncCall call) {
if (runningAsyncCalls.size() < maxRequests && runningCallsForHost(call) < maxRequestsPerHost) {
//添加正在运行的请求
runningAsyncCalls.add(call);
//线程池执行请求
executorService().execute(call);
} else {
//添加到缓存队列排队等待
readyAsyncCalls.add(call);
}
}
可以发现请求是否进入缓存的条件如下:
(runningRequests<64 && runningRequestsPerHost<5)
如果满足条件,那么就直接把AsyncCall
直接加到runningCalls
的队列中,并在线程池中执行(线程池会根据当前负载自动创建,销毁,缓存相应的线程)。反之就放入readyAsyncCalls
进行缓存等待。
我们再分析请求元素AsyncCall(它实现了Runnable接口),它内部实现的execute方法如下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execute() {
boolean signalledCallback = false;
try {
//执行耗时IO任务
Response response = getResponseWithInterceptorChain(forWebSocket);
if (canceled) {
signalledCallback = true;
//回调,注意这里回调是在线程池中,而不是想当然的主线程回调
responseCallback.onFailure(RealCall.this, new IOException("Canceled"));
} else {
signalledCallback = true;
//回调,同上
responseCallback.onResponse(RealCall.this, response);
}
} catch (IOException e) {
if (signalledCallback) {
// Do not signal the callback twice!
logger.log(Level.INFO, "Callback failure for " + toLoggableString(), e);
} else {
responseCallback.onFailure(RealCall.this, e);
}
} finally {
//最关键的代码
client.dispatcher().finished(this);
}
}
当任务执行完成后,无论是否有异常,finally
代码段总会被执行,也就是会调用Dispatcher的finished函数,打开源码,发现它将正在运行的任务Call从队列runningAsyncCalls中移除后,接着执行promoteCalls()
函数
private void promoteCalls() {
//如果目前是最大负荷运转,接着等
if (runningAsyncCalls.size() >= maxRequests) return; // Already running max capacity.
//如果缓存等待区是空的,接着等
if (readyAsyncCalls.isEmpty()) return; // No ready calls to promote.
for (Iterator i = readyAsyncCalls.iterator(); i.hasNext(); ) {
AsyncCall call = i.next();
if (runningCallsForHost(call) < maxRequestsPerHost) {
//将缓存等待区最后一个移动到运行区中,并执行
i.remove();
runningAsyncCalls.add(call);
executorService().execute(call);
}
if (runningAsyncCalls.size() >= maxRequests) return; // Reached max capacity.
}
}
这样,就主动的把缓存队列向前走了一步,而没有使用互斥锁等复杂编码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知道了:
finished
函数,可以主动控制等待队列的移动,而不是采用锁或者wait/notify,极大减少了编码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