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聚餐社交”,你招架的住么?

大学里的“聚餐社交”,你招架的住么?_第1张图片
大学里,你想得到什么?

高校传媒联盟对大学生调查,29%受访者聚会频率达每周两次以上。38%在聚会的开销超过生活费30%。大学聚餐似乎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有人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我们在大学里学习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有基本的社交方法。于是不管是社团活动,节日庆祝,节目演出……都伴随着“我们❌❌时间一起去聚餐吧!”在调查中聚餐频率较高的学生一半以上是大学低年级。

觥筹交错的酒桌上,较大一级的学长学姐接受低年级学生的敬酒,表达感谢和问候。像极了工作后在社交场合对上一级的礼貌交际。

大学开始清楚的映射着社会的缩影,考察课老师说不必要的课你还是要听,因为你如今敢不上你认为不重要的课,日后自然敢不做领导布置的不重要的工作。那么不必要的聚餐有时你也还是要去,太多人表示聚会就是社交的一辈子,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还会面对更多的社交文化。



打开搜索引擎,输入酒桌——出来的前几个关键词分别是:酒桌上的客套话、酒桌上的游戏、酒桌上的规矩。聚餐,开始变成一种无奈。我所说的是你想听的,我笑了是因为你在笑。




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方式生活。从大学生开始。毕竟未来是掌握在如今的孩子手中。

比如我们的聚餐只在家人和朋友范围,我和酒只因为我真的想喝,我真的开心,真的痛苦,真的愿意你陪我醉。

比如我们的工作就只是工作,不需要用利益、用一醉方休来表达我想要和你合作的心。

比如一些实在不想听的课,也可以逃一逃,就像老板真的布置了荒唐不合理的工作我们也有权利说一声“不”。

如果连如今的大学生都在一边抱怨,一边不断模仿着前人的社交方式。那么当我们走向社会,我们小时候最想不通社交模式依然无法改变。年轻人们应该比过去的一代,更有勇气去超越历史。



鲁迅在《藤野先生》中,抨击了到处可见的头发油光可鉴、终日无所事事的清朝留学生;现代大学固然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但同时也不乏如老舍小说《赵子曰》中所描写的,爱慕虚荣、不务正业的赵子曰之类。

如此看来从古至今大学都不可避免的沾染点社会风气。有一次,老师在想我们介绍应聘双选会时说,她的一个学生,各方面都很优秀,招聘方刚开始也很满意,当问到:“你酒量如何?”时,她的学生想了想说:“从不喝酒。”却祸从口出,失去了那个工作机会。听起来真是可惜,但仔细想想他的失败也不无道理。看来大学里的酒桌文化已经深入人心。

那么社会上真的只有会喝、会说、会唱的人才跑在前面么?校园里的“聚餐文化”、“排资论辈”你招架的住么?也许不仅是校园,对于社会也是一种无奈。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学里的“聚餐社交”,你招架的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