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神游的孩子

【0814我在悦读】6377-萨摩

书名:《爱和自由》

作者:孙瑞雪

篇目:第二十二章 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

摘录:

1.在一些传统幼儿园里,大部分时间儿童都不能自由活动,他必须很规矩地坐在课桌前听老师讲。这样,儿童就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机会。比如,一个孩子现在想去玩水,但是老师让他必须画画,当愿望和行动不能统一时,弦亍藐不可能专注在画画上,怎么办呢?他开始想象,用想象来弥补他不能得到的活动,他想象自己去玩水,或者编一个故事来安慰自己。长久下去,儿童的心力和活动就被分开了。“人被分裂了”。

2.蒙特梭利说:“经验表明,儿童的正常化会使得许多幼稚品质消失,不仅是那些被认为是缺陷的品质,还有通常被看做是好的品质。”这里所谓的“通常被看做是好的品质”,就是我们要说的“歧变”。蒙特梭利说:“在那些消失的品质中,不仅有邋遢、不服从、懒散、贪婪、以自我为中心、好争吵和不稳定,而且还有所谓的‘创造性想象’、喜欢编故事、对别人的依恋、游戏、顺从等等。”

3.蒙特梭利对儿童的歧变讲了8 点。她说:“儿童一旦发生歧变,能够改变他的,可能就是使儿童专心致志于某些使他跟外界现象相接触的体力活动。”所有歧变产生的原因,是儿童正常的活动不能得到实施。我前面讲过“肉体化”(也就是“实体化”)是每个儿童发展的目的。但就在儿童的精神胚胎需要发展和试图发展的时候,成人遏制了它。勒令幼儿坐在课桌前,听老师讲课,孩子想玩什么大人通过各种方法不让玩等等,这样长久下去,会使儿童产生歧变。

4.蒙特梭利说:“实体化的概念可以作为一种指导来解释歧变的性质:心理能力必须在运动中得到实体化……”她在《童年的秘密》中这样解释:儿童内心有一个心理密码,这个心理密码就是我们说的精神胚胎。心理密码需要在儿童零至6 岁成长的过程中靠他自己破译,任何成人都没有能力破译。当儿童要接近这个目标,他的内在心理密码会告诉他:你去接近这个目标,去为这件事情努力。这个时候,他应该走过去,但这个过程却被成人禁止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儿童可能会和成人斗争,但是儿童的力量很弱小,当儿童无法做他想做的事时,他就去想,靠想象去做他想做的事,心力和活动被分开了。


复述和关联:

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或是周遭朋友的生活,是否有些人总是习惯于拖延,目标宏大,却难以开始执行计划,或是由于难以忍受艰辛,所以半途而废,最后落得碌碌无为,空自叹息的境地。蒙台梭利口中,这些人被描述成了“很伤感、很浪漫、但毫无意志的人。”

我在高中时,有个很要好的朋友。彼时,我们共同规划了出国留学的愿景。她是个很健谈也很有个人见解的人,谈起家国理想,都会让听者有很强的代入感,心中油然升起一种“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激昂与豪迈。虽然由于种种客观原因,高中毕业后去留学的计划宣告破产,但我们一直有相互支持,期待着大学毕业能实现出国去看看的理想。但现实中,语言成绩成为了她的绊脚石,她几番应战雅思考试,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于是。在留学中介的建议之下,她由一开始的英国、澳大利亚,换成了香港,到最后的不了了之。转而又在北京上学,期待找一份能帮她拿到北京户口的工作。然而遍寻不获,最后只能回到老家,乖乖地接受父母的安排,进了银行系统工作,不断相亲,准备组建家庭。现在的她,貌似总在刻意地回避着我。我猜想,可能我的存在总会提醒着她,回想起生活的苟且。

我除了空自感叹一句“呜呼哀哉”之外,也在思考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而在《爱和自由》一书中,我得到了一种观点的启发。一个人说“我喜欢唱歌,我想当一个歌手。”也许他小有天份,但却害怕成长为歌手路上的艰苦生活和反复地努力练习。于是这个兴趣可能只持续了一段时间,他就又去做其他喜欢的事情啦。久而久之,他在所有喜欢的领域都只是浅尝辄止,最后只落得一事无成。

这样的故事情节,不知道是否让有从教经历的老师们回想起自己所带过的孩子。在自由选择时间,有些孩子就毫无“常性”的去选择玩具材料,一个环节下来,仿佛又什么都没有操作过一般。在蒙台梭利的理论中, 这种心力与活动分裂的行为被称为“神游”,而童年时期的神游可能会影响和左右成年期的行为。

说到“神游”,我们就要来讲讲“歧变”。歧变这个概念是蒙台梭利用来描述儿童心理状态的概念。蒙台梭利描述到“它是指儿童不能实现他发展的原始计划。(具体的讲就是)儿童的心理能量不是按它们应有的方式得到发展,就是沿着错误的方向发展。当这些心理能量失掉了它们的终极点而毫无目的地神游时,通常就产生了歧变。” 简言之,歧变产生的原因是幼儿想要进行的活动不能得以实施。

再回想一下,除却真实存在的危险情境之外,幼儿的想法是否经常被成人阻挠。孩子想去探索周围环境,可以却被困在了学步车里;孩子想自己花时间穿鞋,可以成人需要尽快出门,于是就直接动手为孩子穿好了鞋;孩子想去玩玩具,成人说现在是集体时间,一定要乖乖地坐在小椅子上听老师讲课;……

当孩子的愿望和行动那一统一的时候,比如想去玩水的孩子被迫坐在椅子上,他肯定是不可能专注于老师的讲课的,而是开始利用想象来弥补他得不到的活动——想象自己在玩水。久而久之,孩子的心力和活动就分裂了。

有时,成人的阻挠行为可能表现为分散幼儿注意力。比如,为了不让好动的孩子四处“游窜”,成人利用一个安静的玩具让孩子待在一个地方玩。如果这样的行为反复多次,孩子内在的精神胚胎就会逐渐被梦比起来,孩子也就逐渐丧失了对于内心所希望事物的觉察和认知。其最终表现可能是所谓的“多动”,因为一种行为逻辑已然形成——当孩子的内在指引他去做某事时,一个外力会不断诱使他去做另一件不符合他内在的事。

不光孩子本身会形成神游的行为逻辑,有时我们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引导”孩子去神游。我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幼儿园组织美术活动,老师让我们用梧桐叶做成小鱼的形状,并贴上眼睛和嘴巴。那是住在内陆地区的我,甚至都没有见过活的鲳鱼,于是,只能靠老师的诱导和自己的凭空想象来完成,期间还被纠正,要把“眼睛和嘴巴贴在正确的地方”。

有些将孩子送到蒙氏幼儿园的家长最难以接受的是孩子“完全的自由”。其实这种最大限度允许孩子自由探索的方式来源于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儿童内心有一个心理密码,这个心理密码就是我们说的精神胚胎。心理密码需要在儿童零至6 岁成长的过程中靠他自己破译,任何成人都没有能力破译。当儿童要接近这个目标,他的内在心理密码会告诉他:你去接近这个目标,去为这件事情努力。”

聪明的成人,如果你们真的赞同蒙台梭利的观点,你们肯定会知道要如何去做的,对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58 神游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