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乐声声

似乎,我写了许多有关筝和其他器乐的作文。从一模赞扬纳西古乐的《触动》,到后来的回忆学筝的《余音》,甚至是中考的作文,我都绕不开这悠扬的古乐声声。

作为一个并不纯正的学筝人,我似乎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从各种调式、节拍来分析曲子的精妙之处,我能表达的,只有这声声的古乐所带给我的感动与震撼。

这算是一种文化认同、精神烙印,因为无需语言的介绍,便可领会前人的情感。

或许很多人看到“古乐”二字便会觉得离生活好遥远,像是在博物馆、艺术馆之类的地方才能听到,提起这二字,想到应该也是一群头顶银发的老者,颤巍巍地抚琴吹笛……对待古乐声声的情感,更多的应该也是尊敬,而非欣赏享受。

但我却相信,在生活中,每一个中国人或多或少都会被古乐打动。或是漫步于束河古镇聆听到的纳西古乐,或是茶楼浅谈时常作为背景音乐的琴声与筝声,亦或是街边乞讨者凄惨的二泉映月,无一不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声声古乐。从这古乐声声中,你也定能体会到,在先人们的脑海中,何为生活气息,何为自然声调,何为悲凉遭遇……

我曾在《说纽带》中提过横纵纽带。时至今日,我更想说的是,我们着力发展横向纽带,稳固纵向纽带的同时,莫要遗忘了如古乐般,看似微小,却声声入心的文化产物。这也是一种纽带,通过艺术将祖先与我们,我们与后人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我看来,古乐声声,绝不只是为小部分人欣赏而存在,而是应逐步被社会大众所了解、认同、接纳、喜爱。无论是否学过民乐,无论青年还是老者,都具备着血脉流传下来,欣赏古乐声声的能力。

莫不如尝试着,听听浏阳河的欢愉悠扬,渔舟唱晚的丰收喜悦,汉宫秋月的无限哀愁……这些,定会如打动我般打动你,让你拥有习乐者的“清微淡远,中正平和”。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乐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