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深圳ACT课程体验report

敏捷方法这几年非常的火爆,此类的交流活动,课程,我也参加了不少。比较幸运的是,我有幸在实施敏捷的过程中得到大牛们的指点,并且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有时小伙伴问我该如何做的时候,看板竖起来,站会开起来,迭代回顾会的游戏玩起来就是敏捷研发吗?好像成功并不能复制,我并不能将方法很好的告诉我的伙伴,在这样的上下文下,我接触到了ACT-一个给敏捷教练使用的工具箱,并且参加了深圳的(可能是第一次)两天课程。

在敏捷研发中我们最常想知道的是,根据我们所处的组织状态,哪些敏捷活动是需要发生的,做成什么样子会是有效的,轻量的SCRUM并没有给出答案,而ACT针对这种缺憾,定义了不同阶段和活动,并给出了严谨的角色,活动,产出物等要求。

我非常认同ACT的发起人老师们对于敏捷框架缺乏细则,依靠顾问或专家带路不利于扩大发展,影响实施效果的观点,如果我们相信一种方法论,那么它不应该仅仅是方法论,应该还有tools。应该是精确的,可操作,可度量的。这些东西可以在ACT内找到答案,帮助你事半功倍。

除此之外,ACT的两天培训除了工具本身之外也有多方面扩展内容的涉及或引入,包括系统思考,管理3.0等,围绕复杂+人,这个两个软件研发过程中最根本的因素。这部分内容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收获颇丰。

培训过程本身也是交互性很强的,比如课程最后的书单环节,通过分组互动,你可以很快了解海量资料中哪些是同行推荐的且对你有意义的,还能从同堂的学员身上学习到有趣的经验,可以加深对我们行业的了解。

最后,敏捷课程分享活动我参加过很多,太过形而上不能解决问题的理论很难触动我的共鸣,太过聚焦实操的又很细碎缺乏脉络难以掌握。我觉得ACT的课程本身在理论的逻辑性上非常强,同时有提供了有效工具,恰恰满足了我的需要,我相信也会满足很多人的需要。

最后的最后ACT认证需要参与人大量的实践和总结,通过这个知识沉淀的闭环才能真的提高我们的能力。我想这也是ACT这个名字的深藏含义吧。

p.s.我参课的主讲老师是@林伟丹和@王磊。伟丹顾问他之前在平安科技是组织敏捷转型工作的负责人,我还参加过他主讲的SAFe方面的活动,可以说在大规模组织敏捷转型以及敏捷团队实施上都非常非常有经验。王磊顾问则有很多大型企业顾问经验,手上的案例非常丰富。学习应该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12月2日深圳ACT课程体验report)