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4 按套路出牌

上周六软考结束后,终于有机会与橙橙长时间相处。

两周岁的小孩就是不能小瞧,模仿能力、语言能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迅速提升,与一个月以前都无法同日而语。现在的她有清晰的自我意识,非常抗拒大人替自己做决定,小嘴里一天到晚的、清晰和不那么清晰的“叨叨叨”,貌似一个十足的人嫌狗弃的小屁孩。

不可否认,孩童时期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即便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也需要禁止孩子做一些事情。大咖读书会有一期说子女教育的我印象颇深,比如在国际航班或者公共场合,为何国内的孩子往往会大吵大叫,国外的小孩很多都是非常安静,讲述人就提出问题:难道外国小孩不生性活泼吗?

实际上,还是应那句话,凡事都有套路,掌握套路就很容易hold住场面。至少在橙橙的身上,以下套路都屡试不爽

套路一:给予充分自由和尊重

橙橙大部分的“不听话”和大叫,都是大人的指令或动作违背了她自己的意愿。往往她用一般的语言和行动表达了反对,却无济于事,于是就升级到让人反感的方式。其实,多数这样的场景都是出现在吃饭、睡觉、洗澡、出门等这些日常活动中,我不禁反思,如果有人整天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指手画脚,我应该也会非常郁闷吧。这个时候,我就抓大放小,给她充分的自由和空间,把她当做大孩子、甚至大人来看待,只在必要的环节上面加以限制,效果非常好。

套路二:尽可能提供选项

成年人交谈常用的话术,放到橙橙身上一样有效。当她选择了其中之一,就相当于订立一份契约,开始受到来自于自己的监督和约束。我非常惊奇人的社会属性,因为这个特点在橙橙身上一样适用。再玩最后一次还是最后两次?在她洗完澡玩水不愿出来时我会这样问她。尽管橙橙做出选择后仍然会超出承诺一两次,但这时再抱她出来她就不再反抗了。不知是否已经遭受到了内心的谴责。

套路三:明确可见的激励

明确可见的激励,强于逻辑描述。有一次橙橙不想吃米饭,却要吃一小截玉米,姥姥就说:橙橙你先吃了勺子里的米饭,然后姥姥给你到厨房切玉米。橙橙不答应,坚持不吃米饭、要吃玉米。姥姥当然也不答应。往复几次之后,橙橙开始大叫,餐桌上的姥姥、姥爷脸色也变得难看了。其实双方的要求都非常简单,我也觉得橙橙应该多吃些米饭,所以我让橙橙先等一会,我到厨房切了一小块玉米,在橙橙眼前晃晃,告诉她把眼前的饭吃掉就立即给玉米。橙橙竟然主动拿起勺子,把米饭一口吃掉。看来人类从小就更接受形象具体的事物,而不是冗长抽象的描述,是人性,也是天性。

其实这些套路的核心词就是“尊重”,把橙橙当做是一个独立人格的个体,而不是附属品,更不是机器人。只不过这个独立个体还是个孩子,贪玩、注意力难集中、活泼自由都是她的特性,不能简单复制与成年人相处的方式。我做为孩子的父亲,尤其是想承担管教责任、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父亲,需要主动寻找问题、细致观察、用心思考,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做父母,思想上的懒惰无益于家庭亲密关系,更可能轻易的毁掉孩子转瞬即逝的童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1-14 按套路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