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去重等技术调研笔记

压缩、去重等技术调研

  • 一、导论
    • 数据压缩的分类
    • 压缩的性能指标
  • 二、数据压缩的信息论基础
    • 信息的定义
    • 互信息和自信息
    • 信源编码定理
    • 信道容量
    • 信道编码定理(香农第二定理)
    • 率失真理论
  • 三、统计编码
    • 3.1 概述
      • 变长码
      • 最佳变长编码定理
    • 3.2 香农-范诺编码
    • 3.3 霍夫曼编码
      • 自适应霍夫曼编码
    • 3.4 行程编码
      • 变长编码的可靠性
    • 3.5 算术编码
      • 编码原理
      • 算术编码与移位运算
      • 自适应算术编码
  • 四、字典编码
    • 4.1 基本原理
    • 4.2 LZ77
    • 4.3 LZ78
    • 4.4 LZW
  • 存疑点

主要用于我自己学习过程中记笔记,便于以后回忆,因此阅读性很差
于2020年新肺炎疫情长假期间,成都双流
阅读内容:
1、书籍:吴家安《数据压缩技术及应用》
2、论文:夏文《数据备份系统中冗余数据的高性能消除技术研究》

一、导论

数据压缩的分类

其中一种:冗余度压缩、熵压缩(无损、有损)

压缩的性能指标

压缩能力
 压缩比:输出:输入
 压缩因子:输入:输出
 压缩效率
 压缩增益
 速度
信号质量:
 客观量度:信噪比(SNR,db)、均方差(MSE)等
 主观量度

二、数据压缩的信息论基础

主要讨论 离散无记忆信源
不确定性越高(概率低),其信息量越大

信息的定义

打公式太麻烦了,下文均省略,而且缩进也特别麻烦
信息定义的公式:-log(概率倒数)

互信息和自信息

互信息公式略
A和B相互独立时,互信息显然0
自信息就是本身的信息,A决定B时,二者互信息为自信息

公式:平均自信息
熵非负
确定性事件熵为零
当信源所有输出符号等概率时,熵取最大值,log^n

信源编码定理

 一个输出n个符号的离散无记忆信源,其信源符号不可能用平均码长小于该信源熵的单义可译码来表示:
 H(X) <= L,L为平均码长

信道容量

通过一个信道所能传输的最高信息速率
时间T内输出与其相应输入的互信息之和之商,bit/s

信道编码定理(香农第二定理)

若信源以速率R发送信息,信道容量为C,若RC,则使用任何编码器、译码器都达不到任意小差错概率,而必定会大于某个正值

率失真理论

数据压缩的极限值,找出一个条件概率使平均互信息最小

三、统计编码

3.1 概述

变长码

唯一可译性
即时可译性
变长码码字即时唯一可译条件:异前缀码

最佳变长编码定理

码字长度与概率顺序相反

3.2 香农-范诺编码

  1. 将符号按概率降序排列
  2. 将符号集合分为概率基本相等(差最小)的两个集合,把0分给第一个,1给第二个
  3. 重复步骤2直至每个符号都分裂成叶子

3.3 霍夫曼编码

众所周知:自下而上构建二叉树
霍夫曼编码的平均码长:除叶子节点外的所有节点的概率相加即为平均码长
与香农-范诺编码的比较

  1. 当概率不均为2的负次幂时,霍夫曼编码的效率高于香农-范诺编码(此时log^p不为整数,由信源编码定理可知平均码长大于熵且为整数,效率低于100%;香农-范诺编码有可能产生非最优编码)
  2. 当概率均为2的负次幂时,二者编码效率都是100%(此时log^p为整数,平均码长等于熵)

自适应霍夫曼编码

字符的频率是动态变化的,因此编码器和译码器要同步、一致,二者都动态地调整霍夫曼树,每编码(解码)一个字符就要调整树。编码器先编码再改变频率(当前字符频数+1),解码器先解码再改变频率,以此来保证编码和解码所用的霍夫曼树是一致的。

3.4 行程编码

也称为“游程编码”。
定长的行程编码结构为:X,S,RL
其中X为字符;S是一个在数据集合中不用的字符,起一个异字头的作用;RL表示行程长度,也就是X出现的次数。
可见RL>3才有压缩效果。
变长的行程编码需要增加标志位信息来表示编码的起止位置。

变长编码的可靠性

以上讨论的三种变长编码对传输误差都存在脆弱性,一步错步步错,且解码器不自知。尤其是行程编码,一旦错一个位都会导致整个行程移位。可参考的解决办法是每几位加一个奇偶校验码等等,用压缩比来换取可靠性。

3.5 算术编码

真是巧妙的算法,我何时能提出一个这样的算法 :)

编码原理

初始分配一个[0,1)区间,按信源输出字符的概率对其进行划分,使每一个字符都对应一个唯一的区间。编码时,每次把当前字符的区间分配为码字,重复下去,最终得到一个区间就是该字符串的编码。解码时,查看码字区间属于哪个字符,依次迭代直到迭代出与码字相同的区间即为结束。即为:
 high(n+1) = low(n+1) + range x high_range(x)
 low(n+1) = low(n+1) + range x low_range(x)
其中,range = high(n) - low(n),high、low_range(x)为当前字符x的概率区间上下界。
实际应用时,只保存下界作为码字即可。
压缩、去重等技术调研笔记_第1张图片

算术编码与移位运算

**一知半解,此处存疑。**目的是为了简化算术编码过程中的乘法运算,从而提高速度。疑惑的点在于:移位的位数为何是动态的,是怎么决定的?

自适应算术编码

与自适应霍夫曼编码相似,动态调整每个字符的概率。用一棵平衡二叉树来保存字符的频数来提高效率。

四、字典编码

4.1 基本原理

  1. 静态字典:需要预设字典项,对一些专用的场景比较适合,比如源程序代码等等。但当字典查找成功率低到某一个阈值时,就会出现反扩张的现象。
  2. 自适应字典:从一个空或小字典开始,从输入流读到新字就输出新字并加入字典,并且删除旧字。删除旧字是因为大字典搜索速度太慢。如此便形成了一个循环:读入并解析成短语,在字典中查找,找到就输出码字,否则加入字典并输出原字,最后检查看是否需要删除一个旧字。这样做的好处是:只有字符串操作无数值运算;译码简单。译码过程,与编码一样从动态调整字典,只要规则一样,最后的解压结果便也是一样的,并且不需要解析输入数据,不需要匹配字符串,只需要查找索引,简单高效,是不对称的。

4.2 LZ77

分两个区域,左边的缓冲区为当前的字典,右边的滑动窗口为即将要压缩的字符。原理见下图:
压缩、去重等技术调研笔记_第2张图片
声明:上面这张图是来自另一篇博客:https://blog.csdn.net/qq_23084801/article/details/77496955,我看的这本书没图,纯文字,无力吐槽。
若从右往左搜索缓冲区没有匹配到字符串,则输出(0,0,当前字符),这就是必须要有第三部分的原因。一般在压缩器刚开始工作时,(0,0,)很容易出现。
LZ77也是非对称压缩技术,解压简单,因此多应用于一次压缩多次解压的场合。

4.3 LZ78

压缩原理如下图:
压缩、去重等技术调研笔记_第3张图片
压缩、去重等技术调研笔记_第4张图片
解压时可以动态地恢复字典,如下图例:
压缩、去重等技术调研笔记_第5张图片声明:以上三图均来自博客:https://www.cnblogs.com/en-heng/p/6283282.html
与LZ77不同,LZ78的字典不删除字典项。LZ78的字典采用树形结构保存,且是多叉树,如8位字符则每个节点最多可以有2^8个子节点。由于不会删除字典项,因此不涉及空间的回收,简化了存储空间的管理及字符串的搜索。但树的大小可能会急剧膨胀,导致空间耗尽。

4.4 LZW

算是LZ78的改进版。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去掉了LZ78的第二个字段,这是因为它将所有的单字符提前预装到字典中了,所以下一个输入字符总是能被找到。剩下的过程显然容易推得,其解码过程与编码一样。
LZW的字典结构显然也是一棵多叉树,此书中介绍说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子节点指针的空间预分配,LZW的多叉树采用的是数组结构,保存的是母节点指针。母节点采用哈希映射的方法来寻找子节点。我猜Zstd在这里肯定是有优化的。

存疑点

  1. 率失真定理
  2. 算术编码与移位运算
  3. 基于LZ77的LZSS,Google的Snappy;基于LZ78的LZW,Facebook的Zstd(基于FSE)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CS-1级,#,压缩与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