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学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其核心是资讯管理和知识新管理。知识管理学说最早是由美国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德.格鲁克提出的,后来在哈佛商学院结集出版了相关着作。

  在传统模式向IT时代转换的过程中,环境不断变化,企业面对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加剧,产品的创新和换代不断加速,对市场变化和商业危机的快速决策响应,以及向基于知识的服务和产品的转变,使得知识管理变得非常重要。通过建立企业知识管理的策略,可以把长期保存下来的信息资源,连同知识员工积累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思想进行有效地挖掘、共享和利用,使企业了解自己拥有哪些独特的知识,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达到发展的目的--这对于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是至关重要的。
 
  从组织知识到智力资本,其关键的差别在于知识是否成为组织运作的资本,是否在组织的价值创造中发挥了作用。知识与货币资本、劳动力资本一起,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生产要素。
 
  企业的知识管理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一定的科学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首先知识管理要与企业内的知识过程相契合。企业的知识过程包括:知识生产、知识分享、知识应用以及知识创新。知识管理某种程度上就是要取得四种活动之间的平衡。无论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多少文化差异或战略差异,掌握知识管理的核心流程,并且清楚每个流程的执行关键,知识管理实施的结果便不致产生偏差。同时,知识管理实施必须有有力的条件和环境加以保证,如来自企业最高层领导的明确持续的支持,管理观念、企业文化、交流沟通环境、信息处理手段等,因为知识管理不仅仅是一个项目,更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改善的过程,需要企业在此方面投入的保证。
 
  知识分为两大类,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外显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很容易被仿制,而内隐知识则是难以模仿的,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其中外显知识通常具有一定的表现形式,如业务规则、工作流程、软件、文档等,所以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因而管理成本相对较低,而内隐知识的主要载体是人,一些经验、判断都是来自于人的主观思维,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而且难以模仿,这类内隐知识在企业的决策、管理过程中具有比较关键的作用,因而管理难度较大,管理成本也比较高。
 
  要做好知识管理,就必须在组织中建立起相应的知识管理体系,它应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
  (1) 公司能够清楚地了解它已有什么样的知识和需要什么样的知识;
  (2) 组织和知识一定要能够即使传递给那些日常工作中需要他们的人;
  (3) 组织知识一定要使那些需要它们的人能够获取;
  (4) 不断产生新的知识,并要使整个组织的人能够获取它们;
  (5) 对可靠的、有生命力的知识的引入进行控制;
  (6) 对组织知识进行定期的检测和合法化;
  (7) 通过企业文化的建立和激励措施使知识管理更容易进行。
 
  IT企业知识管理按照实施步骤,大致可通过这几个阶段完成:知识管理战略规划、知识管理业务规划、知识管理系统实施以及知识管理评估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