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30

2017-08-30

2017-08-30_第1张图片
迷路的虫虫

坐在台阶上码字的时候,我看到了腿上的这只小虫虫,它正顺着我的裤腿往上爬,在我发现它以后,就一动不动地装死,片刻后,才活动起来。

它有些滑,不好拿,重了怕捏死,轻了又拿不住;我把它放在手心,来到窗边,让它出去找家。

多好啊,虽然脆弱的生命,却自由到不可一世。

因为心境,时间,以及太多不知从何而起的声音,迟迟没有落下字迹。

2017-08-30_第2张图片
一个人的自由

自由,从离开校园,成为我唯一的憧憬;还记得,工作正式开始的前一天,我一个人奔跑二十公里,静静地吃了小火锅,第一次适可而止;然后慢慢地走回去,来到最廉价的KTV,点了一堆从前的歌曲,因为流行的找不到;最后顺着车水马龙的大路走回去。

大冰说:朝九晚五,浪迹天涯。

人生只有将两种不同的生活容纳,才能真正洽谈自由与真理。

可现在,我有了新的看法。一种不同于前者,俗不可耐的想法。

那就是:没有资本的人,不朝九晚五,拿什么去浪迹天涯。

人,为了享受而朝九晚五,却在朝九晚五中失去了享受,甚至忘却了一颗自由之心。

所做的一切,仿佛都失去了意义。连不想无谓的付出,都被当成了一种另类。

少女孙说: 努力挣钱,挣到不会因为钱跟人难堪。

我没有被现实打败,只是更懂了梦想与现实的关联。

一场培训,让我的各种想法竞相喷发,杂乱没有章法。

有的事情,即使重复一千遍一万遍,没有自我领悟,都顶个屁用;而有些事情,明明道理都懂,可非得由自己真正信赖的人说出,才能完全开怀。

虚伪,有时候可以理解为,因为虚,所以伪;因为畏惧,所以伪装。

2017-08-30_第3张图片
静心活动

我喜欢这样的静心活动,不是因为喜欢这个活动,而是喜欢静心。

这种在人群中,依然可以自得其乐,安心宁气的样子。

我需要安静,我喜欢这样的自己,我会为自己无法八面玲珑而惆怅,却害怕自己左右逢源的模样。

我不是不愿努力,只是从不希望自己游刃有余的一面是在各种各样的杂乱人迹。

对于无法融入的环境,我也不愿自己没有定力。

我希望自己无论抵达哪里,都有一颗既来之则安之的心。

2017-08-30_第4张图片
步步惊心

《步步惊心》中,若曦问四阿哥:“游园惊梦,一觉进梦,想要梦醒却醒不过来怎么办?”

四爷回答的,便是这六个字。

既来之,则安之。

就像老郑说的: 无论你到哪里,都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你又怎能确保,换一个环境,你就会过得舒心?

是啊,人生来就是找麻烦的,无论到哪里,一帆风顺的概率都几乎为零。

2017-08-30_第5张图片
谈。
刘老师说:你所有与人的模式,都是一种遗传和潜移默化;包括你有时控制不住的怒火喷发。

我用这个观念,考虑了我近两天挣扎的所有问题: 不足够,所以不值得。

我爱物质,也没有人不爱物质;都知道,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除了我该不该付出,还有我值不值得付出,两者在我这里,重叠,但不冲突。我该的,不值得也该,我不该的,值得就该。不该并不值得的,傻子会做,该且值得的,是人就做。

环境不适应,因为不了解,初衷无关乎职位,而且也非永远;至于不了解,因为不了解,所以来了解。

而现在又徘徊,是因为不确定和心急。

静下心来,从潜枝末梢中,能看明白,唯独欠缺一颗,既来之则安之的心。

那么,回到了原点,我希望,自己拥有一颗既来之,则安之的心。

从始至终,都围绕这一句话。

“我习惯了一个人”这种固化认知,根深蒂固,成为我团体生活中的“最大的绊脚石”。而大于两秒的微笑对视,让我的心脏不禁开颤。

好像,有那么一点点温暖。

可自己,仍旧没有抬头直视的勇气,仍旧没有完全加入的信心。

2017-08-30_第6张图片
空间与步伐

这是一个与人默契与空间感应的游戏。

可在这个游戏中,只有我自己。

我听着带有一些悬疑的钢琴曲,在想象中的狭窄栈道中,缓缓而行。

前、后、左、右……

我想到了阴山古楼。

好吧我承认自己的跳脱。

密闭通道,左右拥挤,玉墙里的密陀罗……

后退时,会出现的一双安全手臂。

铁三角。

一瞬间,眼圈红了起来。

我不得不冒着被嘲笑的危险来剖白自己,偶尔像是不属于这个世界。

我也是会怕的,甚至,我会比别人更怕;好像离开了自己的二次元,所处的环境,反而虚幻。

好吧不能再说了,连自己都觉得自己不可理喻。

不过,理不理解,公不公平,都是立场问题,但我可以告诉你,你并不需要任何时候都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因为别人的立场,永远都不是你,要明白,大多数时候,除了脑电波,你的立场跟对方没有一点关系。

比如说:观念相撞,你微笑就好,也不用阴沉,也不用腹诽,因为在你改变不了对方的自我以及脑回路而他也不可能轻易让你动摇的时候,他的所作所为除了想让你认同,跟你一点利害关系都没有,而你除了想让对方认同,对方也没有丝毫得失;没有任何取舍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下,“你为何需要他人认同”,就是面临命题的充分条件。

之后的解题方向,我想,你会懂的。

既来之,则安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